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渝生
我的外公王兴悟,山东成武县人,爱国民主人士,农工民主党党员。他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毕业于北京大学。之后,在梁漱溟先生的感召下,追随梁先生在山东邹平创办“乡村建设研究院”,从事中国早期乡村建设运动与实验。他与梁先生共事数年,当其助手,交往甚密,故对那段经历和研究课题多为了解。原家中藏有梁漱溟早年的书法、手札书信,遗憾的是,这些昔日墨宝均在“文革”中毁失。
一身傲骨不随波
梁漱溟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曾经有过一段被“封杀”的经历,以至他逐渐淡出了大众文化视野,而闭门思过,正心修身。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人们没有忘记他,其著作还在不断出版、再版。回眸历史,在梁漱溟身上却有几件震撼人心之事,让人不能忘怀。
1953年9月,全国政协常委会上,作为政协委员的梁漱溟,在发言时根据自己长期从事乡村建设研究和实验,批评新中国按苏联模式制定的经济计划,指责中共一进入城市便忘记了乡村。他还说:“工人在九天之上,农民在九天之下。”梁的发言,被说成反对总路线,破坏工农联盟,并引起了毛泽东的极大不快。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会议上,几乎所有人都批判他。
梁漱溟为了表明自己没有反对总路线,故希望给他说话的权力,要求主席要有雅量,收回对他的批评,并在众目暌暌之下说:“主席您有这个雅量,我就更加尊重您,您若没有这个雅量,我将失掉对您尊重……”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在一片“无限忠于”的氛围下,梁冒天下之大不韪,凭着知识分子的一颗真正良心,凭着爱农、爱国的赤胆忠诚,如此直言“犯上”,是需要何等的勇气!
梁漱溟的率直敢言的性格并没有因挫折而改变。他在1970年的一次讨论“宪法草案”座谈会上,又一次语惊四座。他发言认为,在“宪法”的序言中,写上个人的名字毛泽东,包括林彪为接班人都上了宪法,皆不甚妥当。在那个年代以“戴罪之身”,还敢提出如此不同意见来直接触忤最高领袖和“林副统帅”,真可谓大胆了。事后,他引用孔子的话作了有力地回答:“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体现出一种难得的独立精神和孤傲的学者风范。其实,这就是他的性格,并不是要有意“冒犯”什么人。
他对待朋友也是如此。1985年,同为学者、挚友的冯友兰办90寿宴,邀请梁漱溟赴家宴,不也遭到他的拒绝么?梁直言相告:“北大旧人现惟我二人存矣,应当会唔,实不足下曾谄媚江青,故我不愿前来参加寿宴!”
他素以独持己见、不随流俗而闻名,了解他的性格,再看其书法,似乎也有那种正直坚定的学人风范。
鲜为人知的学人书家
梁漱溟不但是著名学者,而且还是一位很有成就,且具鲜明个性的书法家。只是他的书法被其学问所湮没。梁漱溟一生刚直不阿,敢于说真话,敢于仗义执言,其珍贵的人品,跃然纸上。言为心声,字以人重,故其书法为世人所珍視。
放眼当下,追忆梁漱溟与书法结缘,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是1924年5月26日《北京大学日刊》的《梁漱溟启事》。那时,在北大就有不少人向他索字,求字者络绎不绝,且影响到正常生活,难于应酬。他不得不采用启事告之。
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了一本《书法大成》,这本书的发行量竟有50万册之多,在当时绝对算是非常热销的一本书法鉴赏和学习的工具书了。书中收录许多名家的书法范本,如沈尹默、白蕉、马公愚、邓散木等,楷、行、草、隶、篆齐备。而在书后附编中又选了40位名家手迹供赏析,书法形式多为诗稿尺牍。这40位名家中有于右任、沈寐叟、叶恭绰等大家,也包括梁漱溟。选用了梁漱溟回复一家杂志的短信,观其函件,字迹清雅秀美,用笔劲爽刚健,观之让人生爱。
由此可见,其实梁漱溟的书法很早就受到圈内人士和专业主流媒体的关注。
在纪念建国40周年之际,《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将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柳亚子、章士钊、梁漱溟等14位现代名人书法选入予以专题介绍。编者说:这十几位的墨迹,“是感人至深的书法艺术作品,”它们“行将会同我们古代书法史上的珍品一样,传诸后世,为人珍爱。”
《中国书法》杂志在1989年第3期,选登了一帧梁漱溟于1948年元旦在北碚金刚碑观音湾勉仁书院所书杜诗: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镫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编者在评析该作品时说:“梁漱溟此书,清雅恬淡而坚挺绵密。他的书风似兼受李北海、王羲之、颜真卿三家影响。”如“照”字、“旦”字似李,“人”字 、“宿”字学王,“联”字、“漱”字学颜,都有迹可寻。
自谦不入书家之列
人们把梁漱溟拥入书法家行列,而他本人不以为然,且无意接受。
1980年3月28日,梁漱溟在《寄大侄》信中说:“我自幼不屑为临池功夫,从来于任何碑帖书法不加理会,旁人或指我是学赵子昂,或指我是李北海一路,实则安得有空闲及此耶?”另说:“我夙无临池功夫,盖亦不屑用心于此也。”
据我的外公王兴悟回忆及吾辈考证,正如梁漱溟所言:“少时遭逢国家多难(即甲午战败)于临池功夫无暇分心,因为有待致力之事正多也。”——故其字没有专门去临摹某家、某帖,这是客观的,也是不争的事实。
梁漱溟是学术名师、大学问家。他的一生,为求其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与思想上解决人生问题而“竭尽其心思气力”。因而,自幼善于思索,自学成家的梁漱溟,论学历虽只有顺天中学堂毕业文凭。然而,年仅24岁的他,却受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于1917年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
梁漱溟在所著《中国民族自救运动的最后觉悟》一书中写道:“论我个人资历,一没有上过大学,没留过洋,论专长不过是对某些学科经过自学,钻研才一知半解,至多也只能说是一技之长吧。蔡先生引我到北大,并且一住就是7年,这表明蔡先生兼容并包之量,也说明蔡先生在用人称得上是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他的办学宗旨,哪怕只有一技之长,他也容纳、补进、并给以施展之地。蔡先生以前是清翰林而为民国元老,新旧资望备于身,当时的新旧派学者无不对他深表敬重。”梁漱溟能入驻北大执教,在当时学术界、教育界引起震撼和关注。
梁漱溟在北大留下了7年的教龄,授课很受欢迎,著有《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学术著作。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到山东荷泽办高中,又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和实验区。他在山东境内的教学与实验,一直得到时任山东省教育厅长何思源(吾舅爷,亦毕业于北大,后到美法德留学——作者注)的支持与帮助,从此开始了他的这项艰辛而漫长研究,直到晚年。
缙云山麓留翰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山东沦陷。梁漱溟被迫由齐鲁大地的邹平迁移至四川南充继续办学。
1940年,梁漱溟经过仔细考察,又将学校迁到重庆缙云山麓的北碚金刚碑。在这山水环抱的沃土上,创办了勉仁中学、勉仁书院 。1946年9月,他又创办了勉仁国学专科学校(1948年改为勉仁文学院)。
这一时期,他除了办学授业外,主要精力放在写作上,出版了《中国文化要义》等重要著作。同时,亦有不少书法佳作问世。如1940年,在缙云山缙云寺所书,并收入世界佛学苑缙云山汉藏教理院《名人书作典藏》一书中的条幅。此帧作品,尺幅不大,舒朗雅淡,字字珠玑,颇具功力,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梁漱溟在小城北碚居住了8年,应各界朋友、企事业单位和各校师生之请,作书不少(如北碚图书馆馆名就出自他手),如条幅、对联、匾额、尺牍、诗札、扇面等,且难于应付。
1946年末,他退出国共和谈之后由南京返回北碚,正值创办的勉仁中学与勉仁书院陷于债务之中。他向无恒产,从不积蓄,为解燃眉,筹款只能谋之于鬻字了。经过认真考虑,他抛开学者脸面,在重庆《大公报》刊出“梁漱溟为勉仁学校、书院募捐启事”。他说:“奔走大局,疏于经营,今日归来颇负债务。”因而,“敬请各界同情人士、海内外知交,惠予援助,”如蒙“惠捐五万元以上,当作书(对联、屏幅、匾额等)为报;百万以上并当走谢。”
启事见报后,梁先生很是忙了一些时日。为人作书收笔润,作有偿服务,在梁先生一生中是破天荒的举措(这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足见时局紧张,办学之艰辛。作为一介学者,用心良苦,由此可见一斑。
勤奋自学成大家
寻迹觅踪,厚德成基。不难发现梁漱溟的学问及其书法艺术都是刻苦自学,不断钻研的结晶 。就书法而言,他“不屑临池功夫,”“于任何碑帖书法不加理会”“于临池功夫无暇分心”。然而,梁漱溟探索创作获得的具有书法艺术的行书作品,其源在哪里?评论家认为:梁漱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看的书和名帖多,鉴赏水平高,加之目识心记,为人写字作书,力求笔力矫健,且遇事认真,书写从不草率。先生在数十年的书写实践中,不断汲收、总结、探索、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朴拙、刚健、清雅的书风。
1987年春,梁漱溟应北碚区政协之邀为筹建中的“作孚园” (卢作孚纪念园)挥毫题词:“公而忘私 为而不有” 八个大字,镌刻于北碚公园的“作孚园”碑亭内,尽得笔韵,彰显风骨。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了《梁漱溟先生手迹选》一书。这是梁漱溟仙逝后,由其子梁培宽编辑出版的唯一一本书法作品集,弥足珍贵,从中可窥其各时期的书写轨迹和创作风采。
2012年2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再版了《梁漱溟先生手迹选》。并将书法真迹的文字内容附于书后,便于读者欣赏。本书的再版有利于梁漱溟的书法作品流传于世,亦可以从一个侧面帮助读者了解梁漱溟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細赏梁漱溟的手稿尺牍,在其字里行间,文人墨迹,彰显作者的性格、思想、情绪等,具有坚定学人风范。尽管梁翁的书作不属于专家书法,但作为学人书法也很早就引人关注,而且还有一席之地(《梁漱溟先生手迹选》的再版就很说明问题)。今天,再次拜读梁先生尺牍,我似乎又一次感受到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孤傲品格。
“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耄耋之年的梁漱溟,仍老而弥坚,勤耕不辍,书作迭出。细品其94岁时所写:“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的书作尺牍,字字刚健挺拔,章法得体,富于活力,挥洒自如不减当年。这正是:人书俱老,静心生慧,字如其人。
1950年1月,梁漱溟受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盛请邀请赴京。行前,他把自己创办学校的图书和古字画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可见品格之高尚。
梁漱溟在学术上的辉煌成就、高洁的人格力量和爱国主义精神,受到了海内外广大知识分子的景仰、崇敬。他渊博的知识和学养为其书法艺术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图片来源:除注明出处外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韩西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