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声
宣传发动 唤起民众齐抗战
当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消息传到长寿(今重庆市长寿区),闭塞、沉闷的长寿县城顿时爆炸开来。人们奔走相告,无不怒火满腔、义愤填膺,控诉日寇的侵略暴行。尤其城内、河街的中、小学校,更是难以平静,师生们自发地行动起来,组织开展救亡图存的宣传活动。建行小学的师生们率先组织起“流浪救亡社”,在县衙门口贴出了第一张抗日救亡壁报,在县城隍庙戏台开展了抗日救亡宣传的演出。紧接着,“抗日救亡七七剧社”“怒潮壁报社”“国难宣讲团”“旅渝同学宣讲团”等群众抗日救亡宣传组织,相继建立起来。人们走出课堂、校园,走出门市、店堂,走出工矿、厂房,走向街道、码头,走向场镇、乡村,呼口号、发传单,举行抗日集会游行,抗议日本强盗侵略中国的暴行。贴壁报、唱歌曲,演出抗日救亡戏剧,唤醒民众团结一心齐抗战。
正当长寿城乡点燃抗日救亡的熊熊怒火,一些外地抗日救亡的群众文艺宣传组织也先后来到长寿。1939年2月,全国救国会重庆分会的抗日宣传演剧队来到县城火神街,演出了《保卫“卢沟桥”》《放下你的鞭子》《东北的一角》等抗日戏剧;1939年8月,国难教育社孩子剧团一队由重庆市区来到长寿河街江西庙(原河街新桥头,今已毁),在河街、东街、关口一带,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演出。长寿县人、享名“中国魔术天王”的傅润华(又名傅天正),带领的“环球艺术学社”在上海、成都、云南、贵州及重庆等地,开展抗日救亡的魔术宣传演出后,也多次回到家乡,演出了《不忘九一八》《万众一心》《魔术师从军记》《枪毙汉奸》《腰斩土肥原》等魔术节目,引一时轰动。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和抗战形势的发展,上海、南京、武汉相继沦陷,一批沿海、华中和重庆市区的企业、学校,先后迁来长寿建厂、办学,给长寿带来了工业和学校的现代文明,也使遭受多年破坏而停止活动的中共长寿组织,获得了恢复和发展。从此,长寿民众开展的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共长寿组织的领导下,由自发、分散,向着有组织、有领导地深入、全面开展。
为躲避日机轰炸,由重庆市区迁来长寿东街帝主宫(今长寿二中)办学的重庆联合中学,在中共长寿县特支的组织领导下,于1939年5月4日召开“五四”纪念大会,联络城区学校师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在学校组织起“读书会”“科研会”“歌咏队”“篮球队”,在校外创办了“抗日民众学校”“抗日乡村服务队”等群众组织,发动师生和社会民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太平小学在学校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以“读书会”和“小学生服务团”的组织形式,发现和培养了一批进步师生和社会青年,在学校、乡村院坝和赶场天,利用办壁报、文艺演出、街头讲演等形式,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动员师生和民众,团结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
中共天台乡党组织在下庙(乡公所所在地)创办了一所抗战小学,学生免费入学,其中所学的一篇课文是:“不管工农兵学商,不管汉满蒙回藏,要想不做亡国奴,只有起来打东洋。还有各党和各派,一齐不要算旧账,同心协力去抗日,拿起大炮机关枪。东洋鬼子打退了,中华民族放光芒。”这篇课文,不仅学校师生,就连附近很多民众都能背颂传唱,影响很大。
皖南事变发生后,抗战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一些抗日救亡活动受到限制、排斥和打击。中共长寿组织和其他倾向进步的群众抗日救亡组织,及时作了调整和安排。经中共重庆组织安排,由重庆树人小学来长寿的中共党员王秉楠、程学端等人,受中共长寿特支的安排和指示,先后在双龙和罗围中心校任教,并建立了中共双龙乡和罗围乡党支部,后又在罗围乡第四保沙冲岩湾,为国民党长寿县政府开展农业生产合作试点工作。王秉楠等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南方局“隐蔽精干”的指示和“三勤、三化”方针,利用合法的身份、职业和形式,向民众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抗战局势,宣传持久抗战,批判“亡国论”和“速胜论”,树立坚持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日救亡全面胜利的信心。使长寿民众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向全面、正确、深入的方向持久开展。
增产募捐 支援前线打东洋
深入、持久开展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激发了长寿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情,人们纷纷行动起来,努力生产,增加财富,用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前方。农村农民,努力搞好农业生产,争取多打粮食,按时交粮纳税,支援前线抗战。抗战中迁来长寿兴建的国民政府第二十六兵工厂(后为长寿化工厂)、中国火柴原料公司长寿厂(后与长寿化工厂合并)、渝兴电冶厂(后与几家冶炼厂合并而成为重庆铁合金厂)、秦安纱厂(后为重庆第七棉纺厂),以及桃花溪三洞沟、龙溪河下洞发电站等10多家工厂、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发电。工人们夜以继日地生产赤磷等军工原料和电力,以及其它工业产品,支援抗日前线。
长寿位于重庆近郊的长江沿岸,系渝东地区水陆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的集散中心。从宜昌、汉口、南京、上海等地經水道至长寿,或由长寿至外地的各种抗战物资和生活日用品,需要经长寿港口和三倒拐转运进出。担任这些物资的搬运、装卸的船工、码头工人、抬脚挑夫、滑竿轿夫等,为了抗战和支援前方而日夜繁忙,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尤其抗战期间,重庆人口剧增,重庆市民和兵站军粮,大多要由郊区的县城供给。长寿是垫江、梁平、涪陵等地的粮食集散、交易中心,且长寿的水电业已先机开发,为重庆和抗战前方军粮进行粮食加工,创造了条件。仅县城三倒拐、河街、东街、关口一带,便有电机打米厂、面粉厂70余家,每天经市场交易的大米、面粉多达2000余石(约100万余斤),一时人挑、马驮、牛运,夜以继日,繁忙空前。长寿因此成为重庆以及抗日前线粮食加工供应的重要基地,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救亡中,长寿民众还广泛发动劝募捐献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日前线。抗战爆发后,长寿民众立即响应重庆各界抗战救援会号召,开展了为前方将士送寒衣、做军鞋的活动。1940年1月,开展了“献金献粮劳军,支援抗战”活动,当年全县共捐出稻谷159010石,代金3162500元,获得国民政府和四川省政府的奖励;1941年12月,为支援空军建设,长寿城区开展了“现金捐款”活动,共捐款600670元;1942年10月,县里召开2000余人参加的“献金救国”大会,共捐献法币20余万元,可购买滑翔飞机一架;1943年和1944年,先后召开抗战纪念献金大会,共捐款129000多元。此外,中国火柴原料公司长寿厂捐款28万元,国立十二中捐款2万元,募集重庆卫戍区子弟学校基金5万多元,富商赵文正捐献军谷100石。
在长寿民众纷纷增产募捐支援抗战前线的时候,长寿当局有的人却消极冷淡,甚至乘机贪赃枉法,中饱私囊,激起长寿民众极大愤慨。1938年11月,时任长寿县长周正鹄(丰都县人)贪污长寿中学师生捐献给抗日将士的棉背衫数百件,被激怒的全校师生来到县衙找周正鹄请愿抗议。义愤中,学校教务主任写出对联一副:“贪污渎职休想长寿;刮尽地皮请回丰都”,表达了广大师生及民众的愤怒之情,也对长寿当局的消极抗日、贪赃枉法以无情地揭露和控诉。
参军卫国 长寿男儿上前线
抗战8年,长寿民众与中华儿女一样,拿起武器奔赴战场,誓与山河共存亡。寿乡大地,龙溪两岸,呈现出“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面。
据有关资料统计:1941年长寿总人口为327700余人,其中男性为166100余人,出征上前线的军人达21215人,占男性人口的7.83%。至抗战结束的1945年,长寿县累计出征军人达31662人之多。
这些出征上前线的长寿籍军人,有千方百计奔赴延安,投入抗战的;有响应召唤,奋勇上前,主动报名出征的;有各级政府或组织,采取应征人员抽签的办法,被中签入伍的;也有被政府或地方强迫拉壮丁的。无论何种原因或方法,他们都奔赴抗日前线,杀敌卫国,血洒疆场,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贡献了青春、热血甚至生命。
云台乡十三保贫苦农民邓占廷夫妇和黄葛乡九保农民钟玉堂,相继送子参军,以唤起民众,共赴国难,效命疆场;万顺乡青年刘广成在入营申请中写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今日寇专横,侵我土地,奸淫烧杀,无恶不作,正是男儿忘我捐躯,报效国家之时……特自动申请入营服役,以尽个人之责”;凤山中学教师牟建民自愿申请参加远征军,受到全城集会欢送;抗战期间内迁长寿的国立十二中和重庆联中两所学校,学生自愿申请,经县政府批准参加远征军的就有59人。
家住义和乡游草寺的青年农民周德高,先后两次被拉壮丁入伍,调往抗日前线,先后在湖北宜昌、贵州独山等地抗击日军的进攻。后又参加光复广西柳州的抗日作战(周德高后来在解放战争中的东北战场投诚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辽沈、平津、海南等多次大战役,6次立战功。1950年10月转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荣立特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和“独胆英雄”称号)。
出生于合星乡兴隆湾的李滨,1936年前往南京,考入陆军军官学校。不久,又考入中央航空学校,送往洛阳航空分校训练,成为一名能独立操作的飞行员。抗战爆发后,李滨响应国家征召,主动报名加入国民党空军,经昆明航校半年训练后,分配到成都凤凰山机场,编入国民党空军一大队。先后驾机出征,参加了轰炸山西运城的日军机场、南宁日军重要军事设施和湖北老河口日军重炮兵阵地等战斗。经九死一生搏斗,李滨曾跳伞负伤,但都胜利完成了作战任务。他还先后在成都、重庆、西安、兰州、杭州等地,多次驾机参加对日作战,直到抗战胜利。被国民政府授予“著有重绩的胜利勋章”,获得“抗日英雄”称号。
安抚救治 力保将士勇杀敌
抗战期间,长寿城乡凡是自愿应征入伍上前线的,都要召开群众欢送集会,有的还骑大马、戴红花,形成“参军入伍打鬼子光荣”的社会氛围。
各级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优持出征抗敌军人家属条例》《联保征兵协会代替出征军人家属义务帮工队组织规则》《四川省优待出征军人家属实施细则》《抗战功勋子女就学免费条例》等规定,对出征军人家属发放《证明书》和《优待证》。凡持《证明书》、佩戴《优待证》的出征家属,均可直接面晤县长、乡长,可列宴会首席,可领安家费100元,每年可领受所在保自筹优待黄谷8市石。其子女,可免费入学,其家属可享受政府或群众组织的帮工队,为其挑水、拿柴或农忙帮工助耕等。对于前线阵亡官兵亲属,则按国民政府《官吏恤金条例》规定,发给阵亡官兵恤金。其发放恤金分为终身恤金、一次性恤金和遗族恤金3种。并按阵亡将士官阶级别、阵亡原因和当时物价状况等,分别逐年调整发给。
据有关史料记载,8年抗战中,长寿全县共有400多名出征军人阵亡(又称524名,实际上远不止此数。还有一批长寿籍抗日将士从其它地方或渠道入伍参战阵亡,未计算在内。即便在长寿入伍参战,仍有不少人至今不知其下落情况。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为抗日救亡献身的无名英雄)。至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全县共有抗日军人家属13930人,当年发放优待黄谷11808.9市石,使所有的抗日军人家属均得到了优待和抚恤。同时,在县城的武庙,设立抗日阵亡将士祠址,将400余名阵亡的抗日将士姓名铭刻于石碑上,以示祭奠。
由于长寿地处抗战大后方和交通、地理等条件,1940年,国民政府军政部第十一陆军医院迁驻县城武庙(原长一中)。设有伤员病床1000张、普通病床60张,接收抗日前线负伤的将士送来救治。抗战胜利后,十一陆军医院改名为49后方医院,继续对伤员进行医治、疗养。为了配合陆军医院的医治和伤愈后残疾军人的安置就业,1941年国民政府军政部残疾人第九教养院,又迁来长寿城内字库巷傅家祠堂(后为机关托儿所,今示范幼儿园),对医治好的伤残军人进行职业培训。同时在松柏(即桃花)街上设立医疗股,对教养院的伤残军人,进行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等服务。送来长寿救治的抗日负伤将士,有的伤愈后重返抗日前線;有的致残回乡或留在长寿就业,他们及其子孙后代,成为长寿籍的永久公民;有的则长眠寿乡大地,成为长寿民众的永远怀念。
(作者单位:中共长寿区委党史研究室。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韩西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