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郑敏芳
摘 要: 本文探讨了“汉英翻译”课程在民族院校区内班(以西藏民族学院外语学院区内班为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包括教师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教材及教学方法等问题,主要分析了藏族学生方面的问题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汉英翻译 区内班 藏族学生 实践
1.引言
1.1“汉英翻译”课程简介
“汉英翻译”课程即“翻译理论与实践(2)C—E”,是本院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全称为翻译理论与实践(2),其“属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本科生阶段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翻译知识和技能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等部门从事翻译及研究等工作的英语人才。本课程是理论知识讲授与语言技能训练相配合的一门语言实践课,是英语专业四年制本科生阶段三年级第六学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培养使用英语语言把汉语语言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一种再创作的语言能力,是传播汉语文化和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了较高而扎实的翻译技能,才能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1]。近年来,本课程一直使用推荐教材上海外语出版社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第二版)》(2010年)。
1.2本院区内班藏族学生学习情况及背景
“汉英翻译”课程在本院英语专业区内班的授课遇到明显阻力,问题很多。本院区内班即由来自西藏自治区的学生组成的班级,多以藏族学生为主,包括少数汉族学生。由于西藏自治区地处高原,地理环境恶劣,缺氧现象导致区内学生记忆力差;学习资源普遍相对匮乏,图书杂志等资料有限,学生对英语学习要么缺乏兴趣,要么缺乏开发兴趣的途径;师资力量薄弱,英语教学方面,软件硬件都不比内地,差距较大。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意识等诸多原因,造成区内班学生英语学习状况普遍相对落后,英语底子薄弱。这在词汇、语法、写作方面都有明显表现,高考成绩也反映出这一点。
1.3主要研究内容
“汉英翻译”从本质上说是应用所学英语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汉英翻译能力是英语学习者英语应用能力的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最高体现。“不管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从事何种使用英语的工作,他们都要从事某种形式的翻译工作(做教师,搞科研也不例外),而汉英翻译只有水平高的专业人员才能胜任。按照这个考虑,汉译英应当是一门最重要的培养英语应用能力的课程[2]。
由于笔者教授“汉英翻译”课程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从中发现区内班问题较多而且非常明显,主要集中反映在区内班藏族学生身上。所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在“汉英翻译”课程教学中发现总结的藏族学生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及相关分析。此外,和英汉翻译比较,汉英翻译难度更大一些,这对区内藏族学生来说,尤为如此,这一点也是笔者选择这个题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2.“汉英翻译”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1学生方面的问题
“汉英翻译”课程教学中,学生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区内藏族学生的汉语语言基础,英语语言基本知识,文化素养,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等。笔者将在第三部分进行详细深入的阐述和分析。
2.2教师方面的问题
2.2.1目前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具体的学习状况
教师方面的原因是“汉英翻译”课程进度艰难的一个方面。目前,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即以教师为中心。具体教学模式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翻译理论和方法,其间给出译例,学生在课堂上以听为主,课后参照教材巩固所学翻译方法,课后练习参照给出的参考译文。翻译本应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仅凭课堂讲授,学生不能深入掌握。很多学生课下反映,老师在讲翻译方法的时候都听懂了,可轮到自己翻译的时候,什么都忘了,一个也想不起来,更不用说主动用这些方法了。
2.2.2课时的安排明显缺少翻译实践练习
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汉英翻译”课程每周两次,共四课时,其中翻译理论每次为1.5或1课时,翻译实践为0.5或1课时。由此可见,理论部分明显占课时的多数。翻译课是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为主的,如上所述。所以,即使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所占课时对等,也是不够的,更何况实践部分少于理论。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翻译课的学习效果,也阻碍了学生对英语“应用能力”的掌握。
2.3其他方面的问题
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没有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翻译教材。由于本院学生的特殊性,目前出版的翻译教程没有特别适合学生的。已使用的由陈宏薇和李亚丹主编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第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是一本不错的汉英翻译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汉英翻译基础知识,词语的英译,句子的英译,句群和段落的英译,篇章的英译(分为广告、新闻、科技等几种不同文本的英译)。其涉及面广,理论性强,例句解析恰当合理,且透彻详细,课后练习内容丰富,但对本院区内藏族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很多例子,学生都觉得生词满篇,更别谈翻译方法的理解和大篇幅的篇章翻译了。二是学校无法为学生提高充足的翻译实践练习的机会。即使有,也只限于少数,完全不能满足汉英翻译课程本身的需求。
3.本课程中藏族学生方面的主要问题
3.1汉语掌握不够深厚,不能充分理解源语
“汉英翻译”很难学好的首要原因,对于区内藏族学生来说,就是源语即汉语问题了。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不是从学龄时期开始学习的。在课后,教室外,家庭及生活中,他们交流使用的多是藏语。如果没有环境的话,汉语文化无从涉及,汉语学习只限于语言浅层次而已。语言只是文化的载体,不深入文化的语言,只能停在皮毛上。稍微带些典故的中华文化成语,对于藏族学生来说,就很难理解了,如“黄粱一梦”、“东施效颦”、“削足适履”等。
“从翻译本质上看,‘翻译,即信息传播’,它已不再仅仅是双语之间的语言信息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传真’,一种文化信息的移植过程,即把源语中蕴含的文化信息清晰、完备地转达到目的语中”[3]。如果源语掌握就不够充分,就不难理解翻译对学生的难度了。
3.2英语底子薄弱,不能正确表达
我国从事一线教学的翻译教师和学者对语言能力在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有深刻的认识和阐述。单其昌(1990:2)指出:“无论英译汉或汉译英,都必须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汉英翻译尤为如此……也许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人的英文水平低,别的条件都具备,他只不过具备了全部翻译条件的百分之三十,还是不能进行翻译的;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英文水平较高,那么他就具备了翻译条件的百分之七十,也就是说,英文水平的高低是搞好汉英翻译的关键。”对于上面的观点,杨晓荣进一步认为:“有了这‘百分之七十’,其余‘百分之三十’才能发挥作用,翻译训练也才有效果。如果满篇都是语言错误,翻译水平的提高从何谈起?”[5]
对于藏族学生来说,英语算是第三门语言。在没有优良的教学设施,又缺少语境的条件下,学习英语的难度可想而知。底子薄表现在:首先,词汇量极为有限,且拼写错误普遍存在;其次,基本语法知识薄弱;最后,语感欠缺。总体表现为:专业四级的过级率有史以来至今在本院几乎为零。汉英翻译的篇章中,译文错误满篇,有的译文甚至没有一个句子是完全正确的。翻译的过程主要分为理解和表达,区内藏族学生不但在理解方面存在问题,表达上也困难重重。更何况是汉英翻译——用第三门语言表达第二门理解得尚不透彻的语言。
3.3汉英文化知识欠缺,在翻译中表现明显
除却语言层面,文化欠缺是区内藏族学生在汉英翻译学习中的一大障碍。这里所说的文化主要指:文学、历史、人文、风土人情四个方面,既包括汉语的文化,又包括英语的文化。对绝大部分藏族学生来说,无从接触,仅仅从书面上理解汉语和英语文化,不仅有限,而且间接。中英思维的差异在语言上的表现,学生基本体会不到。举例说,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英美人重逻辑思维,“中国人特别喜欢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比喻抽象的事物,以物表感,状物言志。如明枪易躲,暗箭难防(It is easy to dodge a spear thrust in the open,but difficult to guard against an arrow shot from hidding.)”[4],藏族学生很难消化这种差别。
3.4学生学习意识不强,努力程度不足
“汉英翻译”教学中区内藏族学生的另外一个问题在于:学生学习意识不强,因此努力程度不高。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毕业后从事书面翻译的机会甚微,很多人甚至根本不会做与英语有关的工作。因此为什么要学翻译呢?学习的意义在哪儿?既然没有意义,没有兴趣,难度又那么大,那为什么还要努力呢?这一点导致“汉英翻译”教学难度增加。
4.针对藏族学生问题的对策分析
以上是多年来笔者总结分析的本院区内藏族学生在汉英翻译课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下面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本院学生的特殊性,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具体如下:
4.1增强学生汉语知识的输入,特别是汉语文化底子的加深
理解是翻译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没有正确而透彻的理解,就不可能有正确地道的表达。对区内藏族学生来说,汉语关是汉英翻译课程中的第一大问题。应首先加强学生汉英知识的输入,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可加强巩固汉语语言知识和能力。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长期刻苦学习和累积。另外,加深学生汉语文化的认知。本院处于内地,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利的地理条件,在促进汉藏交流融合的基础上,为藏族学生了解接触并深入认识汉族文化提供了极好的便利。汉语关顺利通过,是藏族学生进行汉英翻译学习的前提。
4.2强化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增大词汇量,提高语法知识
英语底子薄弱是藏族学生汉英翻译中最大的障碍。不管理解得如何,表达不出来或者不能正确表达,翻译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区内藏族学生应在学习汉英翻译前,强化英语基础知识的训练,提高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没有这个作为前提,翻译课程从本质上来说形同虚设。
4.3提高学生英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读、写能力
当然,英语水平只停留在基础水平,对于汉英翻译来讲,是远远不够的。翻译本身首先是门科学,其次是门艺术。所以,学生还应提高英语知识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读写能力。读,是对翻译过程的理解环节而言的。特别是泛读,能极大提高学生的英文理解能力。写,是对表达环节而言的。
4.4提高学生对汉英翻译的学习意识
动力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习行为的内因。要强化区内藏族学生的“汉英翻译”学习效果,还要从学习意识方面着手,即让学生更深入地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汉英翻译”课程,该课程的意义何在,对未来求职的影响等。藏族学生大部分毕业后回西藏工作,而西藏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地方,每年都吸引着无数的外国游客。汉英翻译可以使学生将汉族和藏族文化推向世界,促进中国西藏与世界的交流。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话,学生在学习中会更有动力。
4.5注重翻译方法和知识的介绍,循序渐进
翻译课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在没有系统理论指导的条件下,前人创出了不朽的译作。也正是他们,在长期翻译实践中总结了经验,从而提出了方法,使后人在自己的翻译中少走弯路、事半功倍。所以,在我们今天的翻译教学中,要注重翻译方法和知识介绍,理论联系实践。同时,不能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尤其对区内藏族学生。否则,太抽象的翻译理论和方法的讲授会让英语底子本来就薄弱的学生在挫折感中望而却步,从而事与愿违。
4.6培养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主动运用翻译方法的意识
学生在听讲翻译方法的时候,可能理解了其含义,一旦下笔翻译,头脑里又一片空空。什么增词法、省略法、反译法等,全还给了老师。翻译理论和方法起不到指导作用,翻译课对学生来说,也就没有了实际意义。要培养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主动运用翻译方法的意识,应辅以大量实例讲解说明,深入浅出。
4.7加大翻译实践的练习
归根结底,“汉英翻译”是一门实践课程,纸上谈兵意义不大,还得靠翻译实践练习。问题在于我们的课时安排有限,大量的实践练习只能在课下,靠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此时的职责在于确保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足够的翻译实践练习,并能给予适当纠正和指导。另外,确保这种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能持续下去,不至于虎头蛇尾。
5.结语
“汉英翻译”是一门对本院区内藏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而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学生,也困扰着老师。本文从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等几个角度分析了该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同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在今后教学中,为教师和相关教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也希望能为区内藏族学生有所指点和帮助,最终强化“汉英翻译”课程在区内班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敏.翻译理论与实践(2)教学大纲,2012.
[2]王晓农.英语专业汉英翻译课教学探索[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吕煦,董丽,田文菡.汉英翻译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状与对策[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2).
[4]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5]马会娟,管兴忠.论汉英翻译的语言能力[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