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霍豆豆
【摘 要】自从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兴起,便改变了音乐研究者的思想观念,在音乐学界涌现出研究“音乐与文化”的浪潮。乔建中老师著的《土地与歌》正是这一浪潮中的典范之作。
【关键词】环境;文化;民歌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070-01
《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为乔建中教授整理出版的论文集,由23篇学术论文构成。主要研究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文化与其赖以生存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人们对艺术形式的选择,即土地——人——歌。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将其重新梳理归类,划分三个部分:自然环境中的民歌风格及其流传范围、传统音乐体制结构的个案研究、音乐理论述评。
第一部分是此书的核心,所占篇幅相对较长。通过对汉族山歌、“花儿”、《下四川》、壮族“三声部”民歌、山东民歌、《五更调》和陕北民歌的研究,进而探究“音——地”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对时令体民歌与月令文化传统、两句体的旋律类型简论、曲牌论和《剑阁闻铃》腔词关系的研究,分析了传统音乐体制结构的历史成因及文化内涵。第三部分是理论述评,作者评价并阐述了中国音乐文化分区的背景依据、巴托克对音乐民族学的贡献、雅俗新辨、汉族传统音乐研究四十年和中国民族音乐十年。
一、“土地与歌”
人们外出时,由于环境的改变常会产生水土不服等不适现象。民歌也是一样,从各地民歌的名称可以看出,大部分民歌名称前都加上了地域名,或直接以地域和民族的名称为民歌命名。如汉族山歌、《下四川》、山东民歌等。特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歌及其风格,而特定的民歌因山水的阻隔也会稳定地流传于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中。山东民歌的历史溯源提供了理论支持。
一个地区的人们选择什么样的民间音乐种类、体裁,是由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来决定的。这种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所居住的自然环境的影响。总之,地理环境对传统音乐的生成、音乐体裁的选择、音乐风格的形成、音乐文化的保护,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音乐体制结构的个案研究
“体”,是音乐的骨架,基本组织结构。民歌中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时序体,戏曲中有板腔体、曲牌体等。看似简单的传统体制结构,却反映着具有深刻意义的传统文化特征的音乐思维模式。
时序体,是以时间(月、季、更、时)为顺序分节歌唱的体式,其三大类别分别是:十二月体、四季体、五更体。其最具程式性的特征就是表情叙事。
两句体,由上下两句构成,是我国传统音乐中使用广泛、功能丰富、表现力强的音乐构成方式,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结构形式。这种基本的组织形式,却反映了深刻的哲学和文化思维模式。
曲牌体,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结构类型,尤其是汉族传统音乐,一半以上是曲牌音乐,其产生可追溯到先秦。凝结在曲牌体当中的曲牌性音乐思维,是汉族传统音乐思维方式的典型特征。曲牌在结构形态上的规范化、在整体乐思及腔格上的程式化,反映了汉族追求统一性、持续性的传统音乐思维方式。因此,曲牌代表着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音乐审美理想。
三、音乐理论述评
中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由于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又具有统一多样、和而不同的特点。作者将中国音乐文化按照地理环境、古代文化及方言方音三个方面进行分区,详细阐述了这三大背景依据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音乐民俗学家巴托克,凭借其惊人的毅力、远大的理想,将自己的脚印深深地留在东欧民族的大地上。通过对民间音乐的搜集和整理,认真研究匈牙利和其他民族的地缘关系。在采访中,巴托克身体力行走完了“从地主的寓所到农民的茅舍之间的那‘十步路”。巴托克将民间音乐分为五类,从广度和深度上解释了民间音乐的某种规律。同时还指出,通过与其它民族音乐的比较才能更好地认识本民族的音乐。巴托克,仅个人就收录了近8000首民歌,成为民族音乐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雅俗之辩,古已有之(例如孔子的“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在今天雅俗问题依旧是热门话题之一。乔建中老师的《雅俗新辨》,将我们从现代的通俗音乐和专业音乐带到几千年前的郑声与雅乐,去探讨古今乐之雅俗,即古代将宫廷雅乐之外的所有音乐称之为俗乐,现代将剧场中演奏的、音乐院校中习得的专业音乐称之为“雅乐”。通过历史的切换,使人们意识到雅俗之间不仅没有绝对界限,而且二者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补益。
四、结语
由此书的书名不难看出,贯穿全书的核心理念是“音——地”关系,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论述了民间音乐体制背后所蕴含的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思维模式。作者将深刻的理论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个案举例,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述出来,使读者倍感亲切。
作者简介:
刘 波,男,河南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助教,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