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五风”下的语文课堂

2015-09-10 07:22周琴芬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内核语言文字语文课堂

周琴芬

《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带母亲私逃延安府,路过史家庄,史太公请王进给他儿子史进传授武艺。可史进不服气,说他经过众多名师指点,无须王进教。王进上去三下两下,就把史进打倒了,说:“你学的是花枪,花枪舞起来好看,可是不顶用。”史进真心服了。由此故事,我联想到了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

目前,小语课堂“五风”盛行其一,体现“热烈”,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七嘴八舌,随心所欲,但说了就了,教师关注了形式,却忽视了对话的质量;其二,体现“合作”,四人小组活动已成为当前课堂之必须,教师既不管有无小组活动的必要,也不问小组活动的效果其三,体现“分享”,课堂上,学生交流课前在网上或课外书籍中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但关注了信息的交互,却忽视了信息的筛选其四,体现“拓展”,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想象性环节,已成为常规性武器,但却只看到学生想象空间的拓宽,未能顾及到学生想象的合理性;其五,体现“尊重”,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廉价表扬过多,“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充斥于耳,缺少了有针对性的客观评价。“五风”下的阅读教学课,热闹是够热闹的了,但课后静思:学生从我们的课堂上究竟学到了什么?

面对“五风”,我们不能不想起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现象:汉代的赋体曾独霸文坛而风行一时,后来,由于过分追求辞藻的华丽、铺陈的夸饰,而走进了形式主义的泥坑。最后,汉赋在文坛上消失了。尽管到了唐代,杜牧写了名篇《阿房宫赋》,赋的文体还是没有能兴盛起来。在旧小说中,我们通常把有文才的人称为“诗词歌赋,样样俱能”,但却没有看到一个提笔作赋的人。汉赋在文坛上的消失告诫我们:过分追求乃至一味追求形式,连同它所表现的东西,终究都要被历史淘汰。

阅读教学盛行“五风”,是当代语文教师对传统语文课堂的改革和创新,虽从理念上来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语文本身的东西——“语文味”,通过课堂切实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这是语文课堂的首要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说白了,就是三个字:好、快、多,使学生学语文学得好一点,学得快一点。不要小看了这三个字,它是要切实而有效地解决上世纪80年代初叶圣陶、吕书湘两位语文大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学时最多,而学习效果却最差?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病,教得死学得也死,但这不过是表象,症结是在于没有用培育人才的科学观和艺术观,没有充分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去教,去学。盛行的“五风”,治标不治本,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彻底地解决两位语文大家全心关切的问题。

在“五风”盛行之际,也曾有有识之士提出:语文教学的改革,不能丢掉“根”。什么是语文的“根”?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日报》受中央之命发表了一篇社论,提出: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学生学语文,就是为了准确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使祖国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融会于心,以展现我中华民族的风采。所以,阅读教学的第一要着,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所展现的语文天地里漫游。而盛行的“五风”,它致命的弱点,就是让学生面对课文,总是打外围战,而不打攻坚战。借鲁迅先生的一个比喻来说,我们读一篇篇文章,犹如观赏一座座艺术宫殿,如果只在外面看看,而不进入殿内细细品味雕刻的一刀一凿,那是没有什么得益的。

万事皆有源,“五风”之源何在?笔者以为,关键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反映的现代教学理念,作为一线的教师未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内涵,而只是简单地从形式上予以了关注。《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小语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夏天,蚂蚁在搬粮食,蝈蝈说蚂蚁是傻瓜,白己在树荫下乘凉;到了冬天,蚂蚁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而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一名教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用学生的四次表演组成这节课,用活动代替阅读,忽视引领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理解和感悟。这应该说是最大的败笔,但课后竟然得到了众多同行的赞许:学生动起来了,课上得活。有一名教师上《听爷爷说汉字》,课文写了“木”“休”“沐”三个字,教者在教学完这三个字后,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说“木”是象形字,二是指出所有的汉字都有来源,不是古人随意造出来的,我们每学一个汉字,都不要像猜谜那样来学,而是要想想这个字是怎么来的。由于课堂缺少了活动环节,她得到的评价是:还在走传统教学的老路。由以上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形式的比重在课堂上正不断加大。

套用文学创作中“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的话来说,实,永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题。学生学得扎扎实实,得到的实实在在,始终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倡导“求新”,倡导“求活”,但我们更关注“求实”。“实”“活”“新”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三维。恰如水果那样,外层的活、新,如同水果的外衣,色鲜,吸引人;内在的好、快、多,如同水果的内核。水果知道:既然人们需要我,那我就得繁衍下去。尽管人们吃水果时把内核弃去,但它始终铭记:我的生命就在这内核里。让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要把内核的“实”丢弃吧,只有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我们的语文教改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内核语言文字语文课堂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强化『高新』内核 打造农业『硅谷』
基于嵌入式Linux内核的自恢复设计
Linux内核mmap保护机制研究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