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学生心灵激活语文课堂

2015-09-10 22:35徐酩皓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谈迁阿炳被盗

徐酩皓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向互动的过程。”并指明了“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学生在生与生、生与师的口语交际实践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一、凭借插图,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画面不但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有时一幅精美的图画留给我们的印象甚至可以超过文中的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另外,插图更简洁更直观,特别能够让学生在心理上去接受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找准图画与文章之中的联系,寻找切入点,启发想象,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与欲望。如我在执教《大江保卫战》一课时,其中第二自然段中写到了人民子弟兵在洪水击垮沙包后,纷纷奋然跳入了水中。文中对这个场景的描写只是一笔带过,学生很难真正地体会到战士们当时保卫大堤的决心。在学生理解了“闻讯赶到”“全然不顾”等词语的基础上,我出示文中插图,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此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情景;当战士们跳入了这汹涌的洪水中,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开始的回答很笼统,如战士们很危险,会死亡等。我又从中进一步开导,补充了几张狂风巨浪、片石嶙峋的插图,启发学生进一步想象,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渐入佳境,有的说:“战士们会被嶙峋的石片割破脚趾,一定奇痛难忍。”有的说:“狂风怒吼,巨浪滔天,战士们极有可能会被洪水所冲走吞没。”……整堂课的氛围顿时活跃起来。

二、创设情境,丰富语言

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性,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强烈欲望。

(一)补想,让语言丰厚起来

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和“空白”。文本语言的空白点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恰恰是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所以要让学生入情入境,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课文情节“空白”处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与主人公相遇,感受生命,倾吐性情,对课文内容作必要的补充。

如《二泉映月》一文,其中对阿炳坎坷经历描述中有这样一段:“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了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阿炳在36岁时双目失明,从此生活在黑暗中,靠卖艺维持生活。文中并没有具体描述阿炳生活窘迫、举步维艰的生活情景,这就是文本的空白点,教学中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我创设了以下几个情景给予学生选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阿炳是怎么生活的?在一个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的夏天,阿炳是怎么生活的?有一个学生说道:“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放下手中的琴,裹紧了打有补丁的长袍。很长时间过去了,家家户户过着温馨的生活。可阿炳为了生计坐在冰天雪地里拉起了二胡。雪花飘落在他的身上,慢慢地越积越多。他又冷又饿,不禁打了一个冷战……”有的说:“这天阿炳拖着沉重的步子又来到大街上,他已病多日了。惨白的脸上更添了几分苦难,他拉起二胡,但继而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他的琴声……”孩子们脑中呈现出一个个清晰的画面正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语言中透射出对阿炳悲惨生活的深深同情,同时又是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

(二)对话,让语言生动起来

文本是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要善于扣住文本语言表达的点睛之笔或具有丰富内涵的概括性描述,提供学生释放情怀的平台。借此组织对话,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课的教学中,当读到《国榷》被盗时,我这样与孩子对话。“《国榷》被盗对谈迁来说意味着什么?”学生说:“《国榷》被盗对谈迁来说是一场厄运。”“《国榷》被盗对谈迁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这是联系了文中的课题后得出的。我便追问:“为什么作者这么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抓住文中的点睛之笔“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侃侃而谈。“《国榷》是耗费了他的毕生心血写成的,这对他打击太大了。”“《国榷》对于谈迁来说就是自己的生命,现在被盗下落不明,且他又是体弱多病的老人,根本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同学们对这个屡经磨难的史学家表达了深深的同情,言辞真诚恳切,句句发自肺腑,正是教师创设轻松的对话情景,让他们真情涌动。

三、复述课文,发展语言

教师在复述训练时,要让学生在理解和记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让他们把所读课文的内容加以整理,有中心、有条理、有感情地复述出来,还应该做到尽量引用课文中所学的华丽辞藻、典型句式。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体裁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复述的要求、内容和形式。可复述段落、片段、全文。要利用形象的图画、直观的板书、有声的语言、生动的细节,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回忆故事内容和情节,从而降低难度,促使学生形成复述的能力。如《郑和远航》一文,这篇文章是历史故事,叙事性比较强,文中着重介绍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过程,并在文末点明了七次下西洋的重大意义。我在执教中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并引导他们把握住课文的结构框架: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并要求在复述中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过渡性的句段,在复述中不断咀嚼、感悟。如此,学生经历了课文复述的训练,不仅能更充分地感受到第一次远航的壮观、宏大的场面以及郑和勇敢镇定的精神品质,还能使他们较好地掌握词汇,熟悉文章的结构,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语言。

在学生日常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在思想上树立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观念,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平时课堂的点点滴滴之中创设交际情景,找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多个切入点,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说练。凡是能够让学生“说话”的机会,尽量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把握契机,有步骤地进行指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谈迁阿炳被盗
张帮主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张帮主
吾手尚在
吾手尚在
瞎子阿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