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當時銀行說好的4000萬美金貸款突然跳票,客戶的賬期也越拉越長,而且地方政府換了新領導後,對印刷電路板這樣有排污的企業態度微妙……種種跡象,讓我感到大事不妙,堅決就把廠子賣掉了!當時是2007年底,很多人都說我瘋了,把那麼好的工廠賣掉。可是到了2008年底,很多訂單工廠被金融風暴衝擊得稀哩嘩啦,他們這時候都豎起大拇指,誇我當初的決定正確!」說起8年前的那次「捨」,筆者不久前採訪的一位台商會長W先生依然難掩激動。
堅決的「捨」,能否換來正確的「得」?W先生把方向瞄準了餐飲業,創建了會所定位的中餐館和時尚輕食的火鍋店,還有未來將藉由餐廳通路銷售的台灣伴手禮,3個差異化品牌相輔相成。經過前期艱苦的摸索,隨著運營模式的成熟,規模化擴張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
「捨」了不一定有「得」,但沒有「捨」一定沒有「得」,關鍵在於如何「捨」、怎麼「得」。儘管W先生從製造跳到餐飲,行業跨度很大,但隨著大陸邁向小康經濟,內需市場將快速崛起,從出口製造導向轉為內需消費導向,包括餐飲業在內的服務業角色躍升,已是不爭的事實。
放大到更為宏觀的層面來看,即將開始的大陸「十三五」,是以「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的5年計畫,GDP目標將逐漸淡化,而環保、醫療、教育等將成為小康社會目標下的主要資源所在;而互聯網則成為產業升級的助力。台商未來找尋「得」的投資機會時,應依循大陸提出的「互聯網+」等重要國策。
話又說回來,真正要做出「捨」的決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5月10日,國務院下達了《關於稅收等優惠政策相關事項的通知》(25號文),對2014年11月發佈的《國務院關於清理規範稅收等優惠政策的通知》(62號文)進行了重新解釋。25號文指出,對於各地已向企業承諾的優惠政策繼續有效,已經兌現的部分不溯及既往。對此一些台商歡呼雀躍,似乎半年多的陰霾一掃而光。事實上,這種經濟景氣下降背景下的權宜之計,並不能改變大陸近年反復強調的「依法治國」的大趨勢。「緩期執行」遲早會過去,要生存,終究還要靠競爭力說話。
可見,爲了永續發展,就要摒棄舊羈絆,找尋新動力;轉型升級路上,台商還要不斷在「捨」與「得」之間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