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题目“扮靓”学生习作

2015-09-10 13:52褚丽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11期
关键词:修辞习作题目

褚丽萍

[摘 要]题目是文本的灵魂,能够迅速博取读者的眼球,提升读者阅读的兴趣,是文本内容和主题的提炼。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拟题策略:补充题目,凸显指向性,以微见著;描述事件,凸显故事性,简练明了;明晰主题,凸显深刻性,事理兼收;活用修辞,凸显灵活性,妙趣横生。

[关键词]题目 习作 修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85

好的题目不仅要做到准确妥帖,更要做到新颖别致。纵观学生习作的题目,雷同严重,且缺乏新意,读来令人兴趣全无。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题目汲取拟题的策略和艺术,在触类旁通中让学生的习作题目“靓”起来。

一、补充题目,凸显指向性,以微见著

纵观苏教版教材,学生习作都引导学生以自我的微视角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写出自己的观察所得、内心体悟。但由于受认知能力的限制,他们的题目常常大而无当,不仅无法唤醒读者的阅读兴趣,有的甚至与习作内容相去甚远。其实,教材中选文的题目在这方面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具有小中见大、以虚衬实的表达效果。如《北大荒的秋天》《拉萨的天空》都将焦点聚集在客观具体的某一事物上,而《第一朵杏花》《第一次抱母亲》也都在“第一次”的限制中展现出独特的写作价值。而在以“我的自画像”为主题的习作中,教师却发现很多学生的题目都是《我》《我的自画像》,不仅指向模糊,而且千篇一律。鉴于此,教师采用了聚焦定位策略,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提炼出文中最大的特点,并将其融入习作题目中,《外向的调皮鬼》《哎!我是个粗心蛋》《体育健将》《小书虫》等富有个性的题目不断涌现。

二、描述事件,凸显故事性,简练明了

叙事类文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了最大的比例,写好叙事文也是小学习作的首要任务。但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给叙事类习作拟题时,常常难以扣住事件的中心,不能凸显事件的核心价值,致使其出现文不对题的怪状。鉴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教材文本的构题策略为榜样,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加事件的方法拟题,做到简练明确,一目了然。

例如,苏教版教材中《哪吒闹海》《徐悲鸿励志学画》都采用了这种命题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借助文本的题目,引导学生联系文本的题目与内容的内在联系,感受文本题目对事件内容的概括性,感受到题目实际上就是文本的“眼睛”,有效地呈现出文本的精华。正是对这类文题的有效品鉴,学生在描写叙事类文本之后,各种题目应运而生了,如《我给爸爸煎鸡蛋》《今天我做小老师》《王韵阳笑了……》《我见到了姚明》。这类拟题方法易于学生掌握,并能准确地展现习作的主要内容,是習作起步阶段重要的拟题策略,对学生的习作之路有重要的作用。

三、明晰主题,凸显深刻性,事理兼收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也有了进步,此时对习作题目的要求,要从起始阶段的准确醒目逐渐向富含深意过渡,让题目不仅能再现习作的内容,也能将作者的主观意志与核心认知融入其中。如教材中《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我不是最弱小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题目都直接扣住了文本的价值意蕴,仅仅读题就能给予读者深深的思考。

例如,在一次习作中,一位学生记叙了自己攀登泰山的经历,描绘了自己三次放弃,三次坚持,最终登顶的经过,而学生为自己这篇习作所拟定的题目是《登泰山》。显然,这样的题目容易将内容误解为是一篇描写泰山自然风光的写景文章,与习作的内容和主旨不符。教师以这篇习作为范例,引导学生尝试从习作的不同视角出发拟题,各种意趣十足的题目便新鲜出炉了:《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不到山顶非好汉》《今天我成了女汉子》。

四、活用修辞,凸显灵活性,妙趣横生

习作的题目虽然简短,但其言语背后却可以别有洞天,尤其是可以根据习作的基本内容灵活地运用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进行拟题,提升习作题目的新颖别致程度。这样的题目,不仅能够将自身要表达的意思呈现出来,也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教材文本中,这种拟题艺术可谓比比皆是。《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就通过暗喻的手法将地球与火星的相似之处结合起来,语言活泼生动;而《晚上的“太阳”》除了巧用暗喻之外,更将太阳与夜晚结合起来,凸显矛盾,激活读者的阅读习惯。这一类题目精巧新颖,在原有习作的基础上锦上添花,更是在巧妙无痕中渗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正是对这些文本题目的玩味与品析,学生在各自的习作中,也习惯性地揣摩与思考习作的题目,比如在描写催促爱睡懒觉的爸爸起床时,小作者拟题为《“打”爸爸》,借助毫无人情的“打”字反衬了一家人的和谐。

好的题目是习作成功的一半。习作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关注习作创作的表达策略之外,也应该在习作的“眼睛”上点上绚丽的一笔,让习作的题目扮靓整篇习作。

(责编 莫彩凤)

猜你喜欢
修辞习作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