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梅
幼儿园班级常规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中,老师帮助和指导幼儿建立起来并需要幼儿遵守的规则和规定,它是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顺利开展的保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要求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纲要》明确了良好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引导我们去反思传统的管理行为与幼儿主体发展间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常规管理却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将常规依然看作教师管理、控制幼儿的主要手段,强调常规对幼儿的约束作用,强调幼儿行为的整齐划一与服从指令;另一个极端则过于强调幼儿自我管理,过多地否定了某些环节的教师干预,在强调幼儿自主、独立的同时,常常会导致如幼儿喝水少、忍尿、睡眠不足、盥洗时经常有衣服弄湿等现象。这两者都是与《纲要》的精神不相符的。我们要重新审视常规,既要跳出传统常规管理的误区,摆脱原来强制的、整齐划一的、自上而下的行动逻辑,又要把常规合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将它当作教育的资源,发挥它应有的效能。
树立正确的班级常规管理理念
理念是先知,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幼儿园班级常规的有效管理才有可能得以顺利实现。作为班级管理者,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幼儿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正确认识班级常规管理的长期目标,即通过幼儿阶段的常规教育,逐渐达成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态度和自我意识,进而使幼儿学会自主、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各种行为,最终达到规范化、合理化的目标,为儿童日后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
班级常规管理的主体是幼儿。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对幼儿来说,与其让他们在教师高压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还不如让儿童在较为自主的气氛中逐渐学会自律和自我约束。幼儿应该成为班级常规管理的主体,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够将真正的自我完全展现在教师面前;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各种活动。但是,我们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在幼儿进行自我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其适时的和必要的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的各种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幼儿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才会得以不断提高。
班级常规管理的基础是班级规则。培养幼儿基本的规则意识是很重要的,这对幼儿的个体发展以及幼儿园班级集体活动的开展都是极有意义的,因为幼儿生活在幼儿园这个特定的小社会里,必须学会遵守这个小社会的公共规则。只有建立在班级和幼儿园规则基础上的幼儿个人行为才是合理的行为。幼儿园是以幼儿的集体生活为基础的,在一个由众多孩子组成的班集体中,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则就很难建立起一个有秩序的集体,没有有秩序的集体就没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和目标,就很难开展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幼儿教师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幼儿基本的规则意识, 帮助幼儿在对班级、幼儿园的规则有了基本的了解后,学习遵守班级和幼儿园的规则,逐步地产生把这些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的意识,愿意并自觉地去遵守它们。
制订班级常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班级常规的制定是常规管理的前提。班级常规制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幼儿主体原则。幼儿是发展的主体,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性,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机会,创造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充分展示、自由表达、深刻体验、独立操作。同时,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地观察幼儿的活动,适时指导,开展随机教育。
平等参与原则。在建立常规时,教师应从长期自居的“领导者”、“指挥者”的角色中转变出来,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束缚中走出来,不用板着面孔“发圣旨”,而应给幼儿创造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按照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幼儿对日常常规的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常规段,此时幼儿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事。因此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成功的乐趣,更能让幼儿感到常规是他们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外界强加的。
家园合作原则。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一日常规的关键。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有着教师无法代替的作用。《纲要》明确指出:“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求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只有做到家园同步,才能使常规教育持之以恒,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要及时了解幼儿家庭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家庭提出不同的常规指导意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灵活高效原则。一日常规所规定的是教师和幼儿在幼儿园的一天里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做到什么程度,是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幼儿园工作的实际制定出来的,必须严格执行。而在操作中,有许多具体情况需要灵活处理。比如集体活动的时间问题,活动与活动之间过渡时的具体内容等,为了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必须处理好严格执行与灵活调整的关系。
协同一致原则。教师之间的密切配合直接关系到班级常规管理的效果。在班级幼儿的教育上,教师们要保持一致性,特别是在幼儿生活常规的制定上,应共同讨论,制定出适合本班的班级常规,并且要求大家共同去执行,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班级常规管理实施的基本要点
常规管理要全面抓。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将班级常规带好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对本班幼儿有全面的了解。因为幼儿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年龄和生理上的差异性,教师只有对每个幼儿都熟悉,了解他们的个性和习惯,并结合这些特点,才能制定出符合本班幼儿发展的常规管理方法。常规管理要面向全体幼儿,要处理好班集体和单个幼儿的关系,全班幼儿都应按统一的教育要求和规则进行行动,但同时教师还应关注班级中的个别幼儿,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常规管理要日常抓。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的常规也是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即从细小处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这里提到的常规其实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了生活常规和学习常规,而生活常规隐含了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园的生活习惯、集体规则意识的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要根据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情况,有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常规管理工作。
常规管理要抓重点、反复抓。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比较弱,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教师首先要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进而提高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然而,由于幼儿的可塑性比较强,他们良好的常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中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常规教育晓之以理,要讲究培养的形式,要反复地练习,并不断地改变形式,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
(作者系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培训处处长)
(责任编辑 曾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