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君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和能力进行有效的引导与训练,使学生善于得体地谈吐,这样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很有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一、重视复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复述,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语言,同时通过内化,规范了口头语言,又提高了学生理解、记忆、概括等多种能力。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我让学生扣住“小心翼翼”“低沉”“不情愿”“斩钉截铁”等词语进行复述,这些词语都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情景,这些情景又都是通过父子间的对话来展示出它的内容的。有的学生回答说:“爸爸用‘低沉’的声音说要放掉鱼。”有的学生说:“汤姆用很‘不情愿’的语调嚷起来问为什么。”有的学生说:“汤姆在听到爸爸‘斩钉截铁’的口气后,很‘不情愿’地把大鲈鱼放回水中。”学生在开展交流讨论、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掌握了重要的知识点,最后得出了与课文相同的结论: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抓住重点详细复述课文,为学生提供充分内化语言的机会,在学生理解、积累课文语言材料的同时,又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让这些语言材料激活、调出、选择、重组,在复述中得到准确应用,有效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这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使课堂氛围更活跃,使授课效果更显著。
二、注重情境体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受。如教《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时,我要学生不但熟诵课文,还要在理解课文内容及诗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身边的人谈谈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理解,用情感去体会此句的真正含义。有的说自己的姐姐在异国他乡求学,一年才回来一次,中秋、重阳等节日她都是一个人在外,当时她的心情就可以用“每逢佳节倍思亲”来形容;有的说自己的爸爸在中秋节正好在外地出差,家人们在一起吃月饼赏月的时候,他却孤身一人在外地,肯定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有的说那些远离家乡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们,特别是遇到美好节日的时候,他们的心情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创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说话交流的欲望,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从自身的或者说自家的个案中引申到他人,直至整个社会。这是一个可喜的、质的飞跃。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是有限的,但他们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小学语文大部分课文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插图,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由静到动,由形到声,将画面外的情景再现出来。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课文时,书上一幅插图画了小红马和小骆驼第二次见面的情景。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动物的神态、动作,再展开想象,想想,它们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有的学生说:“小红马肯定又会嘲笑小骆驼:‘你怎么又出来丢人现眼啦,你这么丑还是在家待着吧!’小骆驼肯定不会再像第一次那么自卑了,肯定会骄傲地把自己的本领都告诉小红马:‘我的睫毛、驼峰、厚脚掌都能帮助我在沙漠中行走。’”有的学生说:“它们之间可能还会进行一场沙漠行走比赛。它们来到了茫茫的大沙漠,小红马站在沙漠里不能动弹了,而小骆驼却轻松地走着。忽然,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地刮过来,小红马的眼睛里全是沙子,睁都睁不开,而小骆驼的眼睛里却没进一粒沙子。比赛结束了,小骆驼利用自己的特点战胜了小红马,小红马再也不会嘲笑它了。”学生利用插图展开想象,不仅深入地理解了课文,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不经意间,使课文的语言内化为白己的语言,培养了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正确地表述了课文中没有用文字描写的内容,借助图像反映出现实生活的场景,表达了学生自己的真实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文的过程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抓住文中的某一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训练说话、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槐乡五月》一文时,我发觉学生对槐乡饭的美味很感兴趣,就抓住重点,要求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先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从人物、场景、情感中,把白己设想成其中的一个小客人。同时充分利用文中的故事情节,设计了一些问题:假如你去做客会碰到谁?会说些什么?槐乡孩子会怎样招待你?会说什么?做怎样的饭菜?你们又是怎样告别的?这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孩子脑中已有的记忆表象综合联结加以拓展,让他们有内容可以想象,并用通顺连贯的语句以第一人称把想象的内容表达出来。总之,在教学中生动准确地利用教材进行想象力的训练与培养,做到老师、学生和课文三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