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凤
摘 要: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本文在分析了构建“以任务为驱动”的高效职高信息技术课堂的具体实践后,探讨了“任务”设计的各种原则。
关键词: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
一、“任务驱动”对构建高效职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每一位学生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教学法冲破“封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的约束,各科相互渗透;使教学实现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达到预定的教育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因此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构建“以任务为驱动”的高效职高信息技术课堂
现代教育引入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加上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以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层次灵活、教学反馈及时、交流协作高效等特点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任务提供新的契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通过“重自主、重环境、重实践、重创新、重评价”的教学实践,开展以任务为驱动、以协作学习为模式的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1.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有趣任务情境。
首先,导入情境要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一致。其次,导入任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学生在完成与他们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且比较有趣的学习任务时,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如讲授Flash动画制作时,首先演示学生喜爱的篮球运动动画,通过形象生动的范例作品的展示,不仅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2.明确任务,提出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两个开放型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包含于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如关于Flash制作的学习,我的演示例子对学生吸引力强,一等我提出让学生自己设计时大家都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但是我没有急着让学生马上模仿或创新设计,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尤其提醒学生注意涉及的知识重难点,如变形效果、动作效果、层的操作、遮蔽效果、按钮等,要求学生在作品中体现出来,这时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有的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已会的学生迫不及待地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正是这个任务要解决的问题,则由老师负责口头解答。至于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则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3.以任务为中心,学生自主或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在上一步中,学生不可能把所有问题一次都提出来。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还是会碰到很多问题。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不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或者协作学习,让学生就近分组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如上文的Flash制作任务,学生忘记某个操作步骤就会翻书解决;碰到新知有的会问老师,有的互相提问解答。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答疑解惑,整堂课充满知识的碰撞。
通过不断攻破重重难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激情,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4.学生成果展示和评价检查。
到了最后成果展示阶段,学生一个个群情激昂,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作品在全班同学中的位置。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设计意图、创作思路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其他学生评价;教师进行最后的补充说明,一般是赞赏,然后委婉地提出该作品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是小组合作任务,展示本组作品时,全组同学都可进行补充说明;在聆听他人评价时,全组同学都可以进行解释和阐述。由于小组的作用,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增加勇气。
由于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特点,教师应侧重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使其真正得到提高。而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获得知识的对与错。课堂评价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应该既符合社会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当然课堂评价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优点,还要看到学生的弱点,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5.拓展延伸,实现建构。
作为知识的拓展延伸,有时我会穿插一些课本中没有的知识点,使学生在以后的综合训练中更得心应手。如Flash中层的复制、粘贴、移动、颠倒,这些知识虽然课本没有出现,但学生对这些比较好理解,老师一点就会,掌握这些层的操作之后,则对动画制作快捷又方便。
至于课后练习或课堂拓展练习,拓展命题最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或任务。如学习Power Point时,在探究完成课本上的实例后,可为本班学生设计生日贺卡;也可根据临近的节日制作贺卡,还可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公益广告……这些练习,小型的可让学生在课内完成,复杂的可由小组合作或在课外完成,有条件的还可以由学生将作品发布到网络学习交流平台上。
三、职高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原则
在职高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一般来说,“任务”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原则:
1.“任务”的目的性。
首先“任务”设计要紧紧围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中,把每一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其次,“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所以教师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2.“任务”的层次性。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认知目标一般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了解主要指学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另外,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也有差异,教师设计的“任务”太易和太难都会挫伤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如一个含有新知识的子“任务”,新知识点一般不要超过7个。虽然每一个操作都不难,但在很短时间内要同时掌握这么多新知识,是不可能的。如有的教材在讲Excel时第一个“任务”是制作一张工作表,短短两页就涉及20多个新名词,这样的例子不适合做教学中的“任务”。
对此,教师可以在一节课里设计好几个层次“任务”,充分考虑学生现有认知能力,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原则。如学习Word自选图形时,我给出的例子是:根据自己的理想,设计一张未来身份的名片,但分为三个“任务”:①有单位、职务、姓名、单位标志图片;②名片要有边框或阴影效果;③有文本框、艺术字、自选图形、填充效果设置等。学生马上被这些“任务”吸引住,他们设计的名片什么形状都有,想法很有创意,制作非常美观,知识应用恰到好处。
3.“任务”的开放性。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所以“任务”一定要涵盖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但完成“任务”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最后产品可以是多姿多彩的。“任务”应该是开放性的,给学生创造空间。如教学完插入艺术字后,我充分利用作为班主任的优势,布置学生练习“选择教室需要布置的一个栏目,设计标题,插入艺术字”。学生为了将身边教室打扮得更漂亮,很主动地学习艺术字插入、编辑方法和技巧,很有兴趣地讨论艺术字的大小、颜色、样式和艺术效果,齐心协力地完成这一任务。通过真实任务的完成,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
4.“任务”的整合性。
信息技术课程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任务”设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整合。
如在文字处理模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荷塘月色’文档”。学生可以对刚刚学过的语文课文进行输入、保存、文字修饰、图片插入、编辑和声音插入等任务,既复习课,又学会文档操作。如果再加上“题目居中,三号字,作者名靠右……”等,任务就更具体、更具操作性。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型“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当今信息时代需要更多信息人才,只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相信“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利用将培养出真正具有信息素质的人,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井龙.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10):59.
[2]徐娜,申浩利.浅谈新课改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方法[J].学周刊,2012(19):144.
[3]赵呈领,贾永娜,程明凤.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01):142-146.
[4]苗清华.例谈咬住“目标”提升信息技术课堂实效[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07):71.
[5]张红波.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活动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8-22.
[6]吕凤军,王美红.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