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后方重庆人生活方式的变迁

2015-09-10 07:22黄河
红岩春秋 2015年1期
关键词:国民政府重庆生活

黄河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公开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重庆成为战时首都。随着国民政府迁抵重庆,大批外地同胞也涌入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地区。战时的重庆,除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外,其生活方式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变迁。

“下江人”影响下的饮食习俗的变化

战时重庆,“下江人”是对川外长江中下游一带外省人的称呼,是对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包括当时隶属江苏的上海)乃至浙江、福建等各省人的统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沦陷,大批东北籍的难民逃亡内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华北失守,上海、南京相继陷落,更多的难民涌入武汉。不久武汉失守,在武汉地区的难民加上湖南、湖北、江西的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不惜冒生命危险,逃出日寇魔掌,向四川撤退,其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重庆及周围区县。当时由外地逃亡来渝的难民,住满了大小旅馆及栈房,他们同国民政府迁来的大批机关人员一样,都没上户口。他们被泛称为“下江人”。

随着越来越多“下江人”的迁入,重庆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尤以饮食方面最为明显。抗战时期,随着迁入重庆的大量人口带来的需求剧增等因素,重庆的饮食业空前发达,并且兼收并蓄,广纳各地风味,各类菜馆应运而生。抗战期间,即使在“肮脏的、草草筑成的棚屋内”,同样可以买到“福建味的鱼羹,广东的点心,湖南辣子鸡,北京烤鸭”等等。普通的老百姓不用花大价钱去各类有名的餐馆,也可以遍尝各地美食。据统计,1943年重庆城内有中西餐饮店260个,其中川菜馆110个,外省菜馆53个,西餐、咖啡馆30多个,出现中西菜、南北味并存的繁荣局面。

此外,由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重庆人的饮食习惯也逐步发生了变化。如一天原本吃两顿干饭,后来仿效“下江人”,变为一干二稀,这里面固然有生活品质下降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饮食习惯的改变。不仅如此,重庆人甚至连煮饭的习惯和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以前川人煮饭多用笼屉蒸,后来改用饭锅煮饭,他们将其称为“随水干”。可见,“下江人”入渝后带来的新的饮食品种和不同的饮食习惯,悄然改变了重庆人的饮食方式,进而改变了重庆人的生活方式。

“新生活运动”时婚恋习俗的变化

早在30年代初期,国民党政府就力倡“新生活运动”,当局把“集团结婚”纳入“新生活运动”,并以行政手段加以组织推广。

1935年4月3日下午3时,全国首届集团结婚典礼在上海江湾的上海市政府大礼堂举行,参加者共57对新夫妇。按统一要求,新郎均着蓝袍黑褂,新娘均着粉红色软缎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在军乐进行曲中挽手步入礼堂。司仪宣读新人名单,新郎新娘按照名单顺序,一次两对轮番登台,向孙中山像三鞠躬,双方相互两鞠躬,向证婚人一鞠躬。然后由证婚人赠送结婚证书和纪念品,致证婚辞。礼毕,新郎新娘在音乐声中步出礼堂,到广场摄影留念。《申报》还专门报道了结婚仪式的详细过程。随后,南京、杭州、芜湖、北平、天津等地纷纷仿办。

抗战爆发后,这些地方由国民政府主办的“集团结婚”被迫中断,而在大后方重庆,由于“新生活运动”仍在继续推行,因此,此项形式不仅没有中止,反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随着重庆成为战时首都,社会开放日益扩大,社交更加公开,不仅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之风日盛,在结婚形式上,新式婚礼更日趋成为人们的首要选择。

重庆举办“集团结婚”,从1936年3月至1949年9月,前后共举行了52届。1942年11月1日,国民政府内政部还特别发布《集体结婚办法》,表明对此项推行工作的重视。起初市民对此持观望态度,第一、二届分别只有9对、5对参加。之后不断增多,到1949年元旦第49届,参加者竟达91对。此外,还有一种婚礼形式也可谓别开生面,这就是在北碚民众会场的“周末演出会”上,人们会在戏剧演出到高潮时插入一幕结婚典礼。仪式由结婚者所在单位领导主持,由一位同事作证婚人。此时,整个舞台就成为结婚会场,所有的观众则成为观礼的客人,也都是见证人。在这个舞台上,新人既无需办酒席,也不用租礼服,还可得到来自众人的祝福。

同时,由于大批来自外省的移民进入西南及重 庆地区,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接触机会,不同省籍、语言、风俗、习惯的人们相互通婚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因而,像“北平籍的男孩子与四川籍的女孩子结婚了,上海家庭里的女儿嫁给了广东人”等情况也屡见不鲜。而从这种来自不同区域的人们相互通婚中,也使得战时重庆的婚姻自主率得到提高,更多的人通过自由恋爱而步入婚姻的殿堂。

日机轰炸下的“跑警报”成为日常

日军攻占武汉后,日本帝国主义政府、军部以及派遣军三方面都认识到不能再继续发动遥远的地面进攻,连绵耸立的大巴山脉和天堑长江三峡扼杀了日本海军舰队从武汉溯江而上的可能。而此时,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并未减退,国民政府为统筹抗战迁都重庆。面对这样的情况,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为了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悍然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大轰炸。

从1938年2月到1944年12月,日机对重庆的轰炸持续了六年半的时间。其中,尤其以1939、1940和1941年最为疯狂和残忍。在日机空袭下,重庆人每日以“躲空袭”为生活最主要的内容。由此,天气情况决定了日常工作和生活计划。需要出远门去办的事情大都安排在阴天。遇晴天,人们便在天亮前起床,准备一只手提袋,里面装有饼干、水等食物,还有万金油、八卦丹、十滴水等药品,手电筒也是必不可少的照明工具,这便是俗称的“防空袋”。为了免受站立之苦,每人还准备一只帆布小椅子或者竹凳。一些有钱人家还准备一只小箱子,把首饰、纪念物等重要物品放在里面。一旦有警报,拎起就走,以免慌乱。由此,观察天气成为重庆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必要环节。

除了留心观察天气状况外,时刻留意政府发布的空袭警报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为了应对日机的轰炸,国民政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警报系统。日軍空袭重庆的空军基地主要在汉口,国民政府则在汉口设立情报人员时刻监视日机行动。一旦敌机起飞,情报人员立刻打电话通知汉口的电台,电台立刻发急电向重庆方面报告敌机的动向。

该警报系统可以把飞机何时起飞、是侦察机还是轰炸机以及到达重庆大概时间等情报事先通知重庆。因此日机还未达到飞行高度时,重庆就已经得到了消息。重庆防空指挥总司令部收到情报后,立即通知各监视哨所,发布警报。鉴于重庆的特殊地形,防空指挥部在重庆高处以悬挂红球的方式发布防空警报。当悬挂1个红球时,表示敌机已经从汉口起飞;当悬挂2个红球时,表示敌机距离重庆市200-300公里;当悬挂3个红球时,敌机则距离重庆市50公里。频繁的空袭警报已经将重庆市民训练得“耳聪目明”,往往灯笼一挂起来,市民们就惊呼:“挂起来了!挂起来了!”大家奔走相告,以最快速度躲进防空洞中。

(作者单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韩西芹)

猜你喜欢
国民政府重庆生活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多重利益分歧与广东免征洋米税风潮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滇缅铁路与抗战精神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