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选择优化的定义和实施条件。调研获得影响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实施过程中主动选择、主动优化的主要两个因素,即项目与团队。通过项目与团队对学生主动选择优化的影响甄别,借助匹配正比、双向选择、主辅结合、活定结合的原则开发项目-团队匹配方法,提高了项目与团队的匹配度,从而提升了学生主动优化选择的能力,让课程实施过程始终是以学生为主导,发挥学生的高度参与、高度控制、实时优化的作用,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项目;团队;主动选择;优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2-0043-03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移动应用技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不断开阔教学途径、手段和方法,也在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带来了一些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学生对新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的适应情况将直接影响着课程最终的教学效果。如何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从被动适应、强迫适应,转换成主动选择、主动适应、主动优化是我们要关注的一个重点。作为教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设计中必须考虑到这一问题,对学生的主动选择性进行调研和分析,寻找影响学生主动优化选择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和控制,开发信息技术环境下工学结合课程项目—团队匹配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主动选择优化定义及条件
1.主动选择优化定义
主动选择优化是指在工学结合或者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对项目或任务、组织或成员、评价考核的主动选择与主动优化。主要体现在选择和优化两个方面。选择是指在工学结合或者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对项目的主动选择、对项目子任务的主动选择、对项目团队的主动选择、对任务完成评价的主动选择。优化是指完成选择项目后,可根据任务完成进程中的具体情况,优化项目进程、项目方法、团队、预期成果等。主动选择优化的主要特点在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实现了对过程的动态控制性和持续优化,充分实现了对教学效果的实时性评价,这一过程重点突出在它的持续性和不断改进。
2.主动选择优化条件
条件一,在课程实施前,已经对教学过程和评价考核体系进行了重新的组织与架构。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五个核心,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导学、理论够用注重实践、角色扮演、惟一案例教学个性案例实践。[1] 构建了两个立体的过程模型分别是以项目为顶点,工具、方法、过程为底边的教学模型和以项目为顶点,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为底边的立体评价考核模型。[2] 在教学和评价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项目进行,让项目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条件二,在课程实施过程的前期、中期、后期中设置主动选择优化影响因子提取点。为了便于第一时间得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影响学生主动选择优化的反馈信息,通常在课程实施过程的前期、中期、后期中设置主动选择影响因子提取点,采取问卷调查、走访、聊天、电子邮件、ppt等沟通交流方式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提炼归纳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影响学生进行优化选择的六大因子:项目特征、团队特征、时间特征、沟通特征、个人特征和考核特征。这六大因子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对学生的选择力也产生动态影响。
条件三,充足的项目以及相关项目资源储备。教师需要在授课前收集整理相关课程需用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排序、编号、建立索引,以便学生可以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快速获得资料、快速查找到想要的资料信息。学生也需要在完成项目任务之前进行相关能力的储备和相关资料的收集。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对项目和团队特征关注比较密切。他们经常会问到的问题有“这个项目难不难?”、“我们团队有几个人,哪几个?”、“老师你看我们这几个人能不能完成这个项目”等等。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希望得到团队与项目最优的组合。当完成团队与项目的最优组合后,学生会自动地对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进行控制和优化。下面我们将就如何选择项目—团队匹配方法,寻求项目与团队的最佳匹配,以达到课程实施的效果、保证实施质量,进行具体阐述。
二、项目—团队对主动选择优化的影响
1.项目特征影响
项目特征影响主要体现在范围、规模、技术参数、难度系数四个方面。
项目范围是指最终的软件产品及提供的服务,以及要实现产品或服务所需执行的全部工作。项目的范围必须规定项目的范畴,通常在课程里面项目的范畴主要体现在功能和性能上。教师需要遵循“三步走”的原则,第一步是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教研室内部溝通、与同行沟通、与学生沟通等方式组织获得最合适的项目。第二步是详细准确地定义所设计项目的范围,并形成标准的文档以供学生查阅。第三步是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反馈,动态调整项目的范围。
项目规模指的是项目的大小。教师需要控制项目规模,保证一定的工作量。但由于课程本身更加注重学生项目的完成能力,因此在选择项目规模的时候要控制大小,尽量选择规模适中、需求明确、项目文档资料齐全的项目。不能盲目选择大型复杂项目,可以设计项目小、中、大几个等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配布置,以求达到实施的最佳效果。
技术参数主要是指项目本身可选择的开发平台。根据前期学生已经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进行技术参数的设计要求。技术的要求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这里提供给学生多种开发方法和手段,以便选择。
难度系数主要是指项目的分析、设计、实施的容易程度。难度系数需要分级,不同的级别对应具有不同技术能力的开发团队。难度系数可作为最终学生完成评价的一个因子,影响到最终的成绩,应尽量做到公平。
2.团队特征影响
团队特征影响主要体现在团队组建、团队组织结构、团队管理三个方面。
团队组建。团队组建即项目成员的选择与分配。课程实施过程中采取个人自荐为主,教师推荐为辅的形式。在进行团队组建的时候一般可按照班级的具体人数以及项目的特征(例如:难度系数、规模等)来进行动态的调整。大型项目人数可由5-6人承担,中型项目由3-4人承担,小型项目由1-3人。一般一个班级项目团队个数最好不要超过6组,数量过多不便于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对团队的管理和控制。团队组建一般在课程实施的初期完成。
团队组织结构。团队组织结构一方面是指完成团队组建工作以后,对团队的组织管理方式。通常可以分为直线制、民主制、层次式。直线制的小组由一个管理者完成团队的组织管理,职责重大,能力水平高,可直接对组员进行管理。民主制的小组中,组内成员可互相约束,平等交换意见。层次式小组比较适用于大型项目,适用性较低。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多采用直线制和民主制。另一方面团队组织结构是指团队成员技术水平分析。技术水平分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团队组建前的人员调整和团队组建后的人员分工。团队组织结构确定一般在课程实施的初期完成。
团队管理。团队管理在团队组建完成后一直持续地工作,学生需要发挥在团队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作为管理观察员,发挥控制协调作用。团队管理活动一直持续到项目任务的结束。任务分配的情况、组织结构的特点、沟通等等都会影响到团队管理效率和质量。团队管理的成败决定了项目实施的成败。
团队组建、团队组织结构、团队管理这三个因子随着课程实施的深入和项目实施的推进,其作用与影响也发生着变化。由于团队组建和团队组织结构是在项目实施初期完成的,其在课程实施的初期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组建项目团队的时候比较关注团队成员的熟悉程度和核心成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往往是优先考虑“朋友”再考虑是否有“能力强”的同学。团队组建的成功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石。团队管理一直会持续到项目的完成,其在初期影响作用体现不是很明显,而随着项目活动的进行,团队管理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项目成员需要主动适应团队的管理方式,成员与成员之间需要充分积极的沟通。
三、项目—团队匹配过程
设计良好的项目—团队匹配方法,保持过程的持续改进,提高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动选择优化和持续改进能力。
项目—团队匹配过程主要原则有四个方面:
其一,匹配正比。匹配正比主要是指项目的大小、容易程度与团队实力成正比。团队组建完成后对每个团队的整体实力进行评价,尽量让整体实力较强的团队选择范围大、规模大、难度系数高的项目。整体实力较弱的团队选择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完成的项目。但在实际操作时每个项目的难度差距不能太大,尽量设计较多的中等难度的项目。教师还需控制每个团队的组建过程,尽量保证每个团队的实力均衡。
其二,双向选择。双向选择是指团队选择项目,项目选择团队。首先团队选择项目,教师需将项目列表和相关背景资料提供给每个团队,让团队根据自己团队的具体情况选择“心仪”的项目,可允许选择第一、第二、第三个项目志愿。团队完成选择后,教师需要对选择进行审查,并根据项目和团队的情况,在遵循原始意愿的前提下,对最终的选择结果进行调配,保证每个团队能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其三,主辅结合。主辅结合原则是指在进行匹配时,以团队(学生)选择为主,教师选择为辅。该原则主要体现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项目,教师也可以参与到项目的选择过程。该原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每个团队的意见,也可以保证团队不会“胡乱”选择项目,避免“高选低”或者“低选高”的情况出现。
其四,活定结合。活定结合原则是指在项目选择初期给一定活动时间便于项目的变更,而活动时间结束,项目不能变动,不能改变命题。一般而言,可变更项目的活动周期可设置为课程开始的前两周,一旦周期结束并得到教师的项目确认书后,项目就不能随意改动,项目团队必须负责到底直至项目结束、课程结束。
项目—团队匹配过程遵守持续改进、双元控制(项目元、团队元)原则,实施过程如下:
该过程在范围域设置两个元,分别是项目元和团队元。其随着时间域的变化,各自也发生变化。从范围域上,项目选择和团队组建可选择三种方式:项目选择优先、团队组建优先和并行。项目优先可在教师的控制下,允许学生从学习资源库(含项目信息)进行“志愿”的填报,再根据志愿填报数据将相同志愿的学生分配到一组,当同一项目人数过多时,可再继续划分小组。团队组建优先是从学生职业能力库中读取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师的控制下,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组建完成后在项目组的讨论下选择要完成的项目。并行指的是同时开展项目初选和团队组建工作。
该过程在时间域上按照持续改进原则进行。项目元按照项目选择、项目关键功能性能捕获、项目结构分析,形成初始里程碑——项目原型。团队元按照团队组建、团队成员职业能力分析、团队组织结构建立、岗位职业设计,形成项目团队。项目原型完成后可以提交给用户使用,这里的用户可以是团队本身、教师、企业。用户使用后如果用户满意,则任务完成,如果用户不满意则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团队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原型的重新设计、实施。始终对项目进行偏差分析与控制,重复这一过程直到用户满意为止。在对项目进行持续改进的同时,也时刻关注团队建设,始终保持团队的高度合作性、团结性、沟通性,持续优化团队结构。
该过程的考核评价设置三个评价元,分别是团队资质评价、成员考核评价和项目验收评价。其中团队资质评价主要評价团队整体的能力,对团队能力由高到低划分等级,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级越高资质越高,项目的完成情况越好,后续可承担项目的复杂度越高。等级越低,项目的完成情况越差,后续可承担项目的复杂度越低,团队整体资质评价结果会映射到成员考核评价结果。成员考核评价主要是评价团队个体成员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同一团队成员考核评价应该设置不同等级。项目验收结论是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的评价,对后续的两个评价结果会产生正比影响。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工学结合的课程实施过程,设计良好的项目,组建合适的团队,设计持续改进、过程控制的项目—团队匹配过程,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资源、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学生主动选择项目、主动组建团队的兴趣与信心。帮助学生在项目的实现过程中发挥较高的主动性和控制性,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持续对项目和团队进行改进和优化,从而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程丽丽.构建“三棱锥”式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2 ]程丽丽.基于教师角色的“三棱锥”式软件工程课程评价模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1).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