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琪
[摘 要]新课标要求每位学生九年的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语文教学的领域,将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适当拓展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进行补白式拓展、对比式拓展和迁移式拓展,就能更好地实现“破万卷”的目的。
[关键词]课外阅读 补白式拓展 对比式拓展 迁移式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47
课外阅读是形成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学生面对广阔的课外读本常常无所适从,这时就需要教师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尝试立足课本,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阅读为“纬”,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恰当运用多种拓展方式引导学生体验课外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效益。
一、补白式拓展——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
有些课文本身就有学习的空白点,唯有拓展补充一些文字材料才能让学生的研读达到一定的深度。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中写到了“中华不振”,学生通过读课文知道了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就是因为他在租界地里目睹了中华同胞受欺辱的情景,但学生并未读出周恩来立下志向时沉重的心情。因为课文对中华同胞受欺辱的事件没有具体的描写,仅仅是一句话带过,这就需要拓展材料来填充这一空白。教师在学生读到课文第三自然段时,可以补充一个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中华不振”:
“一天,周恩来约了一个同学一起来到了租界地。正当他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在出示这个故事后,教师紧接着设计了三个问题:
(1)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人,不但不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反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妇女不但没有得到中国巡警的支持,反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不但______________,反而_________________。
因为小学生的情感更容易被具体的事件、细致的情节所打动,所以这样补白式的拓展材料,再加上问题中“不但……反而……”三组相同词语的引导,对学生的理解、感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原本“中华不振”在他们的头脑中是比较模糊的感悟,而此时介入的阅读材料犹如向水中投入的一块石头,激起了他们心中复杂的情感,有对妇女深深的同情,有对洋人的愤恨,有对中国巡警的斥责,更感受到了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时的坚定。最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当时的“中华不振”有较全面的了解,又让学生拿出小组学习“资料袋”,分小组进行阅读和交流。在这个“资料袋”中,有当时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地图,有当时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还有一些中国人饱受洋人欺辱的事例。学生在短短几分钟的阅读交流后,情绪随着阅读面的拓宽而高涨,脸上都写满了愤怒。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在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时,显得铿锵有力。由此可见,补白式的拓展阅读,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既有了广度又有了深度。
二、对比式拓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积极、鼓励、平等、宽容的态度接纳学生的个体差异,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对比式拓展,就能使学生的阅读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
如在教学《空城计》一课时,在学生理解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后,教师出示两段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并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喜欢哪种版本?
原著:孔明乃披鹤氅(chǎnɡ),戴纶(ɡuān)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课文:诸葛亮把鹤毛大衣一披,带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儿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学生将这两段材料进行对比阅读后,马上议论起来,有的喜欢原著,认为原著中“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写得有意境,读起来有韵味;有的喜欢课文,认为课文语言直白,通俗易懂。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中,诸葛亮的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形象清晰、高大起来,课文的内涵也充分地揭示了出来。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课后阅读《三国演义》,并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版本去读,更是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阅读空间,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迁移式拓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重“得言”、重“得法”、重“得能”。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如何把课文作为例子,用课文来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呢?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迁移式拓展。
迁移式拓展可以着眼于一篇或几篇文章。如学习了《五彩池》一课后,可引导学生读一读同类写景的文章,比如萧红写的《火烧云》。又如学习了《养花》一课后,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老舍先生的其他散文——《我家的猫》《母鸡》《春风》。
迁移式拓展还可以着眼于一本书或几本书。如学习《童年读〈水浒传〉》时,引导学生在课前读一读《水浒传》这本书;在学习《空城计》时,让学生课前读一读《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又如,在进行“走近鲁迅”这个单元的教学时,可介绍学生读一读鲁迅的代表作品《朝花夕拾》《呐喊》,还可介绍学生读一读关于鲁迅的作品,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和郁达夫的《回忆鲁迅》。这样拓展,将精读与略读相融合,既品词析句,又形成了海量阅读,使得学生对鲁迅其人和他的作品都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要想使迁移式拓展更具实效,教师还应当在学生拓展阅读后设计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如《五彩池》和《火烧云》中都有对景物颜色的描写,教师可在学生了解文章的写法后安排他们仿写一种景物的颜色。而《火烧云》中还有对火烧云动态的描写,教师可让学生也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一处景物写活、写生动。这样,将理解与运用相融合、将学文与学法相融合,就能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真正实现 “教,是为了不教”。
当然,拓展活动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比如让学生读完《水浒传》或《三国演义》后写一写读后感;读了与鲁迅有关的书籍后在班级内召开一次读书会,让学生交流自己眼中的鲁迅或其作品;还可以开展朗诵会,让学生将读到的精彩片段诵读出来。这样由读一篇文章到读一本书,由读多本书到走近一个人,就会使学生养成阅读与思考的习惯。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他们支配人生的力量。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拓展材料,只要用之有法、用之有效,就能使学生由“破一卷”走向“破万卷”。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