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凌 彭庆喜 李念
摘要: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必然途径之一是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然而,校企合作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四种模式,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该模式在武汉东湖学院计算机学院各专业进行实施,促进了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技术型人才
DOIDOI:10.11907/rjdk.151466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
编号:16727800(2015)008021603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武汉东湖学院教学研究项目(120017)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沈凌(1977-),女,湖北武汉人,武汉东湖学院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与云计算;彭庆喜(1974-),男,河南光山人,武汉东湖学院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李念(1983-),女,湖北武汉人,武汉东湖学院计算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网页设计、动画制作、多媒体技术。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 年,武汉东湖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关于省属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成为湖北省首批11所转型高校之一。该校在着力推动办学定位、治理结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师结构和考核评价六大转型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大力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到“校企合作设置专业、校企合作制定培养方案、校企合作贯穿培养全过程、校企合作推动毕业生就业”,为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需求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
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校企合作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高校都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校企合作常常不尽如人意[1]。首先,对企业而言,希望校企合作为企业带来收益。如果校企合作是企业向高校单向输血,则企业对校企合作势必失去热情[2];其次,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满足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都是按照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要求制定,难以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投入时间不够,方式单一;再次,现有师资水平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绝大部分高校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少,教师对业界技术发展方向不够了解,动手能力不强;此外,学生就业不理想。计算机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就业状况不乐观,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转到其它行业就业,学生毕业一年后重找工作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也反映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够扎实,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有待提升。
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四种模式
面对以上问题,武汉东湖学院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在政策扶持下,有针对性地实施4种校企合作模式,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作出了有益探索。以下是在实践中摸索并提出的校企合作4种模式:一是“深度融合型”。抢抓IT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校企全方位深度融合,联合申报省级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提升;二是“全面合作型”。与国内IT知名上市公司强强联合,组建校企合作专业,打造贴近IT人才需求的专业品牌;三是“订单融入型”。融入企业真实职业环境,“订单培养”,顶岗实战,培养IT行业高素质应用人才;四是“研发带动型”。引进上市公司开发流程、行业标准、技术设备,共建实训中心,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与企业签订联合开发框架协议,以软件产品研发带动校企合作,让教师、学生及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实施“跟单”培养,助推IT技术提升。校企合作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校企合作模式
3 四种模式的实施方案
以武汉东湖学院为例阐述校企合作四种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3.1 深度融合型
采用“深度融合型”模式,促进校企资金、技术、人力、文化深度融合,解决校企合作松散式、浅层化、低水平、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困难等问题。
在校企合作初期,抢抓IT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校企全方位深度融合,联合举办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例如,武汉东湖学院与“武汉软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微普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武汉达内软件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签订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协议,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及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提升;寻求国内IT知名上市公司并展开合作,成功与国内软件龙头企业东软集团、文思海辉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合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双方需求,制订双方互惠的校企合作方案,实现高起点、严要求、可拓展的校企合作格局[3]。近年来,学校与企业实现强强联合,组建校企合作专业,打造贴近IT人才需求的专业品牌。
3.2 全面合作型
采用“全面合作型”模式,组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建立长效机制,构建紧密型合作的“双师”队伍,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双师”教学团队的有效运作[4]。具体方法是,一方面聘请企业一线高级工程师到校企合作基地展开实践教学,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累业务实践经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前已经选送多名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在企业直接参与一线开发,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3.3 订单融入型
采用“订单融入型”模式,顶岗实战,解决传统教学与企业要求脱节、学生就业时专业不对口以及学生更换工作频率高等问题。具体措施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开设订单班,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详细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适应计算机行业发展,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在将来的就业中占据优势。例如,武汉东湖学院分别与文思海辉集团和东软集团签订了订单融入式培养协议,
制定了物联网工程(文思海辉特色班)和软件工程(东软特色班)两个本科专业“2+1+1”三段式9学期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即两年基础与专业基础课、一年专业方向课、一年实训实习。前4学期“打基础”,完成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第5学期(通过适当压缩第4学期的教学时间,将暑假包括在内共12周)进入第一阶段企业实训;第6、7学期“精方向”,在双导师指导下,学生在特定的专业方向进行深入学习;第8、9学期“强工程”,学生到企业进行项目实训并完成毕业设计。三段式9学期制对传统的学期时段进行了适当调整,体现了以专业能力为主线的模块化教学手段,通过设置若干微课程群,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人才培养方案如图2所示。
3.4 研发带动型
采用“研发带动型”模式,与企业签订联合开发框架协议,从企业承接计算机研发项目,通过与企业合作,在项目实战中锻炼队伍,形成一定的研发能力,并且通过传帮带培养研发能力。具体做法是,通过和企业洽谈,承接企业项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升研发能力。基于这种模式,通过研究促进教学,教学反哺科研,使得校企合作成为一种双向关系。同时利用合作企业的知名度来扩大影响,进一步打造自己的精品专业,从而形成相关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具体做法是在引入设备的同时,引入行业标准、技术体系从而完成高校自身培养方案的调整与更新,校企协同制订培养方案。合作企业直接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全过程。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重点负责企业阶段培养方案的制订、实施和管理,确保企业阶段教学任务的完成。另外,校企双方根据专业性质、企业条件等因素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企业实际项目来完成。这些措施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在复杂的实践环境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图2 人才培养方案
4 实施效果
自武汉东湖学院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无论是在学生质量培养上,还是教师水平提高上均获得了可喜进步。进一步证明了上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
(1)人才培养整体水平良好。自实施校企合作以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均达到99%以上,学生的社会认可度提高。特别是毕业生对口专业就业率提高,毕业生在计算机领域的就业比例达到了86%,大部分毕业生就职于计算机研发岗位。
(2)专业品牌效应逐渐形成。通过校企合作,与东软建团建立了东软-软件工程特色班,与文思海辉集团合作
建立了文思海辉-物联网工程特色班。在武汉东湖学院
升入二本,招生分数线提高等情况下,计算机专业招生情况良好,招生人数增加,同时生源质量逐年提高。
(3)学生知识能力和竞技水平获得提高。近年来,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在一系列学科知识与技能竞赛中获奖,表现出较强的学科知识运用能力和较高的程序设计等实践动手能力。
(4)学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增强,促进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近年来,武汉东湖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诸多科研项目,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省级项目3项,提升校级项目若干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参与科研的学生各方面能力明显提升,对软件研发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5)社会评价良好。校企合作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武汉东湖学院办学典型之一,获得了较好的社会评价。其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范例,多次在教育部和湖北省组织的大型教学研讨大会上进行宣讲。国内多家兄弟高校专程来校参观考察和学习,使得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5 结语
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是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途径。武汉东湖学院作为民办高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抢抓机遇,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中取得了可喜成绩。根据企业特点和办学实际需要,实施“深度融合型”、“全面合作型”、“订单融入型”、“研发带动型”4种校企合作模式,有效破解了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难题,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校企合作格局。针对不同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根据自身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突破性进展和跨越式提升,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作出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 蔡倩.全要素参与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29):3032.
[2] 朱永跃,顾国庆.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信任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9):9698.
[3] 李铁.校企合作与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J].理论月刊,2013(8):117121.
[4] 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274.
(责任编辑:孙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