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与此同时非主流意识形态范畴的各种思想文化相随而至,不仅有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一面,更有阻碍、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另一面,这种双重性、相对性是当前起主导作用的主流意识形态所面临的一种严峻挑战。为了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在深入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对非主注意识形态内涵及特征进行探讨,有效把握二者关系,科学地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整合,使非主流意识形态良性发展并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正向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指导下发展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
[关键词]意识形态;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由来已久,涵盖范围极广,是精神层面汇聚凝结在物质层面上升华的具体体现,精神层面源于物质生活,以物质为基础,形成即定的意识形态,同时反作用于其基础,影响物质层面。意识形态引领人类的价值取向,反映利益诉求。正能量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有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负能量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不仅不利于社会发展,反而阻碍、扭曲社会的发展,将使社会进入动荡不安,朝难夕虑的混乱难艰境况。可见意识形态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巨大,有必要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内涵及特征,有效掌控践行正向意识形态,让正能量汇聚并传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发展。
一、解析意识形态内涵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意识形态就相随而生,其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具有不容忽视的群体精神力量,其上深深烙印着一个阶级、或一个集团、一个群体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利益诉求。是积淀自然成型的一套思想理论体系,可以作用于特定社会,可以适时规范人类行为。是思想库源,是理论库源,是思想理论依据,可以有效整合社会建构。
意识形态是人们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立场、观点在理论上的系统表现,是一个世界观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是人们的某种信念理性,是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式属于特定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同政治、法律制度等要素一起构成上层建筑的有机体系,为其所在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服务,我们把这类社会意识形式叫做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是对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集中体现出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发展与社会物质经济关系发展状况不完全一致;意识形态具有能动性,它产生于经济基础,又积极、主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参与社会关系的建设。
二、意识形态类别及关系
从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作用上划分,可以分为正面意识形态,中性意识形态,反面意识形态。正面意识形态可以促进社会正向发展,使人类和平共处、自由平等、团结互助。中性意识形态无大局小局之别,不存在尖锐针对性诉求,只是生活中存在的自然性、偶然性,本能的最基本的态势。无关大局即时平静中立,即时波动变化很大,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意识形态,其与正面意识形态差异明显却浑然共处。无关大局,是指这类意识形态一般不会主动肇引事端,常处于平静中立状态。即时波动是指际遇某些情况时会波动很大,推动其他意识形态或被其他意识形态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作用于其他意识形态甚至于主导其他意识形态,这是一种平素若隐若现的力量,也是需要适时调理加以争取的非常重要的力量。反面意识形态是与正面意识形态相对,相反的意识形态,负能量集中,随势危及正面意识形态安全并直接消解正面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影响,取之而代。这种意识形态是需要认真分辨、警惕并适时防范严格抵制的,其存在很大的伪装性、隐匿性、针对性、攻击性、多样性、变化性,假如不去认真、清醒地分辨就难以扼制其对正面意识形态的影响、消解,甚至会把中性意识形态拉向反面意识形态,危害巨大,后果堪优,绝不容忽视。
另一种分类依据其所处特定社会地位把意识形态分为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两大类别。非主流意识形态可划分为同质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和异质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两种分类大体可以总体论之为:正面意识形态中反映执政党诉求的起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划归主流意识形态;反映自然泛众社会存在现状没有针对性目标的中性意识形态划归同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将与正面意识形态相对,有针对性,阻碍消解正面意识形态发展的反面意识形态划归异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
1、主流意识形态内涵
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占统治地位的一定阶级的价值取向,是其自身根本利益诉求基于社会存在所反映形成的一系列观念体系,引领即定区域内精神层面,作用于物质层面,被即定区域内的人们群体性接受、认同并条理化、规范化,从而形成一定的理论模式,纲领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提出的,引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时刻保持正确性,规范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合法性,保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公正性,被大众所接受认同并自觉奉行。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继续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内生性、时代性深入结合,发挥出巨大的指导作用,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先进性决定了它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充分的必然性与合法性。
2、非主流意识形态内涵
非主流意识形态是针对主流意识形态而言的。在意识形态领域,除了占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之外,还存在着被其他阶级、社会阶层或社会集团所接受和认同的,反映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思想观念的各类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一般称这类意识形态为非主流意识形态。从而也就构成了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意识形态一元统领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多元并存的复杂格局,而且这种格局仍将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而长期存在。
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事实上都不可能只有一种纯粹单一的形式。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的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是由经济状况所决定。由于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的多样性,必然形成人们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经济与社会地位,也就形成了反映各自不同利益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各阶级、各阶层的意识形态;其外部也总是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影响。
3、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关系
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通常是统治阶级基于国家统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满足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利益的基础上总结并建构的思想理论体系,相对正统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正态的引领效果。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比较而言更贴近泛民众生活,反映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和政治主张,这使非主流意识形态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旗帜,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和发展,丝毫不能动摇、模糊和放弃,离开了主导性引领的多样性必然会动摇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基础,造成人们基本价值观的混乱和行为的偏离,就会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事实上任何国家的意识形态,不管其怎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一定是坚守的。因此,只有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才能科学有序地引导和整合多样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在概念理解上应是处于不同位阶。我们对那些能满足人民群众普遍的精神需求,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成分可以借鉴和包容;对那些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违反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成分则应反对、遏制。主导性和多样性是辩证统一的。离开了主导性,多样性失去了方向;离开了多样性,主导性就会变的抽象从而超越现实。因此,在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关系问题上,以多样性来冲击和淹没主导性,或以主导性来代替和否定多样性都是不可取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用辩证的眼光分析,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出现对主流意识形态而言并非完全构成安全威胁,非主流意识形态同样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存在决定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而言,非主流意识形态是一把双刃剑,除了具有差异、对立的一面,对主流意识形态有消解、破坏和涣散作用之外,也具有补充、丰富和助推的一面。和主流意识形态客观共存。促进主流意识形态良性发展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可称其为同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同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不反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顺向性,该种意识形态衍生的各种学术思潮和思想观念中,有相当部分体现了当代经济发展全球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的精神,其中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关注;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对科学作用“结局”违背“初衷”的反思;强烈的“问题学”特征都与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合拍的地方。譬如:我国传统文化总体上是一种注重现实生活的文化。儒家推崇“圣贤”,道家倡导“修为”,佛家崇尚“扬善”凡此基本都不要求否定现实生活;而各种各样的民间健康信仰多是把福祉等看作是人生的目标。这与我们主流意识形态中关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泛哲学维度上是顺向的,客观上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同质性非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激发社会活力,有利于构建和而不同的中国特色思想体系,从而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良性非主流意识形态中的若干内容直接为充实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部分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从而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此外,一定社会条件下即便是那些来自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和抨击,也有助于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思考、自我润色完善和创新,从而巩固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基调和方向。主流意识形态的这种包容性决定了其对非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整合、调理作用,引领多样化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朝着主流意识形态之祈向实现转化和正向发展,趋利避害;而通过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也可以反过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助推作用。主流意识形态的这种包容性体现了其自身博大的胸怀和气度,也体现了社会气氛的宽松和开放。
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些思想正是反映了当今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执政党去倾听、去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中,也包括着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有益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弥补了中国传统文化疏于公共空间的弱项。
为了避免思想僵化、去时代性,必须科学地吸收非主流意识形态中有益的元素。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当然也包括资产阶级创造的一些合理有益实践成果。当代存在的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意识形态都可以而且应当为主流意识形态所借鉴,其作用不容小觑。在体现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契合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言表述上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便于普及、易于践行。而良性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则往往具有大众性、流行性和情绪性,蕴含着较强的情感冲动,比较容易产生社会共鸣,有助于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的形式创新。此两者风格契合向度改变了以往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宏大叙事和空洞说教的作风。礕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中国梦等平中见奇接地气的说法更容易为群众所接纳,所认同。这种对良性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借鉴和启示大大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方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果。当今社会处于经济空前发展,国家机器快速运转、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信息化覆盖、国际贸易等往来加速时期。经济上的腾飞、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建设不代表非主流意识形态可以自觉良性发展,全部为社会主义发展助力,只有结合当前发展情势,国家态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合理科学有效整合非主流意识形态,才能使之为主流意识形态助力,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发展。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应当勇敢地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主流意识形态增强自我张力的内在诉求。当今世界是各种思想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时代,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人类文明成果都是值得借鉴的。要保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就必须使之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张力和扎实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面对诸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观”等西方各种新旧社会思潮的潜入和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文化”的滞后浸淫以及“极左“思想残余的存在,必须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应对挑战和承受安全风险的能力。要以面向世界的眼光,利于我国全面科学发展的高度,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根基的角度思考本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要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合理借鉴当代世界各国发展实践之成果,要深入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只有在各种思想文化相碰撞、相较量、相融合中才会良莠分明,去伪存真,才会不断产生四射光芒的思想成就,才会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永葆生机和活力。任何社会都存在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而任何主流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价值内核,都要反映体现自身所从属的社会存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核就是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它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有着引领、整合和规范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主流意识形态的运行方向,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人民出版社,2013.
[2]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集[M].人民出版社,199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5]李栗燕,高清军.试论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对话平台建设[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8).
[6]刘花茹.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谈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2(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