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沿海外来生物椰心叶甲入侵的历史考察

2015-09-16 02:51赖韦文杨少波邓灿武江雪伦林孝文向安强
福建林业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小蜂

张 波,赖韦文,杨少波,邓灿武,江雪伦,林孝文,向安强

(1.华南农业大学农事训练中心,广东 广州 510642; 2.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3.广东省博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 博罗 516100)

华南沿海外来生物椰心叶甲入侵的历史考察

张 波1,赖韦文2,杨少波3,邓灿武3,江雪伦2,林孝文2,向安强2

(1.华南农业大学农事训练中心,广东 广州 510642; 2.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3.广东省博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 博罗 516100)

椰心叶甲是广泛分布于华南沿海地区的一种入侵有害生物,主要为害棕榈科植物,已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及生态造成巨大危害。椰心叶甲入侵华南沿海地区的历史可分为入侵与种群建立期,蔓延生长与灾害显现期,大规模爆发与防控期3个阶段。回顾3个历史阶段的防控措施,人工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是其主要防治手段。使用化学药剂是控制椰心叶甲的主要措施,而生物防治是阻止其蔓延扩散的有效途径。

椰心叶甲;入侵生物;历史阶段;华南沿海地区

椰心叶甲(Brontispalongissima)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外来入侵生物,被国家林业局列入19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在适宜该虫繁殖的广东、海南等沿海省份,椰心叶甲广泛分布,导致经济、生态等各项损失不断攀升,造成极大危害。至今,在华南沿海有种植棕榈科植物的地区均已陆续发现受灾情况,也是境内灾情最为严重的区域。

椰心叶甲原产于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也可能是其原产地[1],现今椰心叶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的棕榈科植物种植区。我国大陆地区1994年3月首次在海南省截获椰心叶甲[2],此后,广东省南海动植物检疫局工作人员在检疫从台湾进口的华盛顿椰子(Washingtoniafilifera)和光叶加州蒲葵(WashingtoniafiliferaWendl)时,前后 6次从中检出国家禁止入境二类危险性害虫椰心叶甲[3]。2002年6月,海南省首次发现椰心叶甲危害。至今,椰心叶甲广泛分布在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对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等造成巨大危害。据资料统计,椰心叶甲给海南造成1.5亿元的经济损失,并几乎让海南失去了全部的椰子树。除海南大面积发生外,我国大陆1999年在广东发现危害,近年来造成30多万株棕榈科植物受害,20多万株濒于死亡。

1 椰心叶甲的危害

椰心叶甲属鞘翅目(Coleoptera)铁甲科(Chrysomeloidea)潜甲亚科(Anisoderinae),俗称椰长叶甲,椰棕扁叶甲,椰子刚毛叶甲,红胸叶甲等[5-6]。椰心叶甲在适生区内1 a发生4~5代,具有世代重叠现象,其成虫和幼虫喜潜藏在多种棕榈科植物未展或初展心叶中取食活动[7]。

椰心叶甲对棕榈科植物主要的危害方式为通过取食叶肉降低棕榈科植物的光合作用,具体到每个植株个体,最先受损的是幼嫩心叶,当受损心叶展开,虫体便弃损,其活动区域转移到新叶上;同时,虫体密度也随之不断增大,几百上千虫体的密集啃噬严重危害叶片,甚至导致整片叶肉被吞食;相应地,椰树的光合作用能力不断下降甚至为零。辨别成年受灾树可通过观察树表特征,通常树冠为斑褐色,此外树木的耐旱性和抗病能力都有所变化[8-10]。

根据在海南和深圳2地的具体调查表明:椰心叶甲的寄主植物有26属36种,海南地区的主要寄主为椰子、酒瓶椰子、大王棕、槟榔、假槟榔、油棕、海枣、棕榈、鱼尾葵、刺葵、散尾葵、华盛顿椰子、日本葵、老人葵、红槟榔和董棕等,其中椰子为最主要的寄主,主要危害椰子、大王椰子、假槟榔等植物[11-12]。

2 椰心叶甲入侵的历史阶段与特点

2.1 入侵与种群建立期(1975—2000年)

1975年,椰心叶甲首次从印度尼西亚传入我国台湾地区,随后台湾于1976年统计发现约4000株苗受害,灾情迅速扩大,1978年已发现受害植株数量超过4万株[13]。而后于1991年在香港的大丝葵植株上发现椰心叶甲[14]。海南省从1994年3月开始多次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棕榈科植物上截获椰心叶甲,广东省南海检疫局在1999年8—10月相继先后6次截获椰心叶甲,同年9月,在广东省番禺区也发现该虫害。1 a后,广西边境贸易点口岸首次在检疫中发现从越南入境的携带虫体的椰子苗[15-16]。

尽管缺乏详细的资料举证椰心叶甲入侵中国大陆的确切时间,然而从椰心叶甲最早入侵中国海峡两岸的时间可以推测,椰心叶甲最早于1980—2000年间在中国海南、广东等地入侵并建立其种群。椰心叶甲入侵华南沿海后,在较长一段时期并没有引起重视,华南沿海地区并没有采取防范措施。华南沿海地区气候温暖,非常适合椰心叶甲的生长。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椰心叶甲入侵华南沿海地区后,开始迅速建立种群,并不断向其他地区蔓延生长。

2.2 蔓延生长与灾害显现期(2001—2005年)

20世纪90年代椰心叶甲种群建立后,又缺少相应的防治措施。这为椰心叶甲进一步蔓延生长埋下隐患。2001—2005年间,椰心叶甲在海南省与广东省内辐射蔓延,并向华南沿海地区的其他省份扩散。椰心叶甲在本时期内危害开始显现,防治工作开展迅速,但因早期对虫害的研究不足,仅采取简单的封锁隔离疫区、砍伐修剪病树、喷洒化学药剂等措施,并没有成功控制疫情蔓延和扩大趋势。

2.2.1 椰心叶甲的蔓延生长及危害 中国大陆最早发现椰心叶甲灾害的地区是海南省,陈义群等[17]2002年7—9月在海南省通过第1次对该外来入侵生物普查发现,受害树木数量约为311万株,感染面积约为6000多hm2,受灾区域分布在海口、三亚、文昌等地区。1 a后第2次普查发现,受灾树木增加了51万株,感染面积增加近219万hm2,同时新增8个受灾县市。此外,2003年海南省林业局发布防治椰心叶甲的政府文件,文件称椰心叶甲已蔓延至海口、三亚等11个市县,染虫面积达2.9万hm2,染虫株树达58.9万株,对海南省的生态环境安全结构造成严重威胁[18]。

蔡卫群等[19]认为椰心叶甲是棕榈科植物危险性病虫疫情最严重的一种,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东莞、中山、茂名、湛江、汕头、汕尾、江门、梅州、揭阳、阳江等12市有发生。2005年广东省共调查棕榈科植物2438万株,其中该虫为害株数134万株,发生率5.53%。广东省2003年共有6市的18万株棕榈科植物受害,2004年扩展到10市22县77个乡镇,2005年扩展到12个市,呈激增态势。其研究认为疫情仍在扩散蔓延。2004年广东东莞椰心叶甲疫情开始显现,椰心叶甲已经感染了广东东莞多个县市数万植株,并且灾情还将继续蔓延扩大。据统计资料显示,东莞至少有100万株棕榈科植物面临着椰心叶甲的威胁[20]。2004年张旺[21]在调查中发现,椰心叶甲在广东顺德的北滘、伦敦、陈村、大良等5个镇均有分布,其在顺德共调查棕榈科植物18450株,其中发生虫害1586株,发生率为8.6%,该虫主要为害蒲葵、老人葵,单株虫口密度最高193头·株-1,平均148头·株-1。

2.2.2 椰心叶甲的防治 在本时期,华南沿海地区对椰心叶甲的防治手段除继续沿用物理方法处理被害植株外,化学药剂的研究应用也在不断探索试验中,但仍旧收效甚微,无法控制疫情。物理防治方面,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对于那些树龄长、害虫危害已久,通过多次药物处理难以救活的棕桐科植物,将其砍伐并且立即烧毁[22]。化学防治方面,通过室内或田间试验对椰心叶甲防治的化学药剂选择与筛选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23-27]。国内曾经大量使用氯氰菊酯、乐斯本、丁硫克百威、啶虫脒等化学药剂防控,然而防治效果不佳,防治效果容易受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2005年,严峻的灾情促使海南省文昌市各界共筹集资金180多万元,用于维持全年挂药包防治市内36万株棕榈科植物,共225个村受益,防治效果显著但不持久,同年9月底,受“达维”台风影响,年初投入的药包被风吹掉,疫情变本加厉地卷土重来[28]。尽管本时期对椰心叶甲的防治主要以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但还进行了一些生物防治的初步研究与实践。吕宝乾等[29]与陈义群等[30]探讨了椰心叶甲的天敌椰甲截脉姬小蜂(AsecodeshispinarumBoucek)的生理特性,吕宝乾等[31]探讨了引进天敌椰甲截脉姬小蜂防治椰心叶甲的可行性,其研究认为引进天敌椰甲截脉姬小蜂防治该害虫是经济有效的方法。此外,海南省进行了生物防治的实践,1万余只椰扁甲啮小蜂(Tetrastichusbrontispae)在文昌市文城镇南阳办事处上园村一家农户的椰园被释放[32]。

2.3 大规模爆发与防控期(2005年至今)

2005年,椰心叶甲在华南沿海地区进一步扩散,其灾情仍旧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但同时各类防控手段的研究进展也不断加快,防治椰心叶甲的方法也越来越多。随着化学防治污染方面的弊端呈现,生物防治逐渐被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

2.3.1 大规模爆发 在本时期,该虫的入侵特点表现为疫情控制不稳定、虫体繁衍速度快、不断跨境蔓延。如2006年,海南最后一个没有椰心叶甲的白沙黎族自治县也发现了椰心叶甲疫情。椰心叶甲疫情已蔓延至海南省18个市县。至2006年,海南省染虫椰树有317万株,其中重度受害椰树38 万株,中度受害椰树57万株。椰心叶甲已经造成海南椰子产量大幅下滑[33]。2007年,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中心指出椰心叶甲危害程度将有所加重[34]。2008年上半年广东省林业数据表明椰心叶甲在湛江、珠海、揭阳、广州、江门、汕头等市危害77.4万株(折合面积为860 hm2),比2007年增加33.6万株[35],2009年广东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总结指出,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在我省入侵频次增加、种类增多、危害面积总体上呈逐年扩大的趋势。其中椰心叶甲分布12个市、31个县级行政区,受危害植株共计67.88万株[36]。椰心叶甲的危害性还表现在疫情的反复反弹,海南省三亚市田独镇中廖村于2005年出现许多椰子树因为遭遇椰心叶甲肆虐而大量枯死,后来经过集中防治,保住了其中的一部分椰树,但2008年再次遭遇椰心叶甲的侵害,椰子树成片枯死,情况非常严重,附近上廖村、下廖村等几个村子也出现类似情况[37]。

2.3.2 防控措施 椰心叶甲的扩散蔓延极大地影响华南沿海地区的种植业与旅游观光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时期内,开始加强对椰心叶甲的治理。在社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椰心叶甲的防控措施不断涌现,并取得了较好防控效果,特别是生物防治的试验研究与实践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时期防控措施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人工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3大防控措施的优势,其中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治的防控效果较优。

1)人工防治。裁减椰树顶叶包,仍是预防椰心叶甲虫害的一种有效方式。2008年,海南省万宁市林业局为了预防新一轮的虫害,对椰子树进行剪叶包。裁减椰树顶叶包的方式一般用于椰树零星分布的地区与农村地区,这些地区椰树分布较为分散,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成本较高,防治效果较差。

2)化学防治。挂药包法防治椰心叶甲是世界粮农组织推荐的化学防治措施之一,然而挂药包法防治需降雨量配合,而华南地区秋冬季降雨量小,需喷水加湿,否则药包无法发挥药效,这一举措增加了经济负担[4]。本时期的化学防治除了继续研发与筛选防治椰心叶甲的化学药剂外,还有针对本土特点的化学防治方法的研究。

因椰心叶甲通常隐藏于高大的椰树的心叶内,人工喷雾难以触及要害,且挂药包的防治效果一般,2006年,唐光辉等[38]和罗都强等[39]进行了自流式树干注药技术防治椰心叶甲的药效试验,其研究表明利用自流式树干注药技术,对椰心叶甲防效达95.10%。利用自流式树干注药技术防治危害树干高大的椰树椰心叶甲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施药方法,该技术可克服常规喷雾法难以操作实施和药剂不易与虫体接触的缺点;克服了挂包法需要爬树、操作较危险和费工费时的缺点。同年,苗建才等[40]使用国家公布的“无公害农产品推荐农药品种”对海南东泰农业公司三大基地共5万株椰树进行施药试验,其研究结果表明,25%阿维灭幼脲悬浮剂疗效显著,且绿色安全实惠,对自然生态影响较少,可以广泛推广到各疫区。

2009年,李朝绪等[41]分别利用磷化钙、3%高效氯氰菊酯烟雾剂(烟魁)和溴甲烷3种熏蒸剂熏蒸处理椰心叶甲各虫态及散尾葵切叶,观察椰心叶甲各虫态的死亡情况和对散尾葵叶片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溴甲烷是散尾葵鲜切叶椰心叶甲检疫除害处理较理想的熏蒸剂,生产上建议用药浓度为20 g·m-3,处理时间2 h。

3)生物防治。随着化学防治弊端的呈现,如化学污染严重,防治成效不稳定,成本较高等,本时期更重视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在试验与实践中取得了重要进展,提高了椰心叶甲的防治成效。

在生物天敌防治方面,椰扁甲啮小蜂、椰甲截脉姬小蜂是椰心叶甲的主要天敌,对防治椰心叶甲有很好的作用。2004年3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将天敌椰扁甲啮小蜂从台湾科技大学引入重灾区海南省,在田间试验结束后发现,其寄生率高达85%左右,至11月初,通过人工饲养已成功繁殖至第9代;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发现其扩散能力(长度和高度)相当优秀,能够达到持续繁衍防治的目的。为此,防治人员在2004年9月和2007年3月分2次在海南重灾县(海口、三亚、琼海等)释放300万椰甲截脉姬小蜂和5亿只椰扁甲啮小蜂,然而后续调查跟进后发现,由于释放技术和释放量有限,姬小蜂虽在海南各地已定殖,但寄生率仅有20%,防治技术还需改进。对此,李朝绪等[42-43]先后2次在三亚市放蜂点进行2种寄生蜂(椰心叶甲啮小蜂和椰甲截脉姬小蜂)防控效果的对比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三亚的椰树危害程度在逐渐减轻,轻度危害的椰树已占调查点的60%,虫口密度已明显下降。从2种寄生蜂的分布情况来看,椰心叶甲啮小蜂在三亚的分布范围在扩大,椰甲截脉姬小蜂的分布范围则略有缩小。2种寄生蜂的寄生率比较来看,椰心叶甲啮小蜂较2007年高,而椰甲截脉姬小蜂在三亚的寄生率较2007年差。研究结果说明,2种寄生蜂均可以在三亚寄生生存,椰心叶甲啮小蜂在三亚的生存能力更强,对椰心叶甲的防控效果比椰甲截脉姬小蜂好。

在细菌防治方面,经研究发现绿僵菌能够有效杀死椰心叶甲,致死率高达60%,可持续约120 d;且相对于其他化学药剂,该菌具有安全环保、专一性好、成本低、辐射范围广的特点。如果某一植株施放绿僵菌,在其半径400 m左右的植株也可受益,然而绿僵菌的防控效果需要环境的配合,高温、降雨量大的气候都会使防治效果严重受损[44]。

4)综合防治。随着对椰心叶甲的防治经验的增加,为了提高对对椰心叶甲的防治成效,本时期内综合考虑各灾区实际情况,重点区别城乡差异,城市的受灾街道绿化树和农村受灾椰林采用不同防控方式;同一地区的防控方式也不再单一,多种防控方式取长补短,综合控制疫情。2010年海南省三亚市森林病虫害检疫站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综合防治,城市、景区、道路和农村重症疫树以挂药包为主,农村区域以寄生蜂等生物防治为主,实现防治率达90%以上,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5)其他防治方式。在椰心叶甲防治服务方面,政府开始设立椰心叶甲防控的专项防治资金,采取向社会购买椰心叶甲防治服务,让更专业的单位完成椰心叶甲的防控任务。据资料统计,海南省三亚市、广东省湛江市等市政府于本时期向国内外公开招标,采购所需的服务。

3 结论与讨论

近30 a来,椰心叶甲侵袭了整个亚太地区的椰树种植区,成为棕榈科植物的主要害虫。椰心叶甲从1975年入侵我国台湾以来,在较短30余年里迅速蔓延到华南沿海地区,现今已经入侵华南沿海地区大部分的椰子生产区,给种植业与旅游观光业造成巨大危害。

图1 华南沿海地区椰心叶甲入侵及防治示意图

椰心叶甲繁殖快、破坏性强、防治难度大,适应各种类型的生境,使其在华南沿海地区迅速扩散,蔓延至其高度适生区与适生区。尽管早在1975年于台湾地区,1991年于香港地区分别发现椰心叶甲,20世纪末期中国海关检疫又多次截获椰心叶甲,但都没有引起社会与政府的关注。直到2002年海南岛椰心叶甲灾害爆发,华南沿海地区才开始对椰心叶甲给予足够重视。21世纪初期,随着椰心叶甲的危害性进一步加强,椰心叶甲开始进入公共视野,这一时期有关该虫害的研究报道迅速增加,有关防控手段不断被开发、试验、投入应用再调整改进。详见图1。

华南沿海地区已多次开展扑杀椰心叶甲的行动,当下椰心叶甲的发生与防治呈现2种态势:一方面,华南沿海地区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手段,小范围的椰心叶甲疫情或被扑灭或得到控制。然而椰心叶甲难以根除,已扑灭疫情的地区还会出现疫情的持续持久地反弹。另一方面,在华南沿海地区的大范围内,椰心叶甲疫情仍在向疫区外的适生区扩散。短时期内,椰心叶甲难以根治,但必须加以控制。椰心叶甲的防治,应在政府主导下,把控制与消灭椰心叶甲的工作视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日常性的工作。坚持开展普查工作、综合防治、封锁隔离疫区及研究开发4项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今后椰心叶甲防治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1]Azuma S,Kinjyo M,.On the two insect pests affecting palms on the Okinawa Island,Ryukyu[J].Okinawa Agric,1978(14):2-25.

[2]黄法余,梁广勤.椰心叶甲的检疫及防除[J].植物检疫,2000(3):158-160.

[3]黄法余,梁琼超,赖天忠,等.南海口岸多次截获椰心叶甲和红棕象甲[J].植物检疫,2000(2):69.

[4]吕宝乾,金启安,温海波,等.入侵害虫椰心叶甲的研究进展[J].应用昆虫学报,2013(6):1708-1715.

[5]陈世骧.中国动物志:昆虫纲:鞘翅目:铁甲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动植物检疫局.中国植物检疫性害虫图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98-99.

[7]陈攀.椰心叶甲田间调查技术研究[D].儋州: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3-4.

[8]O′Connor BA.Notes of the coconut leaf hispa,Brontispa froggatti Sharp and its parasites[J].New Guinea Agricultural Gazette,1940(6):36-40.

[9]Waterhouse DF,NorrisKR.Biological control:Pacific Prospects[M].Melbourne,Australia:Inkata Press,1987.

[10]Maddison PA.Coconut hispine beetle[J].Advisory Leaflet,South Pacific Commission,1983(17):4.

[11]覃伟权,陈思婷,黄山春,等.椰心叶甲在海南的危害及其防治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2006(1):46-47.

[12]吴青,梁广文,曾玲,等.深圳地区椰心叶甲寄主和天敌种类调查[J].昆虫知识,2006(4):530-534.

[13]Chiu S C,Chen B H.Import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etrastichus brontispae,a parasitoid of the coconut beetle,in Taiwan[J].Special Publication,Taiw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1985 (19):12-13.

[14]Lau CSK.Occurrence of 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 in Hong Kong[J].Quarterly Newsletter,Asia and Pacific Plant Protection Commission,1991(34):3-4.

[15]黄法余,梁广勤.椰心叶甲的检疫及防除[J].植物检疫,2000(3):158-160.

[16]龚秀泽,白志良.从越南入境的椰子树苗中截获椰心叶甲初报[J].广西植保,2001(4):29-30.

[17]陈义群,黄宏辉,林明光,等.椰心叶甲在海南的发生与防治[J].植物检疫,2004(5):280-281.

[18]海南省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椰心叶甲防治工作的意见[Z].海口,2003.

[19]蔡卫群,王忠,邓洁英.广东省棕榈科植物危险性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策略[J].湖南林业科技,2007(3):48-50.

[20]叶林.椰心叶甲“入侵”广东东莞[J].农药市场信息,2004(12):54.

[21]张旺.广东顺德棕榈科植物主要害虫调查及椰心叶甲除害技术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

[22]王碧筠,钟雪梅.海口市椰心叶甲的发生和防治[C]∥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2004.

[23]赵志英,林奖,殷应州.几种农药防治椰心叶甲的效果比较[J].热带林业,2004(3):8-10.

[24]伍筱影,李洪,吴坤宏,等.防治椰心叶甲药剂的室内筛选试验[J].热带农业科学,2004(1):7-10.

[25]李洪,吕宝乾,符悦冠,等.13种杀虫剂防治椰心叶甲效果比较[J].热带农业科学,2005(5):10-14.

[26]陈铣,陈纪文,王楚荣,等.16%虫线清乳油防治椰心叶甲试验初报[J].广东农业科学,2004(2):37-39.

[27]吕宝乾,彭正强,金启安,等.15种杀虫剂对椰心叶甲幼虫及椰甲截脉姬小蜂的毒性[J].热带作物学报,2005(1):47-51.

[28]吴棉,郑善良.文昌椰心叶甲疫情再告急[N].海南日报,2005-12-26(13).

[29]吕宝乾,彭正强,许春霭,等.椰心叶甲蛹寄生蜂——椰心叶甲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J].昆虫学报,2006(4):643-649.

[30]陈义群,林明光,黄宏辉,等.椰心叶甲的重要寄生蜂——椰扁甲啮小蜂[J].植物检疫,2005(6):344-345.

[31]吕宝乾,陈义群,包炎,等.引进天敌椰甲截脉姬小蜂防治椰心叶甲的可行性探讨[J].昆虫知识,2005(3):254-258.

[32]陈超林,红生覃,伟权.万只啮小蜂迎战椰心叶甲[EB/OL].[2005-05-03].http://news.sina.com.cn/c/2005-5-3/09565806006s.shtml.

[33]赵叶苹.海南:外来有害生物使椰子产量大幅下滑[EB/OL].[2006-08-12].http://it.sohu.com/20060812/n244758436.shtml.

[34]中国新闻网.今年中国林业有害生物面积预计将超过一千万hm2[EB/OL].[2007-02-25].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7-2-15/t20070215_10442704.shtml.

[35]省森防总站.上半年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呈减少趋势[EB/OL].[2008-08-11].http://www.gdf.gov.cn/index.php controller=front&action=view&id=10004957.2008-08-11.

[36]广东省林业厅.广东省2009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总结[EB/OL].[2009-12-14].http://www.gdf.gov.cn/index.php?controller=front&action=view&id=10014543.2009-12-14.

[37]王红,卫柏.椰心叶甲肆虐田独村庄[N].海南日报,2008-04-04(11).

[38]唐光辉,江志利,张文锋,等.树干注药防治椰心叶甲药效试验[J].中国森林病虫,2006(4):39-41.

[39]罗都强,陈安良.“注干液剂”的概念及实践[J].农药,2001(4):16-18.

[40]苗建才,迟德富,常国杉,等.阿维灭幼脲大面积防治椰心叶甲示范试验[J].林业实用技术,2007(12):26-27.

[41]李朝绪,覃伟权,马子龙,等.3种熏蒸剂对椰心叶甲的熏蒸效果及寄主切叶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09(12):1847-1851.

[42]李朝绪,覃伟权,黄山春,等.海南利用寄生蜂防治椰心叶甲效果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2008(1):41-44.

[43]李朝绪,黄山春,覃伟权,等.三亚市椰心叶甲寄生蜂的防效调查[J].热带作物学报,2012(7):1288-1292.

[44]苏震,邓柳红,易小平,等.椰心叶甲的生物防治[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2):405-407.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n Invasion of Alien SpeciesBrontispalongissimain Coastal Areas of South China

ZHANG Bo1,LAI Wei-wen2,YANG Shao-bo3,DENG Can-wu3,JIANG Xue-lun2,LIN Xiao-wen2,XIANG An-qiang2

(1.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AgricultrualTrainingCenter,Guangzhou510642,Guangdong,China; 2.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CollegeofPublicManagement,Guangzhou510642,Guangdong,China; 3.BoluoAgriculturalTechnologyPromotionCenter,Boluo516100,Guangdong,China)

Brontispalongissimais an alien invasive species widely distributed in coastal areas of south China,which mainly threatens plants of the family Palmae,causing great harm to economy,society and ecology of the invaded areas.The invasion ofBrontispalongissima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invas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population,spreading and damage appearance,large-scale eruption and prevention.Of three stages,man-made prevention,chemical prevention and biological prevention are three primary approaches.Chemical prevention is the main approach to control the insect while the biological prevention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prevent the spread.

Brontispalongissima;invasive species;historical stage;coastal areas of south China

2014-10-07;

2014-11-25

广东省博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合作科研项目(广东农业重要外来生物入侵的历史与启示——以惠州市博罗县为中心的调研, 华农研横字7700-H13510)

张波(1973—),男,广东信宜人,华南农业大学农事训练中心林学与园林站农艺师,硕士,从事农业生态与园林绿化研究。E-mail:157959127@qq.com。

向安强(1960—),男,湖南常德人,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农村社会学、科技史研究。E-mail:xianganqiang@126.com。

10.13428/j.cnki.fjlk.2015.03.039

S763.3

A

1002-7351(2015)03-0184-06

猜你喜欢
小蜂
大自然中的好伙伴
榕树与榕小蜂的相爱相杀
孟氏胯姬小蜂种群动态及寄生特性
鸡嗉子榕小蜂繁殖资源的空间结构与食性关系
应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别寄生紫薇绒蚧的跳小蜂
小蜂螨对西方蜜蜂的危害及防治策略分析
绿草地
3个桉树品种对桉树枝瘿姬小蜂抗性研究
古桥桨角蚜小蜂与双斑恩蚜小蜂的发育及形态比较
桉树枝瘿姬小蜂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