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艺
问题意识也称为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具有问题意识,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会更明显、积极思考、创新的愿望会更强烈,同时也成为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的保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抓好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教学内容,为优化教学效果服务。需要指出的是,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者难以解决问题标注出来,这样在教学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才能真正有的放矢,进而实现为提高教学服务的目标。
如在教学“认识公顷”这一部分知识时,由于公顷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出现较少,学生还不是很熟悉,教师就可以通过提前预习的方式使学生对“公顷”有个大致的了解与认识,不至于在教学时答非所问或者一问三不知。有了预习做基础,在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有的学生问:“我常听妈妈说我家分了几亩地,亩是面积单位吗?它与公顷之间是什么关系?”有的学生问:“既然都是面积单位,那么什么时候需要用平方米做单位,什么时候必须用公顷做单位呢?”还有的同学问:“为什么我们常说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而不说占地面积是多少公顷呢?”在这里,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都是自己预习过程中的疑惑点,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理解得更加透彻。
由此可见,在学习新知之前,鼓励学生预习,不仅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且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在听课时会更认真,进而达到课堂教学高效的目的。
二、注重课中渗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妨故意让错误展现在学生面前,看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以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错误资源,以培养学生不盲目相信教材、相信教师,遇到错误现象能够主动指出来,这样展开教学,可以使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在教学“小数加法”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妈妈在超市买水果花了10.5元,买蔬菜花了8.55元,请问妈妈一共花了多少元?在计算的时候,教师故意这样计算:让需要计算的10.5与8.55这两个数的数位对齐,然后按照加法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不料老师刚写出来,就有学生指出:老师你算错了。这时教师明知故问到:为什么错了,理由呢?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指出:小数加法应该让小数点对齐再进行计算,因为在这儿10.5中的5指的是5角,如果按照数位对齐,与8.55中的5相加就变成分了,是错误的。这样一来,教师的故意出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防患于未然,有效避免了学生类似错误现象的发生。
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主要采取了故意出错的方式以吸引学生注意,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想意识,果不其然,在教师的有意出错下,学生的竞争意识或好胜心被激活,争相表现自己不同的发现,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使学生尝到了学习的快乐,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除了课前预习,做好铺垫,课中渗透之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后的延伸与拓展,让学生逐步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知识巧妙地与生活巧妙联系起来,以使学生能够自然地发现问题,产生问题意识,进而在质疑解疑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如在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以后,在课堂结尾部分,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在生活中你发现过哪些意义相反的量?有的学生问:晴天与雨天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吗?坡上与坡下可以用吗?上楼与下楼,存钱与取钱……在教师有意的引导下,学生回答问题精彩雀跃,赋予了课堂教学不一样的精彩,这样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链接了生活,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学习数学有用。
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样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舞台,只有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从而赋予数学课堂不一样的精彩来。
凡是在课堂中经常提出问题或者与教师辩论的学生成绩一般都比较好,这充分表明了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那么,自然对所学知识会有一种先知先觉,心中有数,在听课时目的性与方向性才能更明确,进而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柘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