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县农广校:才济三农建桥梁励志敦行结硕果

2015-09-17 03:56赵振锋宋金凤郭旭彦
农民科技培训 2015年9期
关键词:农广校培育农民

赵振锋 宋金凤 郭旭彦

平泉县地处燕山脚下,冀、辽、蒙三省区“金三角”地带,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历史积淀浓厚,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契丹文化,为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平添了神秘与凝重。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的浪潮在神州大地滚滚涌动,使这个素有“燕赵门楣,通衢辽蒙”美称的“八沟”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平泉县农广校正是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诞生的,迄今已有34年的历程。

一、树立办学理念,拓宽办学思路,建立稳定的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阵地

建校34年来,平泉县农广校始终坚持“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向两头延伸,工作重心下沉”的办学宗旨,全体教职工以“团结、高效、求实、创新”的精神和工作态度,依托远程教育网络,不断开拓教育领域。学校已由单一的中专办学形式发展为拥有中专、联办大专升本的学历教育,与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为一体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功能的综合性农业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引进、示范和推广的任务,为学员开辟了畅通的学习就业渠道。

1. 硬件建设是前提。学校占地5亩,有35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栋,可容纳200人学习、住宿和就餐。为适应新时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及大中专人才培养的需要,2003年以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农广校累计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电工实验室、餐饮实训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还投入了一定资金美化校园环境。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从建校初期的“一个人和一间办公室”,发展到现在成为一所硬件建设先进、充满浓郁文化氛围的以农民教育为切入点的农业综合性培训学校。完善的教学设施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为平泉县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 师资建设是保障。农广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想业务素质。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7人,“双师型”教师比率达70%以上,同时聘任林业、农业、畜牧、食用菌等部门具有丰富经验的中职以上职称的兼职教师119人,其中有56人进入中央校师资库。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为现代农村教育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师资保证。

3. 生源数量是基础。目前学校中专在校函授生565人,开设食用菌、设施蔬菜、畜牧养殖和林果四大特色专业。还有与国家,省重点院校联办的自考及网络专本科层次的教育,开设有经济管理、法学、工商管理、园艺等专业11个。学校各类学历在校生总计达928人。建校以来累计培训“绿证”学员7500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36万人次,中专毕业生累计404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千分之七,80%以上农村学员靠科技致富,并带动2.5万户农户进入小康行列,先后引进新品种28个,落实科技项目6个,示范项目56个,推广项目8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个,试验示范推广面积10.6万亩,先后有近千名学员参加试验示范推广活动,创经济效益近亿元。

4. 科学管理是手段。为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教学管理、学员管理、档案管理、考务考核管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为强化内部管理,从制度上、机制上培养人,锻炼人,约束人。学校先后制定了《员工上下班制度》、《工作量化考核》等,同时依据中央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规范,充分发挥平泉县农广校专业课题组的作用,制定了符合平泉实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规范,使学校各项管理及教学工作有据可依,灵活运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事事有人做,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在,教学有目标的工作要求,形成了教学有方,训练有素,管理有序的工作局面。

5. 培育农民是根本。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农广校突出以农民教育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注重动手能力,突出技能培养,大胆走职业农民教育之路。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把学员取得职业资格证当作主要内容来抓,注重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真正使学员学有所获。根据教学需要,自编了《食用菌栽培技术》、《设施菜栽培技术》、《果树栽培技术》等符合生产实际的乡土教材,学员一看就懂,一用就能见成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领导重视,社会关注,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办学体制

建校初期,尽管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农广人克服重重困难,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帮助与支持,1995年农广校被县编委确定为18人编制的正股级单位。从而初步确立了学校在本县农业技术教育中的一席之地。

上世纪90年代,农广校紧紧抓住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工作,此时的学校已成为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的重要阵地。

1993年在原承德市农广校校长张学东的支持下,平泉县农广校借助高等教育面向大众化、实施深化改革之机,走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之路,1994年设立了中国农大、河北农大、河北经贸等院校平泉辅导站,为平泉经济的发展培养了急需的人才。2004年承担“阳光工程”培训后,由于培训工作出色,培训效果好,农广校被县“阳光工程”办公室批准为“平泉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2005年被市扶贫办确定为“承德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基地”。2007年被河北省确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百家品牌基地”,2013年被省农业厅批准为“平泉县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地”。

随着平泉县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尤为迫切,2003年,农广校加挂了“平泉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2006年为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为农广校拓宽办学领域,发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等职业教育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从而拓展了学校的服务职能和办学领域。

三、抢抓机遇,创新培育模式,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

建校初期,农广校抓住全国推行联产承包制的机遇,积极组织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学习农业基础知识,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初等专业技术人才,由此壮大了农技推广队伍。进入上世纪90年代,开展了在职干部大专以上层次教育,先后招收大专以上学历生2116人,有效地提高了全县干部的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能力,为推动平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在已毕业的大中专学员中,有1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十大杰出青年,16人成为市级以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00余人走上了副科级以上领导岗位,1000余人成为农业技术推广骨干,800余人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田秀才”“土状元”。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最近几年,农广校抓住加快农村城镇建设的历史机遇,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围绕“菌菜畜果”主导产业,以特色产业村、示范园区、示范农社为培育点,大力开展“一村一校”、“一园一校”、“一社一校”的“校村园社”培育模式,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是“一村一校”模式,在全县26个村培养“两新一高”(即新身份、新作用、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222人,通过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整村产业提档升级。二是“一社一校”模式,在全县8个示范社开展由合作社骨干成员参加的教育培训,专注培养乡村优势产业人才262人。三是“一园一校”模式,在12个产业扶贫园区按照“抓大户、引小户”的原则,以想入住园区的农民为培育对象,使其参加专项教育培训,了解相关政策,掌握生产技术,熟悉生产环境,带着技术入住园区,轻轻松松从事农业生产。通过“校村园社”培育模式全县农民学知识、学技术氛围日益浓厚,纷纷争取机会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队伍。四是做好跟踪服务,确保职业农民离校不断线,做到培训结束,服务在路上。在落实好职业农民培训环节同时,农广校还重视长期跟踪服务。建立专家、老师与职业农民“一对一或一对多”对接包扶关系,为服务对象提供系列服务,帮助解决新型职业农民生产实际问题。在突出产前、产中、产后技术跟踪同时,通过加强职业农民中专学历教育、技能等级鉴定和农民职称评定在新型职业农民中的推广,培养新型农民职业素养、打造高素质诚信农民,推动职业农民更快地从身份认同转向职业认同。截至目前,农广校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84人,申请认定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279人,鉴定技能型职业农民437人,评定初中级农民职称267人,进行中专学历教育347人。所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全部领建和参与了种养殖园区及产业基地生产经营活动,对促进全县农业转型升级和推动农业园区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培育培训合力,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孵化平台

为贯彻实施“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战略,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农广校整合了组织、人事、科技、农口等各部门教育资源,搭建了“1+3+10”教育培训平台,形成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统筹协调,以农广校为主体,农、林、菌技术推广中心互补共担,分布在农业产业链上的田间学校延伸覆盖的社会资源大联合、大协作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目前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指导员65人,建设4个主导产业的高科技集成实训基地,80所村级分校,15个优势产业示范基地。与中国电信联合为新型职业农民搭建了信息化网络平台,共同建立了“空中课堂”,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的信息发布、技术咨询、病虫害图片上传、发布农产品信息、惠农政策等,为学员的生产提供了网络信息技术支撑,实现了“互联网+”下的现代农业生产链上的互通。为了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做好做实,按着中央校的培育规范制定了符合平泉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范、指导员制度、实训制度等相关培训制度,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全面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力。

五、争取政策扶持,鼓励创业创新,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带动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过程中,为了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兴业,发挥新型职业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平泉县因地制宜分产业、按类型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条件和标准,规范开展认定和颁发职业农民证书,将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纳入现有支农政策扶持范围,定向开展政策扶持,确保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兴业后都能享受到1~2项扶持政策。全县整合了12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青年创业贷款、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扶贫、林木良种补贴等30个涉农项目,对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大力扶持。一是将农技推广补助、农机补贴、蔬菜标准园建设等项目直接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二是争取农业产业化设施建设、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合作社规范提升等补贴资金5000万元,资金使用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三是安排贷款担保资金200万元,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扩大生产和再创业专项资金,同时明确贷款担保额度为担保基金的5倍。对于在扶贫村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的新型职业农民在现有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给予扶贫政策扶持。四是对所有已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发展和扩大生产经营的给予产业政策上浮20%的特惠政策。通过政策扶持,坚定了新型职业农民致富的决心和信心,带头集中流转土地建设产业园区,带头成立合作社、家庭农场扩大生产规模,带头应用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仅去年一年,所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就创建了12个合作社,符合认定条件家庭农场151个,种养大户389人,其中1人荣获团中央、农业部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两个家庭农场荣获承德市青年农场称号,20人获县委、县政府农村实用人才奖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学校走出了一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切入点,以培养梯次人才为特色,服务现代农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新路子,在全市同行业中创出了较为突出的业绩,多次受到中央农广校、省农业厅、省农广校、市农业局、市农广校及县政府表彰与奖励,农广人用汗水和心血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只要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牢牢抓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契机,把群众日益高涨的热情化为强县富农的动力,将中央惠农、强农、兴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就能够促进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升级换代”,培养一批能够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中找到新的增收致富途径、扎根农村、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新一代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可靠保障,让希望的田野焕发勃勃生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农广校培育农民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质量 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农民培训在县级农广校的组织工作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