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邮电大学财务处陕西西安710121)
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审计环境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审计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的加强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审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审计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巩固;另一方面,审计也随着审计需求的变化,不断地予以改善和调整。只有二者在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中寻求到一个结合的最佳点,呈现和谐的状态时,审计的发展才能获得质的飞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作用凸现,但我们也看到了审计发展所面临的尴尬:一方面审计需求和影响力加大,另一方面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会遇到被审计单位的显性或隐性的不配合,审计结果得不到切实的落实,甚至还有审计人员被打击报复的现象等。从社会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解释现象的原因,在于审计发展缺乏一个和谐的内外部环境。
审计的组织定位和职能只有获得社会的认同,被审计单位愿意与审计机关主动配合,主动寻求审计的帮助,彼此间相互依存,审计才能实现其既定的目标。因此,离开了和谐的审计环境,审计便成为无源之水难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审计机关必须自觉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改革开放的大局,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做到审计工作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相一致;要做到把坚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一切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把群众最关心、工作最迫切的问题放在审计的第一位。
实际工作中,抓住促进发展的关键环节,要紧紧围绕影响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审计对象。针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国民教育专项资金、社保基金、医保基金、住房公积金、企业改制资金、“三农”专项资金、救灾救济资金等开展审计工作,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揭露和查处挤占挪用、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针对行政审批制度、财政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投资体制四项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及时发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探究成因。
通过审计机关的扎实、科学的工作,真正使审计成为职工群众合法利益的维护者,成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的参谋者,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切实发挥审计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使审计成为各项工作改革发展的促进者,各种经济违规行为的查处者,进一步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更好地发挥在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己任,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目标,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根本好转为重点,以积极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为重要手段,切实强化全体党政领导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意识,促进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认真用好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和财经法规执行监督权,推进“为民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依法行政和执政能力的提高,促进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审计人员要以建设性审计理念引领审计工作,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提出有效的政策性建议,审计人员要从促进被审计单位发展出发,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坦诚交流,一方面向被审计单位表明审计的目的是促进其更好的发展,以存在问题为引线,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具体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进,并肯定被审计单位好的做法;另一方面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不仅包括对审计报告问题的说明,而且包括对审计行为的看法。通过沟通,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针对不同单位、不同层面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和内容。对于政府部门牵涉到宏观层面的问题,我们应该呈递专题研究报告,真正发挥审计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对于被审计单位微观层面的问题,我们应该出具管理建议报告,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建议被审计单位如何健全和加强内部控制,规避经营风险等。
建立与被审计单位的定期联系制度。除去每年的审计结束后的审计报告的反馈沟通,我们应该与被审计单位建立定期的联系制度,适时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适时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一方面加深与被审计单位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提出建议,避免损失,此外也为审计的实施作好充分的铺垫。
正确处理依法审计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审计实施、定性和处理的基本依据是各项法规制度,在运用中要做到全面理解,竭力维护,灵活运用。而正确的审计判断除了对照这些制度法规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宏观背景和单位实际,在进行审计评价特别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要全面客观,不能以偏概全,主观臆断。既要提出问题,又要分清责任;既要肯定成绩,又要说明不足;既要定性概括,又要定量分析。
在经济领域,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监督的不到位而产生了诸多问题。如关乎民生的教育行业的乱收费、医疗行业的看病贵、社保资金的挪用,执法单位巧立名目无证收费、超标收费,执法人员滥用自由裁量权导致的不公平等,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极易引发社会矛盾。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这些方面,无疑是审计机关关注的重中之重,它关乎民心,关乎国运。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对于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审计机关要一抓到底,既要审计其资金来源是否合法,又要审计其支出是否合理,并向社会公开,以改进被审计机关管理,增强其资金支出效果,化解社会矛盾。
审计工作中,要优先考虑与社会和谐密切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其资金大多来源于公众缴纳的税费,因管理不到位造成资金浪费或提供的公共服务效果欠佳经常招致公众不满。审计应重点关注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司法、工商、税务、质监等执法部门,规范其财务收支,杜绝其滥用执法权侵犯公民利益的行为;应加强对卫生、教育等部门进行审计和调查,规范收费行为,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减轻群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应加强对文化、出版、广电、宣传等单位进行审计和调查,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要重点关注事关民生的能源、通讯、交通等垄断行业,这些领域往往是公益性、自然垄断性交织在一起,备受公众批评。要加强该类企业的财务收支和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其定价和收费,防止其通过垄断获取不正当利益,切实解决社会关注、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
2014年7月,中央七部委发布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标志着经济责任审计法律规范体系已基本构建完成。经济责任审计肩负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职责,对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防范权力寻租筑起了坚实的防火墙,打造“编的牢、扎的紧、管得住”的制度笼子,实现领导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目标,发挥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是遏制腐败的有效手段,是审计部门担负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权力相对集中、支配权较大的部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为重点,将其决策、管理和政策法规执行等权力的运行置于有效的审计监督和制约之中,对其用权责任依法进行界定与评价,对用权问题进行披露和处理,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正确规范用权。
审计队伍建设是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任务,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审计人才,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审计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法律等知识,了解所审计行业的现状和特点。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提高理想信念;二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三是要系统地学习法律法规,提高依法审计的能力。
加强审计立法工作,严格执行以审计准则为主要内容的审计技术规范,实现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以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助推审计工作上台阶。
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广和应用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力求在审计深度、广度和力度上有新突破,提高审计综合效能。通过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水平,逐步实现从电子数据审计向计算机系统审计和电子数据审计并重过渡。
综上所述,审计机关必须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与时俱进,树立服务于民的理念、适时转变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不断改进审计工作,提高依法审计的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和谐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