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月
“抱抱团”活动的主旨是与陌生人自由拥抱。最早向世界推行这个活动的是美国人贾森·亨特,活动的灵感来自于他去世的母亲。5年前亨特在母亲的葬礼上听到许多关于母亲的事迹,得到过亨特母亲帮助关心过的人回忆从她那里得到的温暖,一方面受到母亲故事的感召,另一方面感觉自己需要借助他人提供的温暖来克服丧母的悲痛,于是做了个写着“真情拥抱”的纸牌走上家乡的大街。第一个与他“真情拥抱”的人是一个路过的姑娘,她停了下来,看了看纸板,毫不犹豫地向亨特张开了双臂。从这一天起,“Free Hugs”这个关于爱和分享的运动开始在全美国蔓延。
据美国广播公司ABC近日报道,很多身在人海茫茫、繁华喧嚣都市中的现代人不免会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不过,现在好了,只要参加几次“抱抱团派对”,在陌生的怀抱里舒张饥渴的感情,重拾失落的灵魂,你的孤独感就会烟消云散。“抱抱团”一经推出,便迅速窜红美国,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从纽约到洛杉矶,从澳大利亚到英国伦敦再到中国,到处都有“抱抱团”。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仅在美国,就有近万人加入了“拥抱大军”。
街头拥抱红遍网络
2007年,一位名叫胡安·曼恩的澳洲男子在悉尼闹市街头手举“自由拥抱”的牌子将这项运动推向了全球化的网络世界。他在大街上举着牌子,上面写着“Free Hugs”,让大家体验拥抱带来的快乐和温暖的感觉。曼恩今年21岁,是一名咖啡馆店员,曾经历婚变,目睹了父母离婚和祖母身患重病。他认为惟一能治疗自己压抑心情的办法就是每周的一个下午去皮特街购物中心把拥抱免费送给陌生人。斯蒙·摩尔今年20岁,拥有一份他并不喜欢的工作,正为他的“Sick Puppies”乐队的未来愁眉不展,却从来没有放弃希望。他看到行人在读曼恩的“免费拥抱”的牌子,于是他自己也想试一试,同时,他也想知道曼恩为什么这么做。当曼恩表示他只是想让别人高兴时,摩尔便决定为这位新朋友制作一部短片。在此之前,摩尔几乎忘记了为曼恩拍的那些素材,直到曼恩的祖母去世,深受感动的摩尔才钻进卧室,对那些胶片进行了剪辑,然后把制作好的短片寄给了曼恩。曼恩表示:“当时我的心情很悲伤,特别难受。一天,我打开邮箱,意外发现了摩尔寄来的CD和小电影,还有一首他为我写的歌。”之后,摩尔把自己制作的这部短片发表在全球最大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上,用Sick Puppies乐队的单曲《All The Same》为影片配乐。摩尔说:“我创作这部短片没有其他原因,就是为了使我的伙伴再次快乐起来。碰巧又发生了后面的事,现在这部短片让大家都高兴起来了。”
感谢当今发达的网络,曼恩在街头提供免费拥抱的短片在全世界的观众已高达380万人,使他成为美国著名视频网站Youtube上最耀眼的后起之秀。
在社会越来越发展的情况下,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你甚至可以直接和在美国的陌生人面对面,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身边的人。你可以和远方的陌生人促膝长谈,却很少和自己的邻居说一句话。曼恩说,这是让大家笑容绽开的一种方式,“因为只要有一个人跟我拥抱,就会带动旁边经过的五个路人脸上的微笑。想想每天都有机会遇见许多陌生的脸孔,大家目光接触时大多都带着警觉,排斥,甚至敌意,大多数时候我们是为了免于伤害,所以选择保持距离。我想更大力,更诚挚的拥抱,得到的温暖和理解应该远多于疏远带来的误解和伤害。”
充满美式温情的拥抱派对
“抱抱团”由两位人际关系培训师——美国人雷德·米哈尔科和玛西娅·巴克奇斯基于2004年在纽约创办。在“抱抱团”官方网站上,这种活动的定义是:让人们在安全环境中,重新发现无性接触和无性友爱的场所。大多数参加“抱抱团”的人最初所面临的压力主要集中于“放纵式”环境,但米哈尔科反复强调,这只是一种无性活动。“抱抱团”的一个理论是,接触感同食物和睡眠一样,是人的基本需要。米哈尔科认为,人有一种“饥饿”,天生存在而又鲜为人知。这种“饥饿”就是人对抚摸的要求,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皮肤饥饿”。而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当冷漠,充满善意的拥抱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正遭受“皮肤饥饿”或“拥抱剥夺”等问题的困扰。
“抱抱团”主要是一个让成年人(大多数互不相识)摘下面具,尽情玩耍的场所。当然,是否与别人接触或拥抱,则完全取决于参加者本人。米哈尔科说:“这从本质上讲是‘亲密派对。但如果我们将其冠以一个如此暧昧的名字,恐怕今后就没人敢来了。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如何为自己创造安全空间,然后扩展这一空间,邀请其他人加入其中。通过举行拥抱派对,我们非常成功地发现了这个让人们探索安全的空间,在游戏中与人接触的绝佳场所。”
拥抱派对一般持续3个半小时,活动性质介于联谊会和米哈尔科所谓的“自由式拥抱”之间,参与者每人每次要交30美元的费用。首先,参加派对的人围成一圈,接着对“值班拥抱救生员”提出的规则进行长时间讨论。“拥抱救生员”都在纽约“拥抱学会”受过“安全接触”方面的培训,能指导和帮助每一个人如何安全拥抱。
在活动规则制定完毕后,参与者可以自由活动:抚摸、按摩、平躺在地、吃饼干、高兴时“咯咯”发笑。但他们必须遵守一点,即口头表达必须经过允许。米哈尔科说:“你在做每个动作前必须征求对方同意,如‘我能碰你的肩吗?这是了解如何沟通,克服被拒绝不适感的最佳做法。”派对结束时,每个参与者都要躺在另一个人身上,一个一个地摞起来,彻底放松。
抱抱团在中国
2006年11月19日,昆明抱抱团的20多位成员,带着这样一颗感恩的心,走进了昆明白龙路恩来敬老院。昆明抱抱团自发展至今,共举行了包括敬老院送温暖,孤儿院送温暖,小水塘麻风病康复村修路,为白血病患儿募捐等多次大型公益活动,感动了数以万计的昆明市民。由于是自发性质的新兴公益组织,成员也迅速从起初的10多人扩大到了现在的300多人。其理念是:拥抱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直接和温暖的形式,通过爱心公益活动把“拒绝冷漠”的精神传达,用热情和努力对这个日渐冰冷的社会和人心说“不”,散播一种人文的关怀,希望每个人都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身边的每一个陌生人。这种秉承西方博爱精神又符合中国现实社会需要的“抱抱团”正在被广大的群众所接受。也在国内有史以来所有的“抱抱团”中独树一帜。
2009年1月4日,张雯与浙江大学大四学生雷闯在郑州二七广场举个牌子,四处找人“索”拥抱,成功上演国内首个乙肝“抱抱团”行为艺术。张雯和雷闯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受邀到郑州讨论公益健康话题。会议之余,张雯与雷闯决定用行动让人们正确认识乙肝,于是产生了“抱抱团”想法。从当天下午2时15分到3时56分,张雯和雷闯一共向101名市民索取拥抱,82人接受,只有19人拒绝。此外,2009年10月12日下午2点左右,由河南郑州38位企业老板组成的“总裁抱抱团”也曾一度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短短几天,网上视频版本达数十个,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各大门户网站以及上千普通网站先后转载该新闻,关键词“总裁抱抱团”搜索率直线上升。
尽管如此,一些人仍对“抱抱团”现象忧心忡忡。一些人对派对可能引起的性暴力和性犯罪疑虑重重。“抱抱团”组织者在其网站上称:“我们不仅要消除人们遭遇性冲动的尴尬,而且允许他们围绕这个问题开诚布公地进行讨论。‘抱抱团无任何错误之处,无任何肮脏之处,也无任何值得怀疑之处。有非分之想很正常,只要不付诸实施就行。”
尽管“抱抱团”从活动参加者中获得了如潮的赞誉,甚至仅仅登录过“抱抱团”网站的人也不乏溢美之词,但米哈尔科承认:“每1000封邮件当中,就有一封持批评态度。”
米哈尔科和巴克奇斯基表示,“抱抱团”服务受到的赞誉,远远多过批评。米哈尔科说:“在‘抱抱团开展的第一年,一天早晨我接到一名驻伊拉克士兵的电话。他问我们是否在圣路易斯推出了这项活动。在他看来,参加拥抱派对是他退役后重新融入社会的绝佳选择。”
无论是喜爱“抱抱团”也好,厌恶也罢,有一点很肯定,那就是它已成为人们释放紧绷神经和减压的安全场所。“抱抱团”也许永远不会成为主流运动,但对某些人而言,拥抱却是治疗他们对社会、对周围人所存的不安全感的灵丹妙药。正如郑州“总裁抱抱团”的发起人所说:“让企业家捐点钱献爱心容易,让他们放下身份拥抱路人可能不易。而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不仅要推崇金钱富翁,更要推崇心灵富翁。我们需要让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富人敞开心扉,用行动拥抱不同阶层的陌生人,宣扬爱心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而行动起来。”让世界没有隔阂,让孤独和冷漠无处遁形,才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