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军++姜文++文志强++向平安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地广泛开展,为了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大学信息素养培养水平,提出“三段三层”进阶式信息培养模式,三层即信息知识、信息道德和信息意识,三段即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三个时间段,构建一个有机连续的培养体系。同时针对该模式提出课程设置的相关举措,以实现高水平信息素养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7-0093-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成为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素养的教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同时信息素养能力是适应信息社会人才的必备能力。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简单归来起来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1]。我国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渠道以及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截止2015年6月由教育部审批和复核通过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到903个(含内地与港澳台),几乎覆盖了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体系和评价标准,绝大多数合作办学高校目前均沿用所依托母校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这样导致培养的大学生往往达不到国外高层次学校的要求或企业用人的标准,本文拟从构建信息培养模式和设置课程体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推进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水平。
1 “三段三层”进阶式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图1 “三段三层”进阶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别于国内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生,因为他们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并不优先在国内就业而是到国外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所以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也需要适时而变,通过归纳和总结提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由信息知识、信息道德和信息意识三个要素构成。其中,信息知识是基础和核心、信息道德是保障、信息意识是关键。故提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三段三层”进阶式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三段三层”进阶式培养模式中的“三层”即信息知识、信息道德和信息意识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三个阶段进行培养,即通过大一/大二阶段的主要是信息知识和技能教育阶段(公共必修课)、大二/大三主要是信息道德培养和形成阶段(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和大三/大四主要是信息意识培养阶段(选修课和和综合实践类课程)即“三段”。通过信息课程的学习获取基本信息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最终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是信息意识的前提,只有掌握好基本信息知识和技能,才能实现信息的获取、利用,同时对信息知识的掌握有助于信息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信息道德对人起着规范和调控作用,影响着学生对自身的约束力。信息意识起着导向作用,它对个人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在三个层次的培养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周而复始逐步加深,最终形成信息知识牢固、信息道德优秀、具有自觉的信息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在整个培养周期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突出采用选修课和实践类课程以促进信息素养的培养。整个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呈开放态势,该模式突出信息素养的培养是贯通整个大学教育,是逐步提高的,形成一个连续体;强调完备信息素养教育的硬件环境(校园信息化建设、计算机、通信网络)和软件环境(教师,辅导员,工作人员)。
2 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2.1 完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它不是靠某一门具 体的课程就可以实现,同时也不能完全依赖计算机学科在教学中实施,它涉及多个专业多门课程学习和实践的累积。按照课程理论的观念来考虑,可以把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即该课程名称正式列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大学隐性课程是相对于大学显性课程而言的另外一种学校课程存在形式,大学隐性课程不在课程计划中体现,不需通过正式课程来实施,而是通过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学校物质/人文环境、文化氛围等特定环境,它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健全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忽略隐形课程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育人目标的实现。
2.2 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结构
信息素养教育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主要涉及信息学、计算机科学、教育技术和各专业学科等[3]。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同时它又要强调不同专业学生培养的特色,如果不考虑各个专业本身的需求而设置全盘一致的课程体系,显然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因此有必要在学习完通识信息素养课程后,开设具有不同专业特色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课程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与专业、学生与学校、学生和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及课程资源的来源多样化,形成良性运行的学习生态环境。
2.3 吸收国外信息素养教育优质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在学习和就业能力
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过它可以获得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还可以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近几年随着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规模持续扩大,更多的学生到国外进行更高学历层次的学习,由于国外的信息素养教育领先于国内,如何让这些大学生适应国外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国内高校必须面对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国内就业如何突出中外合作办学培养人才的特色也是衡量一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引进和吸收国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蓉.网络对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科技信息,2011(6).
[2] 邓晓军,姜文,文志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问题的探讨[J].福建电脑,2015(5).
[3] 周凤飞,王泽琪.关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