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秀全
作为独特的饮食文化风景,中国菜本身就十分丰富有趣,充满了各种地域的、气候的、材料的、制作方式的特征,甚至充满了典故,是文化的积淀。中国的菜名文化广博深远,悦耳动听,富含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中华菜名如诗如画,打造出中华饮食文化卓尔不群的艺术品位。因此,如何有效翻译中菜名,关系到能否有效传递饮食文化信息和传播华夏文明的大计。正是这种文化的积淀,使得中国菜的译名成为了一个难题,却又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1.中国菜名所包含的文化因素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很多菜名都蕴含丰富的历史典故、优美传说或凄苦故事。中国菜中包含的文化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1历史人物
中国菜的不少菜名是根据人的名、字、号或封衔、爵位命名的。无论是真是假,这些菜名均已与中国菜本身融为一体,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著名的菜肴“宫保鸡丁”,是以清末名臣丁宝桢的封衔命名的。由于他戍边御敌有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他家的炒鸡丁,也就被称为“宫保鸡丁”。
1.2历史典故、传说
福州的名菜“佛跳墙”也与典故有关。相传,此菜最初由当时福州官钱局一位官员的内眷所做,有一秀才以诗著形容:“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佛跳墙”之名便由此流传至今。
2.中国菜名英译的原则及要求
中国菜名英译是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以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服务为根本任务。中国菜名文化因素的英译是其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翻译时必须把握好以下几项原则:一是有利于对外交流的原则。中国菜的英译从根本上说是要为交流服务的。这就意味着译文必须符合外国客人的语言习惯与文化传统。二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原则。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菜英译必须为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服务,必须尽可能地传播中华的饮食文化与传统。三是避虚就实原则。有些菜名通过比喻、联想的方式,融合了动植物名称、自然景物甚至成语典故,其独特的文化含义是西方人无法解读的。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的做法是避虚就实,将实质性的菜名理据英译,损失其中一些文化含义。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赋予深刻象征意义的高贵植物和晶莹透亮的玉石,会被用来为一些色泽鲜艳、爽心悦目的菜肴冠名。但这种高雅的联想与另一种语言文化是无法相融的,英译的原则只有:实译。四是舍繁就简原则。中式菜名显得过于冗长繁杂,翻译时不必逐字逐译,应力求简明扼要。综上所述,中式菜名的翻译要符合“准确”、“通顺”、“迅速”、“简洁”的要求。
3.主要翻译方法
3.1直译法
奈达在论证如何实现功能对等时指出:“若直译能实现在指称意义及联想意义上的功能对等,就无需在形式上作出任何调整。”也就是说,直译在一定情况下是产生文化对等译文的手段,运用于菜谱英译,直接道出了菜肴的内容和做法。针对由食物主料辅料、备料刀工、烹制调味、装盘器皿构成的中国菜名,最好采用直译法,对菜品进行客观和写实的描述,使外国朋友对该菜的用料刀工、烹饪过程一目了然。主要有如下四种翻译格式:
(1)烹调方法+主料+配料。以主料为中心词,再用介词in或with连接味汁和作料。如,烧汁大明虾(fried big prawns in chili sauce)、烧辣椒蒸茄子(steamed eggplant with burnt pepper)、虫草鸭子(Duck with Chinese Caterpillar Fungus)等。值得一提的是,盖浇饭系列通常用原料+over rice的模式进行翻译,如,排骨盖浇饭(Pork Chop over Rice)。
(2)烹调方法+主料+配料+style。由烹饪法与原料构成的中文菜名可采用直译的方式,把对应的烹饪法译出来,再以菜的主料为中心词。如,北京烤鸭(roasted duck, Beijing style)、川味烧蹄筋(braised pig tendons, Sichuan style)。
(3)主料+配料+器皿。中国烹饪除了讲究用料精选、味型精美、烹饪精细外,还讲求食器精美。针对许多中式菜品中以烹饪或装盛容器命名的菜肴,可以以原料为中心词,再用介词in或with连接其烹饪或装盛器皿。如,纸锅牛蛙焖丝瓜(stewed bullfrog with towel gourd in paper pot)。
(4)口味+主料(+配料)。香辣鸡丁(spicy chicken dice)、乳香鱼嘴(milk—flavored fish lips)、美味辣酒煮花螺(spiced river snails with wine)。
3.2意译法
奈达同时指出“若切近的、形式对应的翻译可能会引起读者对指称意义的误解时,就必须对译文作出改动”,这是如何实现文化对等的另一原则。在菜谱英译中,若菜名含有行话隐语或含有历史文化故事,直译会引起读者对菜名指称意义的误解,此时我们就需采用意译法,舍弃原文形式,保留其意义,取得文化对等的效果。如,炒玉兰片(stir- fried bamboo shoot slices)、蚂蚁上树(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红烧狮子头(braised pork balls)。
3.3直译+释义
“若切近的、形式对应的翻译毫无意义,即其指称意义非常含糊,就必须对译文作出改动”。这是奈达关于如何实现文化对等的又一原则。翻译这样的菜名时,我们先照直译出菜名,然后解释菜的内容。这样就既能迎合食客的心理,又能忠实反映出菜肴的内容,不失为一种达到功能对等的好方法。如,青云直上(rapid promotion—bitter gourd)、银丝掌中宝(silver-thread treasure on palm—chicken feet)。
3.4音译加注法
通过音译加注的方法,不仅可以向译语读者介绍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符号,还可以通过注解释义兼顾西方读者理解的需要。中国饮食中许多风物特产都是通过音译加注法翻译的,如,烧卖(Shao Mai-steamed dumplings with pork and sticky rice fillings)、汤圆(Tang Yuan-dumplings made of sticky rice flour served in soup)、馄饨(Wonton-dumpling soup)。中国菜中许多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往往反映了当地独特的烹饪特色,用音译地名加注烹饪技艺的方法对此类菜名进行翻译,可以让外国朋友更好地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如,西湖牛肉羮West-lake Ground Beef Soup(minced beef with egg swirl soup)。
3.5意译(加注)法
在翻译谐音、同音、行业隐语和数字夸张产生的写意性菜名时,由于其包含的中国餐饮文化的语境特征在英语文化中不存在,找不到对应的目标语,因此应“放弃形象的比喻的描写手段,略其形象色彩,退而求其文本上的不冲突,做到概念意义上的转换”。遵守避虚就实的原则,充分了解这些文化菜名中的比喻象征,把翻译重点放在菜肴的材料和烹饪工艺上,通过意译方法对这类菜名进行翻译。如,发菜好市(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翡翠羹(Vegetable Soup)、四色扒鸭(Stewed Garnished Duck)。
3.6音译法
有些菜名在英语文化中没有对应的事物,完全可以考虑采取音译的方式。如,把“豆腐”译成bean curd并不可取,此译名既不准确,又难理解,因为curd在英语中是一种“凝乳”(coagulated acidic milk)。由于“豆腐”在华夏文化中根深蒂固、家喻户晓,其音译tofu已被收录入英语词典中,成为英语词汇中的一分子。
四、翻译中的文化空缺
首先,在菜单的制作与翻译上,需注意的是,翻译时要考虑国内外文化的差异,注意忌讳。由于道德观念、数字等国内外文化差异,会造成翻译中的词汇、语义空缺或增补。如,外国人视猫狗为友,不会猎杀猫狗为食,所以翻译以猫肉、狗肉为原料的菜肴时,别忘了译成“wild cat, wild dog”,尽管有欺骗之嫌,却是兼顾中外文化差异的“美丽的谎言”。
其次,西方人对动物内脏望而生畏。如,鱼香牛肝、火爆腰花等菜名,最好不要出现在对外菜单上。同样,在西方人眼里,鸽子是和平的象征,我们菜单上的酥炸乳鸽、生炒鸽松等西人所忌的菜肴,也不应该出现在对外菜单上,更不必翻译成英文。
有的菜名原本具有牵强附会、哗众取宠之意,无法登上大雅之堂,自然就不能从形式上或意义上寻求译文的对等了,这也属于此处“不可译”的范围。
总之,要做好菜谱的翻译,不仅需要一定的翻译知识,而且需要具备一定饮食文化知识及跨文化交流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