韦照军
(河池学院附中,广西宜州546300)
桂西北河池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该地区少数民族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形成。它与民族的心理、气质、经济、文化道德和社会发展有关,也与本地区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节日庆典、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结合在一起,鲜明地显示了农耕民族文化的特色,是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桂西北河池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挖掘和整理,对其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旨在努力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使其优秀的文化成分得以传承和发展。
河池地区是广西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共有壮、汉、瑶、仫佬、毛南、侗、苗和水族等8个世居民族,有5个民族自治县,11个民族乡,总人口约400万,少数民族人口约320万,占总人口的83.67%,地处山区,自然条件不方便,经济基础薄弱,体育教学投入相对不足,学校体育工作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长期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本地区中小学开展的体育项目多为传统的竞技项目,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经济发展缓慢,文化观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改革意识淡薄,导致这里的学校体育发展十分缓慢,要使河池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同步于发达地区,就必须改变现今的体育教育现状,在资金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整合本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使课程资源突出地方特色。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一些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广泛搜集阅读了关于课程改革和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文献资料,查阅并收集关于河池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民俗民风以及有关中小学体育教学方面的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实地调查法与观察法。为了掌握河池地区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第一手资料,对本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部分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对部分教师进行访谈。
对一些已在部分学校开设的项目如“板鞋竞技”的教学情况进行研究,并对其适应性及教学效果进行了经验性总结与分析。
河池地区共有初中200多所,小学1 500多所,初中体育场(馆)面积达标校数为60多所,体育器材配备达标校数为80所,小学体育场(馆)面积达标校数为300多所,体育器材配备达标校数为500多所,由此看来本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场地器材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平衡。虽然河池市近几年不断地加大对中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是对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经费投入较少,严重制约着体育教育的发展。由于自然条件艰苦待遇低,加上教育思想观念落后,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老教师留不住,新教师不愿来,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根据笔者调查统计,河池地区中学体育教师基本达到要求,但小学的专职体育教师不足,特别是农村小学严重不足,小学体育课普遍存在兼职教师授课现象。
调查表明,河池地区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以传统竞技项目为主的学校占52.7%,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校占12.5%,有34.8%的学校体育课教学是以游戏和自由活动为主,主要原因是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或场地器材不足,调查发现,有的农村小学未开设体育课程。由于长期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河池地区正常开设体育课的中小学课程内容十几年来变化不大,一直是以竞技体育项目或是自由活动为主,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有80%以上的教师认为现阶段河池地区体育教学的内容还不能满足本地区中小学学生体育学习的实际需要。
河池地区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但是从调查统计来看,35.3%的教师未能选用任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有64.7%的体育教师不同程度的选用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主要集中在以板鞋竞技、投绣球的个别项目上,并且以游戏课的形式开展。总体来说是引入的项目太少,地方特色不明显,未能显示出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课程应有的特色优势。
(1)河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方面投入相对不足,学校体育发展相对落后,就目前来看,短时期内这里还不能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学校体育中来,体育课程资源相对匮乏,如果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结合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对于增强本地区学生体质,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根据体育教学内容“一标多项”的特定,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实现体育课的目标,从而解决体育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困难。
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超越狭义的单纯的体育内容,让体育富有趣味,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健康的目标,使其在锻炼中感悟快乐,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知识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提高教师的能力,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河池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长期以来,河池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学都是从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到具体的教学过程,所指定和进行的都是现代竞技体育的内容,在缺乏场地器材的情况下很难完成教学内容,使体育课教学基本处于迷惘状态,不知怎么教学,即使有一部分学校能进行正常的教学,但是竞技体育学习难度大、内容枯燥无味,这些都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体育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影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体能的提高。若在河池地区中小学开展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民间民族体育项目,把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深挖和拓展进行教学,即可克服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困难,也可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能继承和发扬河池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当前时期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1)“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开发提供了保障。1999年6月13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觉定》明确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由此开始了构建我国“三级课程体系”的改革。2001年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课程管理指南》明确指出学校应“研究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这些为体育项目资源开发提供了保障。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领域和水平做了具体要求,并明确指出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内容、结构、方法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自由度,使各地区、学校及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课程教材的选择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因此,河池地区各中小学可结合学校的实际和体育教学的特点、优势,充分挖掘地域的、民族的体育项目资源,从中选出深受学生喜爱的、具有健身性和文化性、切实可行的课程内容,创造性地实现课程目标,见表1。
表1 河池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统计表
(2)河池地区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河池地区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其特有的体育传统,这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源于民族生产实践,淳朴自然,贴近生活,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长期以来,河池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缓慢,如果我们再不去继承和传播本民族传统体育,大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会流失,造成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损失。如果在本地中小学大量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一方面继承和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可可以部分弥补学校场地和器材的不足,因此,全面发觉、科学利用这里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资源不仅对改变学校体育的落后状况意义深远,而且对开发、保护、利用和继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河池地区一些中小学开展的壮族“板鞋竞速”已初见成效,板鞋活动是壮族民间最富有的体育活动项目,广泛流传于壮族民间。因为这个项目除竞技性外,还具有强烈的娱乐性,所以现在这项活动以远远超出壮族范围,深受各民族的喜爱。板鞋竞技始创于明嘉靖年间,为瓦氏夫人所提倡的练兵方法。瓦氏夫人是广西最早的女总兵,为明代广西田州土司岑猛的夫人。她聪慧好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具有爱国思想和军事才干。嘉庆年间,倭寇侵犯我江浙沿海,兵部尚书张经认识到瓦氏夫人有胆略、有威望,便授予她“女官参将总兵”衔,命她率兵抗倭。她不负众望,带领六千俍兵前往江浙,历时半载,战胜了倭寇,被诏封为“二品夫人”。板鞋是瓦氏夫人当年为了培养士兵的集体观念,以求步伐一致,而命人根据壮人的木屐样子做成的长木鞋。士兵三人一组或六人一组地共穿一双长木鞋,练习赛跑,要想跑得快,必须团结一心,默契配合,若有一人分心,精神不集中,便会影响全体。正是这种饶有趣味的练兵方法,使壮兵团结一致,无所畏惧。每一个壮兵都严守阵法,把平日在板鞋竞技中练就的本领用于阵法,终于练就了使敌人闻风丧胆的过硬本领,被誉为“粤石良兵鸷悍,天下称最。”后来,南丹县那州壮族人民模仿瓦氏夫人练兵的方法,开展三人板鞋竞技活动自娱自乐,相袭成俗,流传至今。板鞋竞技动作技术简单易学,不但能增强体质,而且运动时步调一致,行步灵活,协调自然,很受壮族人民喜爱。每逢节假日,板鞋竞技成为壮族体育爱好者、学校学生开展健身活动的项目之一,吸引着众多的群众参与。根据笔者调查统计,在河池地区大约有30%的学校在体育课中不同程度开展了板鞋竞技项目。,有些学校还把板鞋竞技作为课外活动的规定内容。
板鞋竞技还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这个运动会的举办进一步推进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对增进校际相互了解,拓展校际合作空间,促进地区经济、人文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把象板鞋竞速这类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引进和推广,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当前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相一致。
(1)大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本技术、规则和场地设备要求比较简单,容易开展,在河池地区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场地器材都有限的困难面前,本地区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项目因其自身特点,可以在本地蓬勃发展,可谓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2)民族传统体育在这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些项目广大师生从小耳濡口染,十分熟悉,由于有群众基础为保障,易于在本地区中小学顺利开展。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池地区中小学开展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这项任务必将得到河池地区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大力支持。
(4)河池地区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综上所述,桂西北地区可开发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相当丰富,将其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当中是必要且可行的。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研究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利用的方法、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开发利用的策略等。
[1] 韦丽春,凌光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 孙永梅,王全军.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2(1).86 ~89.
[3] 宋允清,廖洁莹,郭小琳,蒋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的可行性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0(3).104 ~107.
[4] 李庆贺,丁先琼.试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民族中学体育教学的必要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75~77.
[5] 林杨.学校体育文化节引入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可行性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0,12(7).106 ~107.
[6] 李因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的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3).68 ~71.
[7] 王丽.苗族铜鼓舞在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中的渗入和利用[J].中国学校体育,2012(S1).85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