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
摘 要 阐述多感官学习策略在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创设情境、模型构建、角色扮演、建构概念图可以实现概念教学的转变。
关键词 概念教学 多感官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概念是思维的核心,是认知的单位。生物学概念是指对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进行的高度概括。中学生物学概念很多,有的很抽象,难以理解。传统的概念教学往往直接以文字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强记、背诵等方式记忆,往往一知半解。概念教学面临改革和转型。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生物学概念,落实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
多感官教学就是给学生创设“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调动学生多感官(视觉、听觉、动觉及触觉等)从而获取信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感知事物,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式。将多感官学习应用到生物概念教学中将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1 情境创设,调动学生动眼、动耳,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策略营造的情感活动氛围,旨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降低学习难度、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其学习兴趣、挖掘其内在的学习潜力,使其真正的掌握和运用生物学概念。生物学概念有很多是抽象难以理解的,如“生物膜系统、染色体、基因、生态系统、内环境等”,而情境创设可以使得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情境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微视频)、图卡展示、游戏比拼等多种方式创设。
1.1 视听刺激
在众多的感官中视觉和听觉比较容易调动。视频(微视频)等影像资料通过丰富的色彩和多变的声音瞬间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概念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有丝分裂知识的讲解中,笔者制作了一个介绍有丝分裂过程的微视频,并对其进行配音,将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的变化过程和特点对应起来,有丝分裂这一抽象的概念立即形象化,打开学生的视听通道,使其注意力集中,兴趣点高,积极主动投入到概念学习中。
1.2 图卡展示
彩色图卡纸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相比文字更为直观、具体;给学生的视觉冲击更强、更直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对同样的知识点,有纯文字和图片配说明的,学生肯定更愿意接受图文并茂的。如:在讲述DNA结构时,教师可以展示很多生活中具有螺旋结构物体的图片,学生通过想象可以发散思维,DNA的基本骨架想旋转楼梯的扶手,内部的碱基对像楼梯。通过联想,学生牢牢地记住了DNA的结构。
1.3 贴图游戏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通过游戏,创设比拼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生物学概念的学习中。如在学习有丝分裂过程时,教师可以设置观察游戏:比比谁更快?将有丝分裂的过程各时期图打乱顺序贴在黑板上,每小组派一位代表将相应的过程图贴在正确的时期旁。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在比赛的氛围中加深了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
2 模型构建,调动学生动手、动脑,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建立模型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与行为相统一的过程,通过对科学模型的研究来推知客体的某种性能和规律,借助模型来获取、拓展和深化对于客体的认识的方法,就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型方法。学生对生物界的认知往往基于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模型构建是学生对概念进行主动探究的行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感官,使其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生物学概念,更注重概念获得的过程性和主动性。多感官参与下的模型构建主要包括三种方式:卡片建模、图形建模、三维建模。
2.1 卡片建模
“卡片建模”是“做中学”的一种学习形式,以彩色卡纸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在讲述生物膜系统的概念时,教师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卡片代表不同的细胞结构(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让学生将生物膜系统的模型构建起来,并注明各细胞结构相互之间的联系,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使其在这过程中理解了生物膜系统概念。
2.2 图形建模
图形的优点就是形象、生动、直观。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通道,使抽象、难懂的概念形象化,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如:可以自制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图,将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图形的方式展现在黑板上,直观易懂。在讲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时,可以将不同生物的图片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构建,加深学生的理解。
2.3 三维建模
在多感官中,比较难以调动的是触觉体验。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动觉学习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动触觉的参与,既可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获得更深刻的体验而服务。如可以自制花的结构、染色体的形态、真核细胞的模具,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通过自制或者触摸这些膜具,加强了学生的触觉体验,使其记忆会更加深刻,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3 角色扮演,调动学生动口、动耳,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
新课程提出概念教学应从传统的“机械式、死记硬背、过分注重接受学习”的现状转变为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体验,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角色扮演通过引导学生动口、动耳、动脑,根据对概念的理解,通过身份的扮演,来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常用的角色扮演教学法包括角色替代法和角色演绎法。
3.1 角色替代
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可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如:有丝分裂的过程包括分裂间期、分裂期(前、中、后、末),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认领一个时期,结合课本,小组讨论该时期的特点,每组推选出一名小老师给大家讲解,其他学生可以提问。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一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又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3.2 角色演绎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概念的本质,剖析概念的组成,编制剧本,通过戏剧化的演绎,理解概念的本质。如:在生态系统的概念讲解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生产者(草)、消费者(羊)、分解者(细菌、真菌),通过情景剧(大草原)的演绎,初步了解释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角色演绎的方式给学生创设了“动眼、动口、动脑”的机会,通过形象地演绎学生的头脑中立刻会显现出大草原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这一概念讲解难度就降低了。
中学生物的概念很多,概念教学的方法也很多,通过调动学生的多感官(眼、耳、手、口)参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提高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实现概念教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