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
摘 要: 朗读作为阅读方式之一,指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部分对朗读做出了明确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文章就朗读的作用、朗读的指导阐述心得体会。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阅读能力培养
一、加强朗读训练的理论依据
1.朗读符合汉语文字特点。汉语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还具有声音优美、音乐性强的特点。
2.朗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3.朗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加强朗读训练的现实意义
1.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现在语文课上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不遗余力地讲解分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参与兴趣,渐渐疏远了语文课,疏远了语文这门学科,但有了朗读就大不一样了。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悦耳的感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哪位学生能对此无动于衷?有谁能不产生尝试的念头?
2.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口诵心惟”,朗读不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还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朗读要求不停歇地读一段或一篇文章,做到不掉字、不添字、不倒读、不误读,这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维持其注意力,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注意的广度和分配能力。
3.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学习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学生只有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把握,才能从文章中找到活的思想和灵魂,从而更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朗读的要义就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披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是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4.朗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会知道如何养浩然正气;朗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会珍惜朋友间深厚的情谊;朗读屈原的《离骚》会更添一腔爱国之志;朗读《背影》会体会父爱的伟大;朗读《爱莲说》会更坚守君子的高洁情操……
三、加强朗读训练的具体措施
1.保证朗读时间。在语文课上给朗读留下充分的时间,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晰、不读破句、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让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作读书的样子,草草过场,像叶圣陶先生批评的那样“随口念一遍”就算了。还要给读后评价留下时间,让读完之后的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有清醒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2.坚持范读。教师出色的范读可以为学生正音,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范读传递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鲜明的爱憎和情感趋向强烈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老师产生共鸣。
3.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称为“美读”,但真正做到“美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在朗读方法上加以指导和训练。
4.朗读一定要与点拨精讲相结合。再好的朗读也绝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朗读必须与启发式精点精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只讲不读,学生难知书中味;只读不讲,学生难以透彻理解文章内容,这一点无须赘言。
四、加强阅读教学中朗读作用
1.朗读能使学生吸取知识、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于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
2.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又是感情容易激发的时期,最容易受到阅读材料思想内容的感染。
3.朗读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受到美的教育。语文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特殊工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在第五册《范进中举》一文中,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骂范进是“现世宝”,说他是“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照照!不三不四,想吃天鹅肉”。嘴里尽是污言秽语,把女婿骂得“狗血喷头”,然而范进中举之后,胡屠夫来了个大转变,嘴里尽是颂扬之词:“我这个女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我小女在家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和我结亲,我自觉得女儿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吴敬梓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把胡屠夫这一人物形象推上艺术的审判台进行无情鞭挞,从而让读者对他进行审美的正义裁判。
总之,“没有朗读的课只是一般的‘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我们应该让朗读贯穿语文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和亮点,成为语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