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性偶像

2015-09-10 07:22九九丸
中学生天地(B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林海音费德勒吴晓波

九九丸

去某“巨无霸”互联网公司开会,遇到一个跟我同龄的女生,挺聊得来。我们交换了大学八卦,又交换高中八卦。听说了我高中毕业的学校后,她突然问:你们学校那个谁,现在你还有联系吗?

她说的是我们学校一个著名文科学霸。学霸到什么程度?上高中时,我跟他两人都被选拔去参加全市竞赛,我基本只属于参与奖和鼓励奖,而人家基本上是一等奖、特等奖。他的文章还被选到上海市推荐辅导教材第一篇,甚至被印成模范本发给全校参阅,绝对是上下几届的风云人物。各种关于他的边角故事,我们都兴致勃勃地传播着。

然而这位学霸如今已经逐渐淡出社交视野,走严肃学术路线了。我唯一知道的是,他在写一些普通人根本看不懂的专栏,并没有什么新的八卦可以提供。这个女生叹了口气,幽幽地说,我是因为他才选文科的。

她的话虽然短,我却脑补出了很多情节。偶像情结嘛,可以理解。那时候的我们一无所有、一无所长、一无所知。对那些似乎有所长、有所知的人,总是充满了崇拜和向往,人生自然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发生在很深的层次,以至于多年以后世界已经全然变样,当年的偶像现在变成什么样,对我们来说,还是很重要。

2004年12月,网球天王费德勒的一个铁杆球迷发生车祸,陷入昏迷。当时费德勒年仅23岁,刚在法拉盛夺得自己的第四个大满贯冠军。11年后,球迷奇迹般醒来,得知自己昏睡了11年后,他问起自家偶像,“罗杰怎么样了?”问的时候他自己心想,偶像八成已经退役了。但是家人却告诉他:11年后,34岁的费德勒仍然高居世界第二,并且已经赢得了17个大满贯冠军。说实话,其他人很难想象这个球迷的心情,是为了偶像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而高兴?还是遗憾自己未能亲眼见证这一伟大的过程?而这位球迷的真实反应是:紧紧捂住了嘴。

也许我们对偶像的想象,都有个预设的路线。如果偶像本人真的朝着这个路线毫不犹豫地奋勇挺进,创造历史,我们也会受到激励,与有荣焉。但实际上很多“偶像”本人没有往粉丝想象中的轨迹发展。王菲最当红时就说:“我不是偶像,别崇拜我。大家可以忘记我。”

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套在别人身上,不是什么有利于身心的事情。但谁没有对人生茫然的时候?适度地有个精神寄托,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况且偶像们总会以各种身体力行的方式,给你举出些直指人心的例子。比如吴晓波曾在演讲时说他崇拜《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她大半生办出版社赚钱,到了60多岁时关闭出版社然后云游四海,就这样生活,直到80多岁去世。

吴晓波说这种潇洒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他的人生理念和教育理念。他通过这个故事,了解了林海音的潇洒生活和坦然境界,学会了享受生活和活在当下。

我高中同桌也有个偶像,比我们高一级,长得非常帅。他虽然是单眼皮,但体育全能,阳光开朗,有一种当时我们都形容不来的魅力。在我们学校,风云人物往往是学霸型的,升旗仪式时从校长手中拿各种奖的那种。但这位却是个少有的例外——他是升旗仪式上领操的。果然他的志向也比较例外——作为一所有名校崇拜风气的高中,填志愿时填复旦交大同济的加起来占据全校七成之多。而这位校草级人物却非常有个性,成为了那届里唯一一个考取上戏的人。

有一天我同桌请了半天假。她鬼鬼祟祟地回来,我盘问半天,最后终于知道,原来她偷偷去上戏面试了。高中两年,她跟她那位所谓“偶像”,话也没说过半句,却要为了一点虚幻的崇拜,赌上自己的人生?她想了一会儿,回答说:“就是觉得到了高三,大家都像复制人,考的试一样,连志愿也填得差不多,很没意思。”

我当时觉得有道理。但没有想出是具体哪里有道理。再说她后来仍然跟我们一样规规矩矩高考,所以也没当一回事。大概是去年,这位比我们高一届的师兄,参加了浙江卫视一档火遍全国的户外综艺节目,人气炸裂,现在已经是国内最受欢迎的小生之一了。

我看见他的脸频频出现在报刊亭杂志封面上,忽然回味起这件事。仔细想想,我同桌当年,其实比我们大家都多了一样非常珍贵的东西:她面试过了,原本是可以去参加上戏笔试的,而且有很大的可能考上。虽然不知道她最后是怎样判断的,但也一定经过思索和考量,才决定放弃笔试去参加高考。看上去我们的结果都一样,但本质却完全不一样。我浑浑噩噩,只知道做模拟卷,走唯一一座独木桥。她却早就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重要的判断。她是自己想好了,才跟我们一起走独木桥的。

而这个微妙而珍贵的“多出来的选择”,正是由于她的偶像才存在的。

有几年,身边好多男生的签名都是科比的话:“我知道每一天洛杉矶凌晨四点的样子。”以此当做是勤奋创造成功的表率。虽然听说原话不可考,真假很可疑,但这句话曾经流传如此广泛,让我不得不觉得:一定也会有人受到这样的感召,而比以前更勤奋些吧。

这就是来自偶像额外的馈赠。

猜你喜欢
林海音费德勒吴晓波
秋的气味
费德勒要在法网复出
吴晓波:我的自信害了我
费德勒成瑞士在世印上硬币“第一人”
那些回不去的城南旧事——读林海音《城南旧事》有感
10万+资讯为何会被疯传?——基于《疯传》STEPPS 原则以及吴晓波频道样本资讯的实证分析
费德勒:成就不老传奇
你喜欢干什么
中国制造业企业面对三个重要的改变
林海音与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