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食光

2015-09-15 13:44吕昊
博客天下 2015年3期
关键词:人食

本刊记者 / 吕昊

一人的食光

本刊记者 / 吕昊

“一人食”并不代表孤独或格格不入,它教会你在这个纷扰繁杂的社会中留给自己一点专注的时光。

蔡雅妮的早晨从一片蜂蜜黄油吐司开始。面包切片,中间松软的部位挖洞,填满打好的蛋液和黄油,放进烤箱烤成金黄色,再涂一层薄薄的蜂蜜,一个人坐在工作室的沙发上默默地吃掉。

吐司是蔡雅妮为数不多做得得心应手的食物之一。这位至今仍自称不会做饭的导演,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找来一群爱做饭的“演员”,制作了网络美食短片系列“一人食”。

在每集3分钟左右的视频里,镜头跳跃着记录主人公独自烹饪、吃饭的过程,教观众做一道菜,展现一种独立的生活方式。从2012年12月1日第一个视频上线至今,共36集的“一人食”短片系列在优酷总播放量超过800万,官博粉丝从最初的700人增长到如今的29万,去年8月出版的食谱书《一人食: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也已售出7万册。

很难想象这是一家只有一个人的公司。蔡雅妮是老板、策划、导演、剪辑师,除去拍摄部分请来一位曾共事的摄影师朋友帮忙以外,她几乎包揽了短片制作前期后期的各项流程。

“一人食”始于一种突如其来的孤独感。2012年,蔡雅妮从北京一家财经媒体辞职回到上海,初次体验到了零社交带来的失重感:“每天不上班,宅在郊区安静的家里,几乎没什么社交,越来越没朋友,越来越懒得跟人见面,整个人就是非常孤独的状态。”蔡雅妮告诉《博客天下》。

宅在家不出门,也没有太多事可做,一日三餐在生活中的地位变得重要起来。与不习惯独自吃饭的人不同,蔡雅妮反而有些享受这种孤独感:“一个人吃饭是我的亲身体验,但我不觉得这是一件悲惨的事。”赋闲在家的她决定拍一套视频,让所有独自吃饭的人也能感受到这个过程的美。她给“一人食”的定义是“不孤独的食物美学”,意为专注地品尝美食,享受一个人吃饭时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

“拍第一条片子,我就想,先找一个美女好了,漂亮姑娘不会错。”她找到自觉是朋友圈里最漂亮的女孩,拍了对方唯一会做的一道菜—皮蛋拌豆腐。第一次拍摄,3分钟的片子拍了8个小时,因为切食材的镜头总拍不好看。她买了好几盒豆腐、5斤皮蛋,女孩全都切了,一遍遍重新切,一遍遍重新拍,晚上收工后,大家又叫来几个朋友,吃了一顿皮蛋拌豆腐宴。

与蔡雅妮相识5年的朋友Nicole是第二条短片的主人公,绰号“清蒸鲈鱼女”。凡出镜“一人食”的厨师都被蔡雅妮拉在一个微信群里,相互以代表作称呼彼此,于是聊天记录里出现了接头暗号般的“我是麻婆豆腐女”、“我是蛋饺男”、“我是沙爹肉串”、“关东煮小姐正在喝酒”……清蒸鲈鱼的视频是蔡雅妮在北京办摄影展的间隙拍的,因为没带专业相机,她举着自己的手机跟在Nicole身后去市场买菜、回家烧水、蒸鱼,断断续续拍了3个多小时。

蔡雅妮(右)在一人食短片“麻婆豆腐”拍摄现场。主人公是绘本漫画家林竹。

“一人食”未必是单身的状态,每个人都可能在人生某个阶段遇到要一个人吃饭的时候。

这几乎是36条短片中拍摄时间最短的一条,因为只买了一条鱼,没有太多重拍的机会。最后一步往鱼身上淋酱油的时候,Nicole不小心手抖了一下,酱油洒了三分之一在桌子上,也被如实拍了下来。蔡雅妮本担心成片不够精致,放到网上后反响却意外地不错。

“因为我和雅妮已经很熟了,无条件地信任她,没有任何戒备,”Nicole告诉《博客天下》,“一切都自然发生,在这个状态下拍出来的画面是特别真实的。”

真实是蔡雅妮在选人和拍摄时最重视的要素。起初,她强调镜头的美感,视频里的主人公普遍长相清秀漂亮,拍的也都是姜饼人、手冲咖啡、彩虹卷、松饼等偏少女情怀的食物。十几条短片后,她不再刻意追求画面唯美,更希望突出人物的真实性格:“就是不要小清新了,都是接地气的,有槽点,也让大家有共鸣。”

接地气的第一条片子是“成都凉面”。在炎热的7月,蔡雅妮找来戴黑框眼镜、长发、蓄胡须的中年男人,站在砧板前满头大汗地拍蒜。吃完凉面,大叔赤着脚,走到阳台上表演了一段非洲鼓。

“其实我是讨厌别人给我贴标签。稍微拍得清新一点,大家就说,哦,‘一人食’就是小清新系列。谁是小清新呀!我就开始拍大叔,拍女汉子,放点重口味的东西在里面。”她说。

拍到后面几集,短片主人公更加多元化,出现了专业的厨师、背着小孩去买菜的母亲、在太太起床前独自煮一碗煲仔饭再独自吃掉的上班族。“小清新”、“单身”之类的标签被蔡雅妮一个个揭掉,她觉得这是一个开放的议题:“‘一人食’未必是单身的状态,每个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遇到要一个人吃饭的时候。”

有人看完短片,把它当作教程跟着一步步学做菜;有人在微博里留言,说以后每天都要吃早餐,一个人生活更要对自己好一些;也有人视主人公为偶像,做起了小小的追星族。29万个粉丝有29万种对“一人食”的解读与反馈,蔡雅妮笑着说:“我根本没必要给它一个高大上的定义啊,粉丝们全都脑补出来了。”

在所有短片中,Nocole最喜欢的一集是“水煮鱼”。把花椒粉、辣椒粉、干辣椒倒进铺满生鱼片的碗里,一小锅烧得滚烫的热油“刺啦”一声浇在鱼片上,泛红的油花带着剧烈的声响翻腾。除了视觉效果,吸引她的还有视频中主妇背着孩子逛菜市场的情景,“很有爱,感受到了家庭的责任与温情。”

人与故事往往比食物本身更接近“一人食”的核心。“沙爹肉串”的主人公Chaik是一位外企高管,原本从未进过厨房、满心只惦念工作的他因为5岁儿子一句“爸爸煮的面是我吃过最难吃的面”,痛下决心学做菜,最终得到了儿子对他厨艺的赞许,也开始明白认真生活的可贵。

温情的风格一直延续,直到蔡雅妮在台北遇见了做河虾粉丝煲的老爷爷Andrew。已经70多岁的Andrew在上世纪40年代从上海搬家到台湾。太太离开后,家里的摆设始终维持她在世时的样子。他在偌大的房子里独自过着精致妥帖的生活,每餐为自己做三道菜,记忆中来自家乡的河虾粉丝煲配红酒是不变的习惯。

很多粉丝看完Andrew的短片,评价是至今看过最孤独、最悲伤、也最感动的一集。“老爷爷是个里程碑,”蔡雅妮说,“拍完他之后,一人食就变得深刻、有力量了。”

蔡雅妮并没有被“一人食”改造成厨艺达人,况且那也不是她的初衷。“很多人问,那你现在怎么吃饭,我说,我现在也还是吃吐司和泡面啊。本质并没有变,但吃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一片面包,以前也许随便啃啃,现在习惯性地涂酱、放香蕉一起烤着吃。泡面的话,把调味包扔掉,倒鸡汤、蔬菜和肉丸子进去煮,就变得很美味。”

比起鼓励大家学做饭,她更想传递“不将就、享受一个人的生活”的理念。“尽管还在做跟以前一样的食物,但更用心,体验不一样,生活品质也就提高了。”

书出版后,“一人食”受到的关注逐渐多起来。刚刚过去的12月,她和几位“一人食”中出镜的主人公办了一场名为“暖桌”的食器展,现场为来访者煮食。这是“一人食”创立以来的第一次线下活动,一周内聚集了2000多名粉丝。

有人说,片子做了两年才到今天这一步,传播速度还是太慢了。但蔡雅妮并不着急,甚至有意控制这个速度,“当(‘一人食’)没有完全定性的时候,是要非常小心的,”她说,“虽然慢,特别慢,但有诚意,这个是我要坚持的。”视频停了一段时间没拍,是在慢慢思考接下来要做什么。她觉得,出书、做小展览都是一种尝试,以后想继续做些确实能让大家感觉到生活更美好一点的事情。

Nicole说,蔡雅妮有种在“平凡”中找到“有趣”的天赋,总能把湮没在琐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发掘出来。或许蔡雅妮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有段时间剪片子,一剪就是一整天,什么也没吃,穿拖鞋骑自行车跑到日料店喝啤酒,就一个人坐在那儿,面对着墙壁,喝一扎生啤,吃点小毛豆,很像大叔的生活,也很过瘾。”在她看来,“一人食”的生活永远充满乐趣,并且与孤独无关。■

猜你喜欢
人食
抢抓“一人食”风口预制菜企业需从四方面顺势发力
涂继文
这届年轻人怎么吃
世界各地传统糕点
POT TUCK
一人食,孤独滋味引发的财富
人们为什么需要“饭搭子”
美食视频平台“一人食”发展优势分析
“闲”出来的“一人食”
一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