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玲琳
初中语文文本多维阅读教学是一种具有下列丰富涵义的阅读教学模式:(1)以激发学生主动的、浓厚的阅读兴趣为宗旨;(2)以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多层面地、深刻地、独到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把握课文主旨为目的;(3)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语文素养为终极目标。语文文本多维阅读教学的方式很多,比如自主阅读、群文阅读、范式阅读、引导式阅读、主题式阅读、相关性阅读等皆是。但是,限于篇幅,笔者仅从下列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引导式阅读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有必要通过有效的引导将学生带进文质兼美的文本中,引导学生顺利解读文本,以此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1. 资料引导,了解课文的文化情境。入选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均是记录作者人生阅历、社会生活、情感活动等的文学艺术载体,均折射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情境。但是,因为初中学生并不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历史文化知识,所以,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大都无法真正深入地理解诸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一词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这就需要我们在布置预习或在新课导入时,采用资料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苏轼创作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苏轼的人生际遇、苏轼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苏轼的豁达胸襟等文化情境,继之引导学生深刻体味“闲人”一词的丰富意蕴。
2.破题引导,把握课文内容与主旨。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很多阅读文本中,文题就是点睛之笔。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题眼,进行破题引导,学生往往能够很快地把握全文的基本内容。比如,教学鲁迅的《社戏》时,我引导学生如此破题:社戏是一种怎样的戏艺活动?围绕社戏,全文写到了哪些事件?描写了哪些人物?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根据上述破题引导迅速走进文本,不一会就基本理解了课题所蕴含着的丰富内涵,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二、主题式阅读
主题式阅读是围绕某一主题的课文设定阅读目标、在语文教材各单元中提取相关课文,重新进行主题意义构建的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在与多个同一主题阅读材料的对话交融中,进行大量的有针对性的多元阅读后,可以达到理解主题、研究主题甚至创造主题的阅读境界。下面我们以教学沈复的《幼时记趣》为例,谈谈主题阅读活动开展的程序和方法。
1. 确定主题。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确定和策划以“童心”为主题的阅读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相同抑或相似主题的文章的过程中,加深对《幼时记趣》主题的理解,扩大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美丽、善良的童真。
2. 展开主题。(1)学生自行收集、整理阅读材料。比如田晓辉的《十三岁的际遇》、鲁迅的《社戏》、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等。(2)学生向老师提交收集、整理的阅读推荐目录,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阅读基本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多元化阅读活动。
3. 回归主题。即总结主题阅读的经验,分享主题阅读的成果。本阶段由教师或者语文课代表组织全班学生开展“童心”主题文章阅读沙龙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互相分享阅读心得。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在本次阅读沙龙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公正的点评,并科学准确地解答学生提出的有争议的尤其是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三、相关性阅读
相关性阅读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将与学生精读课文的题材、人物、作者、内容等相关联的文章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对之进行阅读、分析或者将之与所精读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由此引导学生加深对精读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课文的习惯和能力。
1. 题材相关阅读法。即学生在学习了某一题材的文章后,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的文章进行扩展性阅读或者比较阅读。以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为例,我们可以将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或鲁迅的《雪》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
2. 作者相关阅读法。即学生在学习了某作者的课文后,很可能会对该作者的其他作品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时,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地将该作者的其他作品引进课堂或者推荐给学生,供学生拓展阅读或者比较阅读。比如,教学完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之后,我们可以趁机将安徒生的《丑小鸭》、《小意达的花儿》等引进课堂;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自行阅读《安徒生童话集》,并要求学生写出读后感。
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阅读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本,可以引导学生达到更高的阅读境界。
(作者单位 扬州市竹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