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朝友 丁艳飞
一、问题提出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延续了多年的人物形象分析换成了断句,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所谓“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前人读书都是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dòu)。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是文言文考查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然而,除北京卷等少数省市坚持考查文言文断句外,此考点淡出高考已经很多年了,此番新课标全国卷再次现身,怕是又要占据高考一席之地若干年了。那么,如何正确为文言文断句呢?
二、具体题型
1. 判断文中语句断句是否正确
就文言文阅读选文中的某个句子,提供四种断句法,要求考生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例如:【2014新课标全国卷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答案】D
2. 直接给语段断句
此种题型又分两种,一种为从文言文阅读选文中挑选一段,要求考生断句;一种为另外从其他经典古文中挑选语段,要求考生断句。
例如:[2014浙江卷.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於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本题可借助两个句末语气词“矣”和句首发语词“且”先行断开,再利用文言的4字句式断开“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有两处是可断可不断的。
答案: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可断可不断)
三、方法指津
1. 通读文段,理解大意。读通文段,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此,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 联系全文,先易后难。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在掌握文章大体内容之后,凭语感或明显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对不易断开的地方,则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 掌握常识,方便断句。随着时代的变迁,文言文中许多词语的意义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断句时,需要注意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特殊词汇现象。此外,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有助于正确断句。
4.察对话,“曰”“云”“言”“问”“道”后要断开。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 “问”“道”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这些字,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例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5. 借助虚词,事半功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只要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断句时就可事半功倍:
(1)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惟、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2)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与(欤)、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3)句首关联词:“苟、纵、纵使、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虽然、至于”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4)句首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
6. 特殊句式、固定结构要牢记。文言文中的“……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为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断句。另外,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能拆散,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
7. 明确修辞,效果明显。文言文很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1)顶真: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
(2)对称: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宋史·刘敞传》)
(3)反复:“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的话,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弄清词性,借助语法结构。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也是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9. 打牢基础,培养语感。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钥匙,真正的断句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10. 回头检查,确定句读。断句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看断句后的字句能否讲得通,如果讲不通,那就可能断句错误,断句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就正确了。
当然了,在解答具体题目时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方可高效快捷。
例如: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全部断完。
(作者单位: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