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之锚:英国海外军事基地的部署及其战略调整

2015-09-12 03:26孙德刚
军事历史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军事基地部署英国

孙德刚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上海200083)

近代以来,与陆权大国沙俄和两栖型大国法国和德国不同,英国将发展海权视为国家对外战略的长期目标。英国商品、贸易、原材料和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超过了其它欧洲大国,因此在国内政治博弈中,英国皇家海军长期获得主要财政资源的支持,其先后在同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和沙俄的海权博弈中胜出,既巩固了英国作为世界海洋强国的地位,也保护了英国在海外的能源、资源和市场利益,奠定了近代“世界工厂”的地位。纵观近代以来300多年的历史,海外军事基地的部署与调整是英国在全球军事主导力和政治影响力兴衰的“晴雨表”。目前,学界对英国在全球军事基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不少研究成果通过解读解密的英国外交档案加以史学考证,但系统梳理英国海外军事部署阶段与特征的成果相对有限。①参见 James Barr,A Line in the Sand:Britain,France and the Struggle for the Mastery of the Middle East,London:Simon& Schuster,2011;Bill Mallinson,Britain and Cyprus:Key Themesand Documents sinceWorld War II,London:Tauris Academic Studies,2010;T.G.Fraser,The USA and the Middle East sinceWorld War 2,London:Macmillan,1989;Abdul Amir Amin,British Interests in the Persian Gulf,Leiden,Nthelands:E.J.Brill,1967;Rosemary Hollis,Britain and the Middle East in the 9/11 Era,London:Wiley-Blackwell,2010等。本文旨在归纳英国海外军事基地部署的三个阶段的特点,分析每个阶段海外军事基地承担的主要功能,通过历史梳理,分析英国海外军事基地部署的主要动因。

一、“网络化”:18世纪到二战爆发时英国海外军事基地的扩张

这里借用当代“网络化”一词,形容英国在这个时段遍布于世界各地便利迅速采取行动的军事基地。英国作为岛国的地缘环境决定了其无需发展强大陆军保卫本国领土,而更需要发展海军维护海外利益。但15世纪末以前,英国的军事影响力仅限于北海地区,而当时世界权力中心在地中海地区。1509年6月,被誉为“英国海军之父”的亨利八世登基,开始在泰晤士河河口建立大型造船基地,推行海洋战略,为英国从北海走向欧洲权力的中心奠定了基础。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登基后,英国皇家海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588年弗朗西斯·德雷克率领的英国皇家海军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是英国崛起为欧洲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②胡杰:《海洋战略与不列颠帝国的兴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46—47、63页。17世纪70年代,英国打败荷兰,树立了欧洲海权大国的地位。自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主要沿两条线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一条线是沿着大西洋和非洲大陆向南部方向扩展;③19世纪英国在非洲尤其是西非驻军的人数和规模可参见:Paul Mmegha Mbaeyi,British Military and Naval Forces in West African History 1807-1874,New York and London:NOK Publishers,1978,pp.217-234.第二条线是经地中海—红海—亚丁湾一线向印度洋和太平洋方向扩展。④18世纪英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活动情况可参见Abdul Amir Amin,British Interests in the Persian Gulf,Leiden,Nthelands:E.J.Brill,1967.海外军事基地是英国殖民扩张并与其它列强争夺全球霸权的“桥头堡”。

1704年,英国获得直布罗陀海峡主导权,接着继续向地中海东部进发,相继在马耳他和塞浦路斯建立军事据点,其在摩洛哥和突尼斯的军事部署亦不断增强。18世纪,英国在摩洛哥的丹吉尔(Tangiers)和突尼斯的突尼斯城建立领馆,从而在与法国的竞争中占据了优势。⑤Francoise De La Serre,Jacques Leruez,and Helen Wallace,French and British Foreign Policies in Transition:The Challenge of Adjustment,New York:Berg Publishers,1990,p.157.1793至1815年,随着荷兰的衰弱,英国占领了荷兰的殖民地开普敦和锡兰,并夺取了赫尔戈兰、爪哇、特立尼达、塞舌尔、马耳他、毛里求斯等地,同时,扩大了在印度的殖民地。英国在阿森松岛、圣赫勒拿岛、好望角、毛里求斯和锡兰等建立了一系列岛屿基地。⑥胡杰:《海洋战略与不列颠帝国的兴衰》,第46—47、112页。随着世界霸主地位的逐步确立,英国在中东、东南亚、非洲、加勒比、南太平洋和南美洲等地区也建立了军事基地。英国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呈网络特征,大体可分为四条“战略弧”:(1)东亚—东南亚—南太平洋“战略弧”;(2)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战略弧”;(3)西非—南大西洋“战略弧”;(4)北美—加勒比“战略弧”。截至1848年,英国在世界各大洲均建立了军事基地,其海外设施达13万处左右,远远超过国内的军事设施数量(4万处),成为海外军事基地和海外利益遍布全球的帝国。①Robert E.Harkavy,Strategic Basing and the Great Powers,1200 -2000,New York:Routledge,2007,p.54;p.75.

英国海外军事基地成为英国扩张和掠夺殖民地的保障。1865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在谈到英国遍布全球的殖民地时自豪地说:“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乌克兰)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大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②丛胜利、李秀娟:《英国海上力量:海权鼻祖》,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年,第120—121页。19世纪末,英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其统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9.1%,统治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23.8%,可与历史上的蒙古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全球影响力相媲美。③Scott Thompson,“The Sun Never Sets on the New British Empire,”EIR,Vol.26,No.17,April 1999,p.26.该时期英国建立了海峡舰队(保卫英国本土)、地中海舰队、大西洋舰队和远东舰队。一战时期,英国和德国进行了激烈的海权博弈,德国战败,英国海军不仅达到了40余万人的规模,而且兼并了战败国德国在非洲和其它地区一些殖民地,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英国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主要依靠海外军事基地,到一战结束时,英国海外军事基地总数达上千处,如直布罗陀、马耳他、塞浦路斯、苏伊士、亚丁、南非西蒙斯敦、塞拉利昂弗里敦(Freetown)、肯尼亚蒙巴萨(Mombasa)、塞舌尔安森松岛、埃及亚历山大、马耳他、苏丹港、毛里求斯、巴勒斯坦地区的海法、锡兰、印度孟买、缅甸、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是英国主要海外军事基地驻在地。正如马汉所言,英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主要是因为其控制了海上交通要道与贸易航线。④参见[美]阿尔弗雷德·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安常容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美国的威胁,美国经济成功赶超英国,GDP总量世界第一。但当时美国受“孤立主义”思想所困扰,其海外军事力量的发展受到限制。所以截至1939年,英国全球军事基地的数量和规模仍居世界第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英国在海外共部署77个作战营,其中8个营共1万人部署在埃及,成为英国在中东最重要的军事力量;13个营部署在亚太地区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1个旅部署在日本;9个营部署在地中海和欧洲地区的希腊、意大利和奥地利,1个旅部署在塞浦路斯,18个营和8个装甲团部署在德国。⑤Jeremy Black,Naval Power,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9,p.190.但英国的军事力量在战争中受到重创,其在世界的殖民统治和军事基地部署也受到巨大冲击。1941年12月,日本海军航空兵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英国的海空力量受到了打击,使英国丧失了在东南亚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并最终丧失了素有“东方直布罗陀”之称的新加坡军事基地和其它东南亚军事基地。尽管1944年英国将东方舰队分成太平洋舰队和东印度洋舰队,加强了在东亚和南亚的海军力量,但在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仍未根本扭转颓势。直到1945年9月,英国才勉强恢复了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区的军事基地。⑥胡杰:《海洋战略与不列颠帝国的兴衰》,第350、359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削弱了英国的军事实力,而且也动摇了英国在海外长达3个世纪殖民统治的根基,对英国的全球军事基地部署亦产生重大影响。20世纪40年代,由于国力衰弱、军费投入不足,英国被迫将西半球的百慕大群岛、巴哈马群岛、牙买加岛、安提瓜岛、圣卢西亚岛、特立尼达岛、英属圭亚那和乔治城等军事基地租给美国,租期为99年。英国还允许美国在其国土上建立20多处军事基地,驻军人数达5万人,通过引入美国力量来阻止英国快速衰落。①[ 苏]托尔钦诺夫:《美国在国外的军事基地是对全世界人民和平和安全的威胁》,姚嘉政译,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第7—8页。同时英国和美国建立了一些联合军事基地。如英国的属地印度洋中部查戈斯群岛中的最大岛屿——迪戈加西亚岛,面积28.5平方公里,与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莫桑比克海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距离几乎相等,战略地位显要,是英国重要的海外军事基地,为英国实施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和地中海“三洋一海战略”的重要依托,英国在该岛上还建有转播卫星通讯的无线电台、飞机场、大型储油罐、码头等设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基地作为英美联合军事基地,成为美国重要的通讯联络中心、空军加油基地和印度洋上美国舰只的补给基地。②1966年,英国根据美英签订的《军事合作协定》允许美国使用该岛50年。参见解放军报编辑部:《苏联全球战略初探》,北京:长征出版社,1981年,第39页。

二、“集中化”:冷战时期英国海外军事基地的收缩

冷战时期是英国海外军事基地部署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英国着眼维持有限的全球大国地位战略目标,对海外军事部署进行了新的调整,表现为“集中化”特征。

二战后,随着国力的衰落,英国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能力下降,中东巴勒斯坦、以色列要求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塞浦路斯、马耳他、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英国殖民地纷纷独立,迫使英国海外军事基地退缩至一些关键地区的运输线上,试图以“小而精”的军事部署,保持在大西洋、地中海、中东、东南亚等局部地区优势,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同美苏“平起平坐”,延缓霸权的衰弱。③Gregory Blaxland,The Regiments Depart,London:Willianm Kimber,1971,pp.12 -15;Robert E.Harkavy,Great Power Competition for Overseas Bases:the Geopolitics of Access Diplomacy,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2,pp.123 -124.在地中海地区,随着英国军事存在的减少,英国开始引入美国的力量阻止苏联从黑海向南扩张。1946年4月,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访问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彰显了美国反对苏联控制土耳其海峡的决心,也标志着英国主导地中海长达两个半世纪的历史终结。④胡杰:《海洋战略与不列颠帝国的兴衰》,第368页。英国仅在直布罗陀、马耳他和塞浦路斯保持军事基地。在海湾地区,1948年,美英达成非正式协定,美国承认英国继续为海湾地区的保护国,同时英国允许美国的1艘旗舰和2艘驱逐舰临时性停靠和使用巴林港。英国垄断海湾军事基地使用权的局面,逐步向英美联合使用海湾军事基地的格局转变。

上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英国海外军事基地继续由“线”向“点”集中,陆续从巴勒斯坦(1948年)、中国内地(1949年)、索马里兰(1950年)、埃及(1954年)和苏丹(1955年)等地撤出军事力量。1954年,英国与缅甸废除军事合作协定;1956年底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英国完全撤出在埃及的军事力量;1957年锡兰收回了英国在其领土上的海空军事基地;1958年伊拉克革命后,英国关闭在其境内的所有军事基地。⑤丛胜利、李秀娟:《英国海上力量:海权鼻祖》,第236—237页。尽管如此,英国仍然希望在一些战略支点地区保留军事基地,使之具有向周边投射军事力量的能力,如二战后英国通过签订协定,分别在海湾酋长国(1945—1971年)、外约旦(1947—1956年)、马来西亚(1957—1972年)和新加坡(1957—1972年)维持了军事基地。

1956年,日本取代英国,成为头号造船大国,进一步促使英国走上快速衰弱的道路。1957年的英国《国防白皮书》承认,英国海军在爆发全面战争后能否保护英国的战略利益,已经具有不确定性;英国综合国力的下降削弱了其在全球长达150年的军事基地部署。①Jeremy Black,Naval Power,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9,p.195;United Kingdom Secretary of State for Defence,Delivering Security in a Changing World:Future Capabilities:DefenceWhite Paper,London:Military of Defence,2003.实力衰弱的英国积极与美国合作,无论是在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大规模报复战略”下,还是在肯尼迪时期的“灵活反应战略”下,英国的海外军事基地都充当了美国在全球军事部署的“急先锋”角色。②John B.Hattendorf and Robert S.Jordan,Maritime Strategy and the Balanceof Power:Britain and Americ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Basingstoke,Hampshire:The Macmillan Press,1989,pp.271 - 329.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又关闭了中东和亚洲的一些军事基地。英国在中东的军事部署主要分为两大基地群:一是也门、科威特、巴林和卡塔尔等亚丁湾—波斯湾地区的海军基地群;一是塞浦路斯岛上的陆军与空军基地群。两大基地群分别以控制海湾和地中海为目标,在战略上遥相呼应。埃及、利比亚和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后,纷纷宣布关闭西方大国的军事基地,挑战了英国在中东部署军事基地的合法性,给美苏介入中东事务、排挤英国提供了借口。③Robert E.Harkavy,Great Power Competition for Overseas Bases:the Geopolitics of Access Diplomacy,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2,p.125.1971年开始,英国从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撤出军事力量,包括分批关闭在也门、波斯湾等地区的军事基地。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在中东的永久性军事部署仅剩下塞浦路斯的两处主权基地——亚克罗提利(Akrotiri)和德凯利亚(Dhekelia)。④据1960年英国同塞浦路斯达成的《军事基地协定》(Treaty of Establishment),英国对塞浦路斯岛上的亚克罗提利(Akrotiri)(英国皇家空军基地)和德凯利亚(Dhekelia)(英国陆军航空队基地)两处军事基地拥有主权,这两处基地属于英国国防部的土地,是英国的“飞地”。参见 John Woodliffe,The Peacetime Use of Foreign Military Installations under Modern International Law,Dordrecht,Boston and London:Martinus Nijhoff Publications,1992,p.147.同时,英国关闭了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军事基地。

1979年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后,英国在全球军事基地部署继续呈“集中化”态势。1981年12月1日,英国允许伯利兹独立,两国以换文的方式就英国继续在伯利兹部署军事基地达成了一致,英国在该军事基地驻扎1500人的军队;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爆发马岛之战,英军阵亡225人。英国虽维持了福兰克群岛的军事基地并驻守1600人,却付出了巨大的军事和经济代价。1983年9月22日,文莱苏丹宣布独立,此后英国廓尔喀营(Ghurka Battalion)在文莱仅留下800人。同时,英国在直布罗陀海峡驻军1700人,在香港驻军6800人。这些成为英国海外军事力量部署的主要部分。⑤John Woodliffe,The Peacetime Use of Foreign Military Installations under Modern International Law,Dordrecht,Boston and London:Martinus Nijhoff Publications,1992,p.78;p.87.总体来看,80年代初英国与阿根廷围绕马岛主权争端爆发的战争对英国海外军事基地部署影响最大,不仅削弱了英国对全球事务的介入能力,而且使英国的全球战略重点退缩至大西洋地区,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的重要陆军、海军和空军基地相继被美国和苏联夺取。英国在战略上处于守势,不得不在全球安全事务中追随美国。

三、“小型化”:冷战后英国海外军事基地的衰弱

冷战结束以来,英国在全球的军事基地部署进入第三阶段,呈“小型化”特点。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英国国家安全形势好转,1990—1998年,英国国防开支减少了23%,军队规模减少了1/3,海外军事基地的规模进一步缩小,仅剩下8处:塞浦路斯、伯利兹、文莱、直布罗陀、福兰克群岛、加拿大(军事训练基地)、德国(北约军队)和肯尼亚等。驻军人数也比以前减少,如在北约框架下,英国在德国的军事部署人数减少了近一半。1991年,英国步兵营撤离直布罗陀军事基地,取而代之的是皇家直布罗陀团(Royal Gibraltar Regiment)。⑥“The British Army in Gibraltar,”http://www.army.mod.uk/operations-deployments/22730.aspx#.在中东仅留下塞浦路斯的亚克罗提利和德凯利亚两处主权基地。1994年,英国从伯利兹撤出1500人左右的军事力量,关闭军事基地,仅留下一处丛林战训练学校。英国在沙特、科威特、阿曼的军事基地也进一步“瘦身”,仅维持了柔性军事存在,主要执行巡逻和军事演习等临时性任务;在北约框架内,英国在土耳其因切尔利克空军基地部署的英国皇家空军部队也减少至数百人。①“Incirlik Air Base,”http://en.wikipedia.org/wiki/Incirlik_Air_Base.

英国在海外军事基地的功能亦发生变化,一方面,后冷战时期英国海外军事基地继续承担维护海外领地安全和现实利益保护的功能;另一方面,履行维和、人道主义救灾、开展公共外交和干预地区事务等职责。21世纪初,英国海外领地海岸线长达13500英里,总面积66.7万平方英里(172.8万平方公里,包括170万平方公里的所谓英国南极领地),拥有广阔的专属经济区,其海外领地物种占英国物种的90%,②Department for Envrionment,Food and Rural Affairs,The Environ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s Overseas Territories:UK 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 Support,London:Department for Envrionment,Food and Rural Affairs,January 2012,p.5.海外领地人口达26万人,成为英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保护这些海外利益的手段就是部署海外军事基地。③“British Overseas Territories,”http://en.wikipedia.org/wiki/British_Overseas_Territories.

1998年7月,英国国防大臣乔治·罗伯逊(George Robertson)在议会发表的《战略防御评估报告》指出:“英国人民本质上是一种国际化人民。我们相信并且保卫我们的权利,在世界上承担大国责任。我们不会对人道主义灾难、独裁者和侵略袖手旁观;我们会引领世界,成为正义之师。”④Rosemary Hollis,Britain and the Middle East in the 9/11 Era,London:Wiley-Blackwell,2010,p.39.该报告彰显了冷战结束后英国的新国际主义,即英国将与美国及北约成员国一道,在热点地区承担独特的安全责任;部署海外军事基地是英国承担“国际责任”的重要手段。以非洲为例,冷战后英国在肯尼亚建立了英国和平支持小组(BPST)及英国军事训练组(BATUK,英国派出训练官166人左右),还在肯尼亚成立了国际扫雷行动训练中心(IMATC),参与在东非地区的扫雷行动;2002年后英国还在塞拉利昂成立了国际军事援助训练小组(IMATT),以帮助塞拉利昂政府训练军队、维护国内秩序;英国国防部还通过与南非国防部合作,在南非成立英国和平支持小组〔BPST(SA)〕;冷战结束后,英国还在联合国框架内,继续向塞浦路斯派驻150人左右的维和人员。⑤“Operation and Deployments,”http://www.army.mod.uk/operations- deployments/operations-deployments.aspx#.

21世纪以来,英国的大型海外军事基地只剩下文莱、直布罗陀、福兰克群岛、塞浦路斯和英国在大洋上的一些托管地等。2011年5月,英国国防大臣利亚姆·福克斯(Liam Fox)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指出,由于英国经济衰退、国防预算减少,国防部为实现经费使用效益最大化,未来将评估英国在塞浦路斯的两处永久性主权基地,特别是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两处军事基地,使之成本最小化、价值最大化。⑥Adrian Croft,“Britain Launches Review of Cyprus Military Bases,”Rreuters,May 24,2011.在北约框架下,英国驻德国的军事基地也体现出“小型化”特点。英国在德国的军事基地包括赫尔福德基地(Herford Station)(部署有英国第一装甲师)、伯根-霍内基地(Bergen-Hohne Garrison)(部署有英国第7装甲旅)、帕德博恩基地(Paderborn Garrison)(部署有英国第20装甲旅)、特斯洛基地(Gütersloh Garrison)(部署有英国第102后勤旅)、莱茵基地(Rhine Garrison)(英国驻德国武装力量总部)等。根据英国国防部海外军事基地重组计划,英国拟于2020年关闭在德国所有的军事基地。⑦“The British Army in Germany,”http://www.army.mod.uk/operations-deployments/22729.aspx#.

尽管21世纪英国海外军事基地的数量减少,但英国的军事作战能力与单兵素质仍处于世界前列,英国仍然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核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的国家之一,尤其是英国皇家海军在西欧大国中首屈一指。英国海军拥有39420名官兵、22180人预备役部队、3艘航母(其中2艘在建)、8艘驱逐舰、15艘核潜艇,在朴茨茅斯(Portsmouth)、法斯莱恩(Faslane)和德文波特(Devonport)拥有三处主要海军基地。①Andrew T.H.Tan,The Politics of Maritime Power:A Surve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7,p.247.在海外,英国在北约和联合国框架内还于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埃塞俄比亚、阿富汗、伊拉克、格鲁吉亚、科索沃等地区临时部署了军事力量,建立了小型军事基地。为弥补自身实力不足,英国还积极与法国合作,2010年11月,两国签订的军事协定规定:未来两国将联合组建1万人规模的远征军,用于维和、搜救和作战。②Jamie Gaskarth,British Foreign Policy,Cambridge,UK:Polity,2013,p.130;p.135.

英国在塞浦路斯的主权基地是英国海外军事基地“小型化”的典型,该基地承担维护英国地中海和中东利益的双重任务。截至2008年,英国在塞浦路斯的两处军事基地人口为14500人,包括近7000名塞浦路斯居民及英国军人和家属约7860人。③Defence Analytical Services Agency,Tri-Service Pulbications,No.6,London:Defence Analytical Services Agency,July 31,2007;James Rogers and Luis Simon,“The Status and Location of the Military Installations of 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ir Potential Role for the European Security and Defence Policy,”Policy Department External Policies,February 2009,p.13.2011年,英国在塞浦路斯岛上的两处主权基地的皇家空军与海军减少至3000人。④British Forces Cyprus Pre-arrivals Guide,April 2011,London:Military of Defence,2011,p.6.2012年,英国在塞浦路斯军事基地的驻军人数进一步下降至2880人,主要任务仍然是为驻阿富汗英军的军事行动和英国在中东地区其它军事行动提供后勤支持。受欧盟债务危机的影响,英国国防部计划在4年时间里(2012—2016)将国防开支减少8%,英国在塞浦路斯军事基地也将受到影响。⑤Adrian Croft,“Britain Launches Review of Cyprus Military Bases,”Rreuters,May 24,2011.即便如此,英国在海外的“小型化”军事基地在打击索马里海盗、发动利比亚战争(2011年)、参与英国在海外的撤侨行动、遏制反西方政权等方面,仍发挥多重作用。

冷战后英国在全球军事力量部署一览表⑥数据来源:英国国防部。参见“Where Are British Troops and Why?”BBC News,29 April 2008,http://news.bbc.co.uk/1/hi/uk/4094818.stm;http//www dailymail.co.uk/home/moslive/article-2015260/Ourmilitarybases.htm;“英国海外驻军和外派部队一览”,http://tieba.baidu.com/p/2926968345.

?

四、英国海外军事基地部署的动因分析

300年来,英国实力由盛到衰,但仍维持着海外的军事基地。究其原因,首先受英国地缘政治主导型战略思想的影响。英国始终认为自己是英联邦发展中国家的“宗主国”,肩负着维持全球和平、稳定与安全的特殊使命,英国在全球的军事存在是英国维持“世界警察”地位的重要力量保证。

从地缘政治主导型战略思想来看,贯穿英国在海外部署军事基地的主线是英国对海权的诉求。英国作为海洋强国,对来自海洋大国、陆海两栖型大国和陆权大国挑战海权的野心始终保持高度警惕,通常从“海权对陆权”“海上强国对陆上强国”的二元对立逻辑出发,审视陆上强国对英国海权构成的挑战。如20世纪70年代前英国在科威特的军事基地出于遏制伊拉克的目的;英国在新加坡和文莱的军事基地出于遏制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目的;英国在中国香港的军事基地出于遏制中国的目的;英国在锡兰的军事基地出于遏制南亚次大陆的目的;英国在塞浦路斯的军事基地出于遏制中东伊斯兰反西方国家的目的;英国在亚丁的军事基地出于遏制也门和埃及等阿拉伯共和制国家的目的,等等。

冷战结束后,尽管英国的综合实力与美国相比已经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近年来GDP远落后于亚洲大国中国和日本,在军事上已日益沦为中等强国,但是英国的大国雄心未发生变化,仍然希望通过维持在海外的军事基地来巩固自己的世界大国地位。尤其在政治领域,英国仍然奉行大国外交,只不过英国的大国外交通常依靠美英特殊关系、欧盟、英联邦和北约来实现。2003年12月,英国《国防白皮书》——《变换世界中的安全投射》指出:“英国皇家海军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视快速投射军事力量。这就要求我们的力量具有可部署性与可持续性,特别是在未能获得军事进入权、军事基地或领空飞越权的情况下更是如此。”①United Kingdom Secretary of State for Defence,Delivering Security in a Changing World:Future Capabilities:Defence White Paper,London:Military of Defence,2003,p.12;Ravi Vohra and Devbrat Chakraborty(eds.),Maritime Dimensions of a New World Order,New Delhi:National Maritime Foundation,2007,p.4.正是维持大国地位的雄心使英国始终寻求维持在海外军事基地。

2014年12月,在巴林麦纳麦对话会议上,英国和巴林政府宣布:英国将在巴林建立永久性军事基地。这是1971年英国从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撤军后第一次在该地重新部署军事基地,在海湾地区重新获得了军事落脚点。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两国将斥资1500万英镑在美国军事基地附近的米纳·苏尔曼港(Mina Salman Port)建立军事基地,以储存设备、增加部署4艘扫雷艇。英国国防大臣法隆(Michael Fallon)指出:“这一新的军事基地将为英国皇家海军扩大影响提供永久性落脚点,确保英国更多和更大战舰能够维护海湾地区稳定。”英国国防参谋长尼古拉斯·霍顿(Nicholas Houghton)上将指出,该基地具有战略意义,而不仅仅是临时军事部署,因为英国的利益与海湾地区稳定息息相关。巴林外交大臣哈立德·哈里发(Khalid Al Khalifa)就英国与巴林签署军事基地部署协议指出:该协议“重申了我们在地区形势发生变化时我们共同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的决心”,因此“巴林期待该协议能够早日实施,并愿意同英国和其他伙伴一道应对地区安全威胁”。①“Britain to Open New Military Base in Bahrain,”The Peninsula,December 7,2014.英国重返巴林军事基地,虽不能重振昔日“日不落帝国”的国威,也无力挽回英国“江河日下”的颓势,但体现了新时期英国的地缘政治抱负。

英国维持世界大国地位,仍以欧洲为中心。如在看待中东和北非问题时,英国习惯于从欧洲中心主义的视角,将该地区视为缺乏良治的近邻地区;英国对该地区的治理和干预行动是英国作为宗主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承担的责任,这种逻辑彰显了英国的地缘政治型战略思想。2003年英国《国防白皮书》指出:“欧洲的近邻地区,包括近东、北非和海湾地区,对我们以及对整个欧洲的安全利益构成了最有影响的挑战,其潜在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要求我们采取积极行动、预防冲突,在危机爆发后迅速对危机采取反应,……在这些广阔的近邻地区,中东对我们构成了最严峻的安全挑战。”②United Kingdom Secretary of State for Defence,Delivering Security in a Changing World:Future Capabilities:Defence White Paper,London:Military of Defence,2003,p.5.

其次,从操作层面看,英国在海外的军事基地承担了重要的军事训练功能。英国属于岛国,国土狭小,国内气候、地形和自然条件相对单一,不适合英国军队从事各种自然环境下的作战训练,而英国在海外的军事基地则提供了重要军事训练基地。例如,根据英国和肯尼亚政府达成的协议,英国每年向肯尼亚军事基地派出6个步兵营,从事为期6周的军事训练,从而熟悉在非洲的气候和地形状态下开展军事行动。英国在文莱的四处军事基地为英军在丛林环境下开展作战行动提供了训练条件。自1972年以来,英国每年都向加拿大艾伯塔省(Alberta)萨菲尔德军事基地(Suffield)派出1个团,从事为期半年的军事训练,使之适应严寒和冰冻状态下的作战行动,该基地可供5个作战集团(每个集团1400人)训练使用。1994年以来,英国还利用伯利兹的丛林作战训练学校,开展军事训练。③“Operation and Deployments,”http://www.army.mod.uk/operations-deployments/operations-deployments.aspx#.

结 论

纵观历史,英国海外军事基地部署与英国的全球和地区大国地位息息相关。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英国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增强了英国在与其他强国安全博弈中的优势;二战结束后,英国综合国力下降,其在对外战略上主要依靠三环——英美特殊关系、英联邦和联合的欧洲,海外军事基地使英国勉强维持了全球大国地位;冷战结束后,英国事实上成为美国和欧洲大陆之外的西方“第三支力量”,地缘政治主导型战略思想和维护海外军事训练场所是英国维持海外军事基地的重要动因。21世纪,英国海外军事基地的存在是冷战后英国避免重蹈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等近代欧洲列强覆辙,沦为地区“二流小国”的重要保证。

猜你喜欢
军事基地部署英国
一种基于Kubernetes的Web应用部署与配置系统
英国的环保
晋城:安排部署 统防统治
部署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俄在北极建军事基地
部署“萨德”意欲何为?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