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霞
(长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洪湖苏区红色歌谣的妇女形象研究
王光霞
(长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马克思主义认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苏区歌谣展示了苏区妇女的精神面貌。在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对苏区红色歌谣的妇女形象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视角对洪湖苏区歌谣中妇女形象,做以粗略的梳理。
苏区歌谣;妇女形象;积极向上
毛泽东认为,封建宗法是中国妇女受压迫的原因。正如苏区歌谣中所倾诉“天下事情太不平,我们妇女不是人,一切权利都无份,穿耳缠足守闺门,买卖婚姻害死人”。到大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摧残妇女的陈规陋习才根本铲除。
比如,在提倡婚姻自由方面,1930年10月湘鄂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湘鄂西苏维埃法令》中婚姻法规定:“婚姻须得双方的同意,有双方填写志愿书,交政府登记,发给婚姻证书,即为有效。”这在制度上保障解开了几千年来套在妇女身上的枷锁。恩格斯在《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中指出,“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附加的经济因素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到那时,除了相互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苏区的新气象可以将之视为妇女解放的标志和目标。获得解放后的妇女唱出了对共产党的无限恩情,“打倒帝国主义,努力革命”﹑“行船全靠舵掌稳,翻身要靠共产党”。
马克思认为,每一个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女性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妇女应与男子具有同等的人格与尊严,应有同等的权利与地位。
毛泽东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考察看到封建社会时代妇女的处境,得出“她们没有政治地位,没有人身自由,她们的痛苦比所有人大”。正因如此,精神思想解放后的妇女,她们同苏区男人一样,“我与我的郎,同走革命路”﹑“解下罗裙早出阵,振作好精神”,并肩积极参加当时的革命洪流。
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的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近代列强侵略中国以来,在客观上为妇女由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生存发展的空间。
在苏区党组织的号召下,动员“放足”,洪湖苏区唱开了《妇女放脚歌》“姐姐妹妹,大步向前走,前一步后一步,脚大身子稳,左一步右一步,跳得端端正”,妇女从生理上得到了解放;在经济上,1930年9月中共鄂西特委第一次紧急会议通过的《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大纲》规定:“凡在苏维埃区域内无地及少地的农民,不论男女老幼,有分得土地的权利。”经济上的平等是妇女解放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有了话语权,妇女们更加积极地投身到革命斗争的滚滚洪流中。
饱尝艰辛的妇女反抗意愿尤其迫切。从放脚解脱出来的妇女,她们深情地唱到“流尽革命血,做个革命魂”,“提起右脚踢倒反动派,抬起左脚踢翻三座山”,力量尤其强大。纵观苏区文学作品有许多是描绘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而其中就不乏妇女矫健的身姿,她们有坚强的意志,有火热的心肠。和男人一样,投入到各项建设中。
千百年来,广大妇女深受“裹脚”的摧残,当年苏区妇女唱出了饱含辛酸的《裹足歌》,“好好一双脚,裹得跛又残”﹑“脚背向上弓,十趾朝下弯”﹑“有力不能用,苦楚对谁讲”,摧残的更是她们的灵魂。
恩格斯的《致保尔·拉法格》(1894年1月3日),探讨了民兵部队的建设问题。女孩子也要训练以“步兵﹑骑兵和炮兵的一切动作”等等。苏区成立了各种妇女协会,组织和“号召妇女参加生产的竞赛突击,参加文化革命,参加苏维埃的管理,参加红军的后勤服务,参加赤卫队”。“识字识到五更头,芯尽油干不用愁”﹑“点支长香作灯芯,滴串汗水当灯油”等都展现了他们对全新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向往。
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通过对苏区歌谣中的妇女形象的粗略梳理,展现出她们健康﹑朴素﹑自尊﹑自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希望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建设的可行性方案提供有益的启示。
J64
A
1007-0125(2015)08-0085-01
王光霞(1971-),女,汉族,湖北汉川人,硕士,现任职于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理论课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长江大学2012年校级社科研究项目,课题为“洪湖苏区红色文化的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