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与《秋夜》之意象比较

2015-09-10 07:22李军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1期
关键词:海燕比较意象

李军

【摘要】散文诗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入理解文章意象是课文鉴赏的关键一环。笔者在讲授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就联系了鲁迅的《秋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中窥到极具文学天才与时代责任感的两位伟人在散文诗意象艺术方面的灼灼才华。

【关键词】《海燕》;《秋夜》;比较;意象

20世纪初期的俄国社会,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沙皇统治垂死挣扎,作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高尔基的一篇《海燕》以高昂的革命热情和高超的技术手法唱响了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同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的中国却是黑暗阴郁,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封建势力的阴魂不散,殖民主义的虎视眈眈,让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时,鲁迅以一篇机警敏锐的《秋夜》积极投身于坚韧不屈的斗争中去。背景相似,同是投枪式的革命性散文诗,比较两个文学巨匠的代表性作品的意象,对于升华学生的鉴赏力大有裨益。

一、“海燕”与“枣树”

看高尔基笔下的那只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夕,它像一只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不停地飞舞、大笑、号叫,以一个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来呼唤民众的反抗意识,以一个革命先驱者的角色带动劳苦大众投入到滚滚的革命洪流当中。它勇敢无畏的精神,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斗志就是高尔基一生革命奋斗的翻版。除去其语言艺术成就,我们还可以看到他所编辑的《红色处女地》杂志,看到他组织的“世界文学出版社”,看到他领导的苏联作家代表大会,看到他倡导和组织的国内战争史与工厂史写作……

我们再看鲁迅笔下的那两棵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但依然默默地铁似地直刺着天空与月亮。它挺拔卓然,自主自立,为自己的胜利而心满意足,并踌躇满志地准备下一场战斗,期待着新的胜利。每每阅读这段描写,读者的头脑中都会闪现出那个孤独而求索的英雄形象——鲁迅,还有那无数个在黑暗社会中与恶势力勇敢搏斗,直至付出自己生命的革命先贤,顿生几分敬畏与崇敬,顿生几分责任与使命。

二、“乌云”、“狂风”与“夜空”、“月亮”

《海燕》一文中,高尔基对于俄国反动势力的叫嚣与猖狂描写得很直接。“狂风将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沙皇反动势力的凶残可见一斑。敌人的手法越是残忍,我们便越能够感受到革命者的乐观精神与战斗雄姿。看海燕的敏捷、勇猛与战斗力,“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彰显着高尔基这名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大无畏的战斗精神。

相比之下,鲁迅笔下的“夜空”、“月亮”不但势力强大,更令人厌恶的是那张“口角上现着微笑”、“闪着许多蛊惑的眼睛”“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内心虚弱,外强中干、虚伪狡诈的本质。但他们却还“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猖狂至极,“将繁霜洒在我园里的野花草上”。联想起中国社会在20年代袁世凯复辟失败之后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等军阀混战,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的惨景,我们怎能不为文学家特有的细腻敏锐、思想家特有的深刻独到、革命家特有的机警策略而感到由衷地钦佩?

三、“大海”与“小粉红花”

高尔基《海燕》里的“大海”气势磅礴,铿锵有力。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海燕在海面上恣意地飞翔,极力地呼号,也是深沉的大海给它提供着广阔的背景,使其能够在狂风与乌云间寻到一个能够顽强战斗的契合点。由高尔基的“大海”这一意象,我们很容易想到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黑暗时代里的暗潮涌动,人民大众积极的革命冲动与激情。相比较而言,《海燕》创作时期,俄国革命的社会条件更为成熟,工人运动一触即发;而《秋夜》创作时期,革命意识与斗争方法还不是十分成熟,但希望萌动,在为大革命的到来积蓄着巨大的群众力量。

与大海相比,鲁迅《秋夜》里的小粉红花显得“极细小”,而且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与恶劣形势下,“更极细小了”,“颜色冻得红惨惨的”,但他依然站在枣树的一边,“瑟缩地做梦”,为秋夜里勇猛作战的枣树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不懈的支持。每每读到关于小粉红花的段落,我总是能想起那个特殊的年代,在风起云涌的复杂形势下,我们可爱可敬的中国人民以自己朴素的斗争形势与天真的善恶判断给予了革命者多么巨大的支持啊!或者是学生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或者是百姓默默无闻地救助伤员,给地下工作者提供便利。没有这样强大的群众基础,革命是断然不能取得之后的蓬勃发展,直至最终胜利的。

四、“闪电”、“雷声”与“恶鸟”

《秋夜》的创作年代,国内的革命才刚刚上路,人们只是意识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但还没有寻找到光明的方向。在这种条件下,某些御用文人与封建残余势力便有了反驳的余地,有不少“伪人”为反动统治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文中“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这一句就很能够说明当时的社会情形。与此相似,高尔基《海燕》里的闪电、雷声也在不时闪烁,轰隆,“像青色的火焰”,“像一条条火舌”,以一个狗腿子的形象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或许,不用多大力气,他们就会被枣树、海燕击溃,但我们明白,像这样的顽固分子会前赴后继地扑上来,为苟延残喘的统治者卖命。两者着墨多少虽然不同,但也切实地告诉我们:革命非一日之功,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坚持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信念去迎接挑战。

五、“波浪”与“小飞虫”

任何时候,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都不会是孤独前行的,在他们的身旁,一定会有着忠实的追随者,与他们一起追求光明,共同奋斗。《秋夜》里,和枣树一起并肩战斗的不仅仅是小粉红花,还有在后窗的玻璃上“丁丁”乱撞的小飞虫,他们“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任何一个革命者都是肉体凡胎,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拯救整个世界,正是这些可爱的小飞虫伴随在他们的左右,追随着他们,在具体的革命斗争中冲锋陷阵,摧坚拔寨,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还有《海燕》里的波浪,也是在海燕的积极呼号下,“跟狂风争吼”,即使被摔得粉身碎骨,也义不容辞,前赴后继。历史上也许没有留下他们可爱的名字,可敬的事迹,但他们在人类革命进行中的丰功伟绩同样值得大笔书写,让我们永记他们的忠魂,激励我们在新的社会建设中奋力前行。当然,革命中也有一小撮儿像“海鸥”、“海鸭”、“企鹅”似的假革命与不革命者,但他们的力量是不足以阻挡正义的历史潮流的,他们终将被淹没在滚滚的革命洪流中,被击得粉碎。

意象是散文诗鉴赏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它以一定的客观物象为载体,蕴含着作者的主观意念与情感。笔者以中俄两位极具代表性的文坛泰斗——鲁迅、高尔基的两篇作品进行了延伸式比较阅读,期待各位同仁在这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

【参考文献】

[1]毛莉蓉《“孤独的心灵独语——鲁迅〈秋夜〉〈风筝〉解读”》,《理论月刊》2008(5)。

[2]汪春娟《“海燕为什么呼唤暴风雨——〈海燕〉教学案例及分析”》,《教学管理》2008(1)

[3]完权《〈海燕〉白璧无瑕——也谈〈海燕〉的象征意象》,《语文学习》2010(4)。

(作者单位 :海安县滨海新区

老坝港初中)

猜你喜欢
海燕比较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Friendship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赏春
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