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燕
文言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掌握“精教”的策略,培养学生“活学”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培养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目的。
一、精选内容贴合学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选入初中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无论是“事件描写、人物刻画”,还是“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都是学生借以学习的典范佳作。因此,教师认为凡是涉及文言知识点的教学要全面具体,不可偏废。同时,文言文年代久远,艰涩生僻的词语,拗口难懂的句子,让学生难以掌握。因此,客观来讲,“串讲式”讲解对七年级学生是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毕竟他们不具备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教师把掌握词汇意义、理解文章寓意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是符合初学者学情的。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到八、九年级,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以言代文”“以讲代学”的方法,势必会影响学生主动分析、探究文言的能力。这样,他们无法品味古文的美妙和动情之处,渐渐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因此,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应该运用精教活学的思维,依据不同阶段的学情有侧重点地精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热情好学的态度。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深入开展文言文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幼时记趣》一文教学,教师不能用串讲法把教学重点放在对“虚词用法、实词词义、句式类型”的辨析上,毕竟本文在内容描写、情感抒发上有太多能引发学生产生共鸣的地方。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理顺文意的基础上,精选“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这三段文字,发挥学生想象的能力,让他们以自身的切实感受来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分析文章做好铺垫。
二、精读体验践行教法,激活学生探究意识
诵读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基础环节,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对读的要求还停留在一般意义的“反复读通读顺全篇文字”的要求上。要更深入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精髓,学生有必要在“反复读通读顺全篇文字”的基础上,细嚼慢咽地精读。精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通过文本体验释放情感。精读体验就是要培养学生“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感受和进入作者及作品心理状态和内心活动的能力”。学生将精读体验到的知识自觉存储在自己的认知单元内,“它是将外部的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的主观感知与体验的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有助于学生升华情感,实现美育,有助于增加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动力,增强学生探究文言文的能力,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为深入学习文言文提供有力保障。
为此,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运用体验的策略,通过精读过程中的模仿、想象等手段实现与文本情感的共鸣,促进文言文学习。如:《木兰诗》主要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表现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自主体验带来的愉悦,教师应该抓住特定语段精读,让学生依据文中描述的画面想象体验木兰具有的高贵品质。如:文中用了两组“旦……暮……,不闻……但闻……”句式,描写木兰辞别父母快速勇敢豪迈奔赴战场的坚强以及远离亲人后思亲急切的柔情。这两种复杂情感的交汇不是靠教师逐字逐句的分析就能让学生体会到的,学生需要在精读过程中带着情感、利用想象才能走进木兰的角色世界,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坚决以及作为女子具有的细腻的情怀。这有利于学生融入文章的角色中,更真切地体会木兰的豪迈和柔情,为把握文本奠定基础。
三、精选方法训练思维,提高灵活分析能力
文言文阅读教学以重塑经典文化、再造文化底蕴为教育目的,学生一旦形成文化底蕴就能高屋建瓴地解读文章。因此,教师只有精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灵活分析文章的能力,才能实现文化底蕴的内化。具体来说,教师要从文章体裁、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式对文本进行解读,提高自身的思维应变能力。如叙事类文章,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依据内容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及意义,把握文章主旨和写作特点”;议论类文章,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分析“作者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表达观点”,同时结合实际阐述自身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抒情类文章,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把握文章中作者选取的特定景和物具有什么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作者当时写作背景等因素剖析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情怀”。教师只有“以思维训练为导向、以方法分析为抓手”指导学生发现、归纳文言文知识规律,学生才能“学得扎实,用得灵活,才能逐渐形成独立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总之,精教活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应用与创新的学习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内在动机的形成和自我发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实现。它是对当前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式方法的突破和创新,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第二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