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峰(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村改居”社区建设研究
——以阜新市六家子村为例
○葛峰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以阜新市六家子村“村改居”社区为例,结合“村改居”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村改居”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村改居”社区建设的对策,为推进“村改居”社区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重要参考。
“村改居” 社区服务社区文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村改居”社区正是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
1、“村改居”社区的界定
“村改居”社区是指集中在城乡交接地区,包括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小区、新改造的“城边村”等由村转社区的地区。“村改居”社区是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中的过渡,总体表现出“非城非乡、亦城亦乡”的特点。
2、“村改居”社区的类型
⑴“村改居”社区在城镇中新建社区
这类社区的原村民已失去土地,在得到土地补偿款后,搬离原村庄,由政府建设回迁房给“居民”居住。本文研究的是这种类型。
⑵“村改居”社区在原村庄旧址新建社区
“居民”属于农业人口,以农业生产和加工业为主,社区是农田与居住生产用地混杂的农村社区。
1、“村改居”社区服务水平不高
⑴“村改居”社区服务设施不完善
“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虽能满足居民基本居住需求,但并不能满足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村改居”社区周边的学校和医疗诊所比较少,饭店、便利店等便民设施较少,健身器材和社区活动中心等设施建设还不完善。
以阜新市六家子“村改居”社区为例,该社区的居民普遍对社区的基础设施、便民设施、社区安全等表示不够满
表1 六家子“村改居”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调查
(注:表1—4的数据来源于六家子“村改居”社区状况调查(2015年)。)意。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的基础设施多数人认为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甚至有些居民认为社区的基础设施很差,如表1。
⑵“村改居”社区服务质量不高
“村改居”社区在行政事务处理、为居民提供帮助、与居民沟通等方面服务质量仍然不高。在社区行政事务处理方面,对于居民的询问不能耐心解答、甚至训斥居民。在为居民提供帮助方面,等待时间较长。在与居民沟通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对信息的传播不及时,很多居民不能从社区获得关心的信息,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很少主动的与居民走动、沟通。
以阜新市六家子“村改居”社区为例,该社区的居民认为社区服务很尽职仅为6.6%,认为社区服务比较满意,但有些小问题的居民为15.7%,而认为社区服务一般或者不是很满意的居民为62.2%。当问及居民是否能够通过社区居委会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时,多数居民表示很难了解到及时信息或基本了解不到任何信息的人数为71.2%。
上述“村改居”社区出现问题的原因:政府对社区服务项目的扶持还不到位;社区服务机制和服务网络不完善;社区服务存在形式主义,居民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好处。同时,“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主要是由原村委会班子组合而成,在管理上主要依靠个人威望和传统经验,有些还停留在“土办法打天下”局面。
2、“村改居”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不强
“村改居”以后,原村民对村委会的认同依赖远远大于社区居委会,大多数“村改居”社区居民对新的城镇社区认同与融入感较低,居民很少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很少主动维护社区环境与秩序,认为新社区建设只是政府的事,“村改居”只不过是原来的村庄换了个名字而已,主动参与性不强。
以阜新市六家子“村改居”社区为例,当问及居民关于“村改居”所带来的改变时,认为没什么感觉,只是换了个名字,基本没什么改变的居民为37.9%;认为“村改居”后不但没有享受到居民的待遇,原来的优惠、权益也减少了的居民为24.2%;只有少数居民认为“村改居”后享受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待遇,如表2。
表2 关于“村改居”带来改变调查
“村改居”社区出现上述问题,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较为缺乏,“村改居”社区其居民大多是由原来的农民变市民而来,社会心态、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与成熟城市社区存在差异,要完全融入城市有一定的障碍。
3、“村改居”后“居民”就业水平不高
“村改居”以后,“居民”在新社区虽能“安居”但很难“乐业”。“村改居”过程中,极少数人抓住机遇,进行自主创业或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大多数“居民”则感到无所适从,征地时部分就业困难“居民”被安置后也很容易再下岗。被调查居民普遍认为社区的居委会基本没解决居民就业问题,现在很多居民还会为就业烦恼,如表3。
表3 社区居委会解决居民就业程度的调查
“村改居”社区“居民”出现上述问题,是由于其社区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首先,改制后“居民”由于原有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长期从事农业劳动,就业、创业技能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其次,即使是社区内部给居民安置了相应的工作,但没有配套的再就业培训体系的保障,也无法从本质上提高“村改居”后居民的相应素质。
4、“村改居”后“居民”对新生活适应程度低
“居民”在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对于新居委会社区的生活仍存在不适应。“居民”乱堆乱放、乱吐乱扔、半夜扰民等现象比较普遍;转制后“居民”因土地整合而得到一笔丰厚收入,出现了有劳动力不劳动、甚至赌博等不良行为和习气。
在对阜新市六家子“村改居”社区的调查中,3.5%的居民认为非常适应居委会社区的生活,生活环境有了改善,很舒适比较适应;39.4%的居民认为可以接受这些改变;35.9%的居民比较不适应,认为居委会社区的生活和原来的生活环境有很大不同,需要时间适应;17.2%表示很不适应居委会社区的生活,喜欢原来的生活步调,如表4。
“村改居”虽然将农民身份改变为城市居民,将其居住地由农村转变为城市,但农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受到传统生活习性的影响,很多人无法改变其农民意识,下至居民,上到“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管理人员对社区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原行政村,对新生活适应程度低。
表4 对居民适应新生活程度的调查
1、完善社区服务机制,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一是要完善社区基础设施。要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定点、统一标准、统一配套公共设施,完善商业网点、教育设施、社区服务等建设。同时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于“村改居”社区硬化、亮化、美化、净化、绿化等工作予以适当财力支持。
二是要对社区工作者队伍进行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对“村改居”社区工作者进行社区知识、社区意识培养、社区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转变在管理工作上依靠传统宗族关系、个人威望和传统经验的情况,成为有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奉献精神的社区工作者,为居民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
三是社区工作人员要多与居民进行沟通,了解居民真正的情况和需要,听取居民的意见。根据居民所反映的问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调整和改正,并且加强物业、治安、卫生、环境等方面的管理,提高社区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增强居民归属感
要转变“居民”传统观念,发展社区文化,提升社区文明程度,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促进居民更好地融入到社区之中。要开展内容广泛的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社区新风尚,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公共心理,树立良好的文明社区形象。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增强“村改居”社区文化活动的可持续性,如“村改居”社区建立社区图书馆、设立文化休闲场所、组建各种文体团队,让“居民”更好地认同社区,切实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3、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居民就业能力
一是街道办事处和当地劳动部门要对“居民”进行技能培训。要根据“居民”的特点,通过建立培训基地、播放技能培训视频或者和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等形式,开展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就业技能培训活动,提高“居民”就业能力。
二是“居民”要更新观念,主动适应城市生活的发展需要,树立“就业为本”的理念,转变过分依靠城中村拆迁改造“等、要、靠”思想,主动参加培训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就业技能。
[1]王继业:宁波镇海“村改居”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2]高扬:城市化进程中“村改居”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2.
(责任编辑:徐悦)
2015年度阜新市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5Fs11x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