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科性大学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

2015-09-18 01:32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田翠香
财会通讯 2015年19期
关键词:会计学毕业论文会计专业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田翠香

《高等教育法》(2010)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掌握本专业的各项基本技能和方法。可见,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已普遍设置了实践环节的系列课程,这与会计学科的务实性密不可分。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无疑是将会计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和胜任未来会计工作的重要保障。多科性大学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本文基于多科性大学的视角,探讨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的相关问题。

一、多科性大学会计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现状

为了解多科性大学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现状,笔者通过网络调查和电话访谈等方式,对国内部分多科性大学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的具体科目、学时安排及课程联结等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大连、广东等城市的工商类、财经类、邮电类、农业类等多科性大学。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单位对于会计实践课程设置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在会计实践课程的类别、数量、所占学时和学分比例等方面相差悬殊。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多科性大学会计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覆盖内容不完整 虽然各被调查单位大都设置了形式多样的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但从其所覆盖的内容来看,还不够完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偏重财务会计核算训练,会计主体的内部会计管理实训环节缺失。现代会计学在20世纪中期分化为两大分支,其一是财务会计,旨在按照国家所制定的统一会计准则和相关规范,向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信息,其侧重于会计核算和报告;其二是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管理活动所需要的各类货币化信息,这类信息大多是决策所需要的预测性信息以及控制所需要的分析性信息,没有统一的国家规范可供遵循,因此在实训方面存在着操作性难题。目前,各被调查单位的会计实践类课程大都局限于财务会计相关技能的训练,在模拟实践教学中,往往给学生一套某企业某会计期间的经济资料及原始凭证,要求学生针对所给定的经济业务进行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完成基本的会计循环。相比而言,管理会计领域的实训类课程比较罕见。虽然实践课程门类众多,包括课内实验、独立的实训课程、校内仿真实习和校外实地实习课程等,但究其内容却存在着简单重复现象,由此导致学生所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体系不完整,出现“一边倒”现象,在实际工作场合也很难发挥更大作用。

(2)会计学实践课程大多基于工业制造企业设置实践项目,其他类型的会计主体很少涉及。会计作为一门商业语言,适用于各个行业类型,因此,人为设置工业会计、商业会计、施工企业会计等理论性课程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各个行业的特殊环境对会计实践仍然产生了较大影响,甚至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核算模式。工业制造企业的会计核算较为全面,但并不能完全代表其他行业。考虑到行业间的差异性,以工业制造企业作为默认的会计主体来设置实践课程,显然有失偏颇。特别地,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会计主体向虚拟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带来了新的会计核算和管理的难题,而目前各高校在设置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时,对这一发展趋势并未予以充分考虑。

(二)各实践课程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实践课程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造不同程度的仿真实验环境,辅以必要的指导,培育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等实践能力。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包括课内实验、独立实验/实训课程、仿真实验/实训课程、第二课堂、校外专业实习和毕业实践等环节。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各类会计实践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各门主干课程的实践环节缺乏有效整合。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一般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和税务会计等。针对这些主干课程设立实践课程,有利于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会计实践中,对这些看起来界限分明的知识的应用必须是融会贯通的,而不同的岗位和角色所应用的知识的类型和深度也有所不同。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换,必须设置综合性实践课程,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创设不同的岗位和角色,实施职责分工和岗位轮换。这一综合性实践课程就是对各门主干课实践环节的有效整合,它要求建立有别于传统课堂的仿真实验中心,尽可能创造与实际环境相接近的工作氛围,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各项岗位和角色所对应的任务。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其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具有“国家级和北京市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质的校文科实践中心进行。实践中心手工记账实习区配有手工记账工作台、投影机、计算机、计算器以及各种印章、账册和报表等;计算机模拟实习区配有会计师、审计师席位以及接待台、计算机、打印机、计算器等办公设备,此外,还配备有专用的审计事务管理软件。由于这一类仿真实验中心的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资金和场地等资源,实际建立仿真实验中心的高校寥寥无几。

(2)校外专业实习与校内实践课程脱节。会计模拟实践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脱节的问题,但与真实的企业业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实践教学缺乏现场感。校外专业实习是一种真实环境中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明确职业定位,强化知识应用,激发职业意识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实习单位的财务保密意识较浓,学生们很少能够接触到完整的会计资料,也很少能够有机会真正动手实践;同时,由于实习地点分散,教师的指导难度加大,校外实习课程很容易流于形式,原定的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尽管部分高校安排的校外实习次数较多,例如,第一阶段的实地实习为认知性实习,第二阶段为会计核算实习,第三阶段为审计实习等,但各次实习的区别度不大,与校内实践课程的结合也流于空谈。

(三)毕业实践课程定位模糊 会计毕业实践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展社会调研和从业实习工作,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问题,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这对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各被调查单位在会计毕业实践课程的安排方面有两种不同的做法:其一,将毕业实践等同于毕业论文,毕业实践的课时(16周左右)全部用来撰写毕业论文。为使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科学、规范,许多被调查单位的会计学专业制定和完善了毕业论文撰写的相关制度,从课题选择、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环节,强化程序管理。其二,毕业实践分为两部分,一半的课时(8周左右)用来安排毕业前的校外专业实习,另一半则安排学生完成毕业论文。

这两种做法各有利弊。第一种做法容易造成两张皮,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互不关联,由于时间仓促,毕业论文草草收稿,质量不高。在第二种做法下,由于没有设置校外实践和调研的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越来越学术化,主要依赖于电子文献和网络资源,真正开展实地调研的少之又少。这不仅会造成毕业实践名不副实、脱离实践课程的本质,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抄袭和拼凑的劣习,会计毕业论文的体质量堪忧。这两种做法都模糊了毕业实践的目标定位,造成了会计毕业论文写作的过度学术化倾向。

二、多科性大学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一)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为导向的原则 我国《财政部2010-2020中长期会计人才规划》提出了依据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推广以院校教学为主体、以单位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在能力培养中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而言,对于科研能力没有更高的要求。笔者所调查的各多科性大学的会计学专业,大多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是由会计学本身的实践性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应该是厚基础、宽口径的,不仅要精通财会业务,还要熟悉市场规则,掌握金融、法律、内部控制、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参与战略经营和管理决策。部分多科性大学在会计学专业重视设置非专业类实践课程,作为专业实践课程的补充。例如,东北财经大学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较为综合的非专业素养,并通过农村/城市社会调查、军事训练、外语听说训练、文学阅读实践、辩论赛等非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塑造会计人才。

(二)会计实践课程设置与特色专业建设相协调的原则特色专业建设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会计学专业是目前高校所开设的数量最多的专业之一,如何在众多院校中脱颖而出,办出特色,是各高校会计学专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来看,有的高校突出“厚基础、宽口径”的素养培育;有的强化实践动手能力;有的提出“诚信塑品、致用立身”等人才培养理念,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还有的力求国际化特色,在课程设置方面强化外语的学习和应用。会计实践课程的设置在各高校间差异较大,体现了会计学具体培养方向的差异性。例如,注册会计师方向和国际会计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必然存在不同的倾向性。科学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要紧密结合本校的优势,与特色专业建设相协调。

(三)多学科优势资源共享原则 多科性大学一般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为主,以若干相关学科为支撑而形成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不同的学科彼此交叉和渗透,可以为传统学科带来生机和活力,为新兴学科提供生长点。会计学是管理学科的分支,以微观经济主体为服务对象,为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多学科大学优势资源共享,既可以有效地利用本校资源、节约课程建设的成本,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上,塑造专业特色。以工科类多学科大学为例,会计教学可与工科融合。可适当设置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工科课程或在会计专业课程中适当穿插工科教师的授课,增强学生对于企业实物资产的性能、企业生产制造过程和物质流等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企业实际工作环境。

三、多科性大学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构想

(一)多科性大学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根据上述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本文勾勒出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框架如图1所示。该框架以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为导向,以会计学主干课程为依托,以不同形式的会计学实践课程为主体,体现了2条循序渐进的主线(知识综合程度、与现实结合程度)和1条辅线(非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形成了一个立体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突出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顺序和衔接,形成课内实验/实训、第二课堂、仿真实验/实训、专业实习和科研活动为一体的必修与选修、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的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

图1 多科性大学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框架

除其他专业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外,强化会计专业知识应用的课程体系构成一个二维平面。最基础的是各门会计主干课的课内实验和独立实验/实训课程。其中,课内实验是某一门理论课程的附属,其目的是强化学生对于特定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独立实验/实训课程更为系统性地安排课程训练,掌握特定会计主体某一领域的实务操作程序和方法,如对会计循环的实验安排。仿真中心的实验/实训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强调在仿真环境下的会计工作流程、方法和职业素养的训练,其与现实结合的紧密程度要高于课内实验和独立实验/实训课程。鉴于会计主体的复杂性,可以设立不同的实践单元或课程,使学生既熟悉工业制造企业的会计实践,也了解商业、服务业和网络实体的会计工作模式。

第二课堂/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计划,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形式,倡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开展有目的有指导的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个别多科性大学则将大学生自主开展的各项社会调研实践纳入必修课。例如,北京邮电大学特别设立了创新实践与课外活动学分,将创新实践(包括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发表学术论文和获得专利、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活动、自主实验活动)与课外社会实践等活动纳入课程体系。除纳入课程体系的第二课堂外,部分大学生还通过参与国家或省市级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计划项目,提高自身实践技能和综合性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现实联系最紧密的实践课程是在校外开展的实地实习。实地实习可以分阶段进行,如初次实习安排在入门课学习之后,为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则可以安排在第2和第3学年。实地实习是一种真实工作环境的实习,通过实际工作环境的观察和体会,了解和熟悉实际工作环境和岗位规范,强化会计工作的职能定位和职业意识,体会会计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掌握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实践是毕业前的综合演练,它要求学生以系统的专业知识为基础,针对特定选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撰写出符合要求的学术论文。为了克服毕业论文撰写中的过度学术化倾向,可以设置社会调查的环节,要求提交社会调查报告,作为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社会调查的形式可以是实地调研,或者是网络调查和电话访谈,也可以是数据库数据的采集和应用。将毕业论文的撰写与毕业前夕的专业实习有机结合,也是一个双赢策略,既可以满足学生求职意愿,还能有效克服毕业论文的“假、大、空”现象。

各个多科性大学在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可以通过细化课程门类、设置不同的学时、安排不同的师资、制定相应的保障性制度等方式,突出重点发展的课程,体现专业建设的特色。

(二)夯实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支撑平台 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有牢固的支撑平台,即实验场地、实践课程的配套软件和实践教学的师资。实验场地是设置实践课程体系的基础,仿真实验中心的建设对于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校外实习基地缺乏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仿真实验中心不仅提供实验器材和工具,还能创造一种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工作环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通过设定任务和开发一些互动活动,让学生以活动为媒介掌握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感和责任意识。如果有条件,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为例,通过与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由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高级管理人员为部分学生开设审计实践课程,有效地解决了审计实践课程的种种难题。

就会计实践课程的配套软件而言,存在着与课程内容不协调、软件运行速度较慢、软件中错误较多等问题,部分课程在国内还找不到适合的软件。国内适用软件的开发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部分多科性大学重视从国外引进实践教学软件。例如,上海财经大学在实验室安装了Oracle Hyperion HFM,Planning和 Strategic Finance系 统 、Real Option、ACL等国外会计审计应用软件。但是国外软件的成本较高,其兼容性问题也不容忽视。

实践课程的配套软件和实验场地可以通过资金融通、场地建设和开发校外实习基地等可以逐步到位,而实践教学的师资却是会计实践课程开展的瓶颈。因此,会计实践课程建设的长远之道在于培育优势教师资源。由于许多高校教师没有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经历,甚至也没有接触过实际的会计凭证和报表,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实践缺乏充分认知,这必然会影响会计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多科性大学解决实践教学的师资难题,有三个渠道:第一,培养本专业师资的会计实践技能。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实践教学人员深入会计工作岗位的一线,切实提高实践能力和对复杂实际业务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最终使学生受益。第二,有效运用本校其他学科和专业的师资。会计专业的学生所需要的实践技能是宽口径的和多维的,多学科大学的师资配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多方位需求。非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如英语、计算机技能,以及财政、金融、税务等相近专业的相关技能,可以借用其他学科和专业的师资来完成。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可以开展工学结合,在工学实践中体验会计工作的环境和发挥的作用。第三,借用校外专业人才,开展校企合作。高校外部资源的积极开发和有效运用,能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使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有更深的理解,并能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会计实践课程体系进行动态调整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的培育不断提出新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跨国经营、资本跨境流动日益频繁,需要掌握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人才;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需要会计为之提供服务;国家和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急需懂得环境会计的人才,等等。目前,会计职业领域已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为主,拓展到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企业并购、价值管理、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领域。会计实践的多样化、复杂化和动态化,为会计教育提出了挑战,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迫切需要会计实践课程的有力支撑,这也是多科性大学建设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契机。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相互联结而又不断调整的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来实现。

[1]张雪芬、顾诚浩:《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方法探索》,《财会月刊》2013年第13期。

猜你喜欢
会计学毕业论文会计专业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为何长期无解
本科生论文要从严检查也要适度松绑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浅析网络时代会计学的发展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
中国会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
以就业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