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浅显到深刻,教学立意的视域超越

2015-09-10 07:22戴俊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数学

戴俊

教学需要立意,立意的视角决定着课堂教学运作的整体效能。

所谓教学立意,它指向于课堂教学的目标意旨,包括教学的思想、采用的方法、设定的目标、选择的范式等。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目标定位,它是统摄教学过程的核心,充分体现教师个人对教材及课程理念的认识与把握。

教学立意本应是宽广且深厚的,但站在我们的课堂上,却往往看到一些只顾霎间反馈,眼前收益,短时成效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一、囿于浅显,教学立意的现实窘境

(一)这样的技巧,不记何妨

【案例1】 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之后,一位教师出示了“全班同学的是女生”,让学生说出分数表示的意义。在哪一个量是单位“1”上,有的同学认为是全班同学,有的同学认为是女生,面对这样的分歧,这位教师不是组织学生进行辨析,而是说:“同学们,教给大家一个技巧,那就是比字后面的词是单位‘1’,掌握了这个技巧,大家就不会做错这类题目了。”在这位老师的解释和强调下,果然全班学生都能很熟练地找出单位“1”。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对数学问题不断分析、判断、总结、反思的过程,在本节课中,如果教学立意就只是掌握找单位“1”的方法,用“广而告之”的方法来替代学生探索、思考的过程,长期以往,数学学习在孩子们心中产生冰冷、记忆、机械的印象就不足为奇了。

(二)这样的规律,不找也罢

【案例2】 在“还原问题”的教学中,对于题目“小明将邮票的一半多2张给了小红,还剩下30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一位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列式,一名学生列出了“(30-2)×2”。

教师提问:“这样的列式对吗?”学生部分表示赞同,部分不同意。过了一会儿,一名学生举手回答:“应该列式为(30+2)×2。”

这位教师评价道:“这样才是正确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解答这类题的规律吗?”在学生期待的眼神中,教师又补充说:“像这种还原类问题,都是先算和、差再算乘的,记住,如果题目说到“多”,那你就‘+’,如果题目说到“少”,就是‘-’,一定错不了。”

规律来自于现象,但是在它们中间,一定有着对现象的充分感知与辨析,在尝试与反思之后提炼出的数学规律才会是鲜活和深刻的。在“还原问题”的“多就加、少就减”决不是教学立意中的主要学习内容,更不应是教师在学生疑惑时直接给予学生的记忆性知识。

许多课堂教学立意不高,主要表现在“匠气”浓烈,“功利”至上,缺少对教学思想和艺术的追求,导致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的窄化和矮化。

二、居于中间,教学立意的剖析与反思

数学教学需要回归,需要站在数学学科发展的中间地带,兼顾前后,深入思考。

中国的水墨画讲究立意,清代画家方薰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他认为平庸者作画难以摆脱平庸,因为这样的画家缺乏 “立意”,立意对于画家重要,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又何尝不是?

(一)立学生的学科素养之意

教学立意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境界,精细立意方可出精品课堂,精品课堂方可养成学科素养。数学学习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只有对课堂进行充分、完备、新颖的教学立意,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张扬学生个性、展现学科文化、体现学科特质的目标,教学立意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贴近学生又服务于学生,统率教学又不至于削弱知识与能力,必将充分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

(二)立教师的拔节提升之意

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叶澜教授提出了五点:一是扎实的课;二是充实的课;三是丰实的课;四是平实的课;五是真实的课。这“五个实”都要通过教学前的立意来设计和规划。就像是文章都会有它的中心思想一样,每一堂课都会有它的教学立意,它是一节课的主线,教师应该抓住这条线,通过让学生牵一线而知整体,做到纲举目张之效。

华东师大的聂幼犁教授提出:“教学立意要聚焦,不要松散;要具体,不要抽象;要贯通,不要孤立。”而这个提炼的过程,呼唤着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学立意不可凭空而来,教师应该把零散、杂乱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编排和总结,才能真正把这些知识及其能力培养纳入到教学立意中来。反过来,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也将使教学立意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三)立课程的实施质量之意

2010年,在网络上流行一段微视频,执教者是美国一位小学数学教师,这段视频号称是“讲得最好的3加2”。“3+2”如何号称最好?原来这位老师在讲解“3+2”时,除了引导学生用数小棒的直观方法教学外,还引进了数轴的教学,先在数轴上面出现3,再将数轴向右延长2格,进而得到5。乍一看貌似普通,实则立意深远:“3+2”用摆小棒来教学是一种加法,用数轴来教学则成了一种集合,这样的教学使“3+2”具有了过程和概念的两重性,在给学生更多策略选择的同时,也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埋下了思想的种子。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说过:“学习不仅要获得知识的信息意义,而且要获得知识的智能意义,即蕴含在知识载体中的人类智能,包括创造能力的一切。”这句话对我们教学立意提出很好的建议,那就是除了知识本身,我们更应多关注学生知识之外的能力、思想、方法,做到了这点,我们的教学立意必然能够得以提升,也必然能提高数学课程的实施水平和质量。

三、回归深刻,教学立意视角的开阔与提升

每位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有他的教学立意,抑或有意抑或无意,抑或清晰抑或模糊,无意的和模糊的教学立意一般难以至高远。因此,教师在教学准备和规划时应有追求高立意的意识,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展现出高质量、高效益、高品位的课堂。

(一)回溯知识的内在联系,让课堂“意境悠远”

正如顾泠沅教授提出的“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无根而移用,屡试屡挫”。数学教学也要吸纳、兼顾,找到自己的根,找到自己的意境。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不可人为地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而应将它们有机地汇聚、叠加、融合,教学中,将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案例3】著名特级教师许卫兵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了平均分的知识,再用课件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许老师让学生自由想象:平均分成2份后,其中的1份怎样用数表示?

在以上这个案例中,教材中并没有出现0.5,很多教师把小数的出现当成了是对分数的干扰,予以刻意回避,生怕学生说出了0.5而影响了学生对的理解。而许卫兵老师通过让学生用喜欢的数表示一半,体会到分数、小数之间的关系,让小数对于分数的负面干扰变成了正面迁移,有效地打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教学立意可谓精妙。

(二)尊重儿童的自发生长,让课堂“意兴盎然”

学生参与学习时总会带着各自对于数学的理解和经验,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式,他们的学习方式是多元和灵活的,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教学过程的处理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倾听、表达、讨论、交流、辩论、实践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做到行思结合、动静结合,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是高效深刻的。

【案例4】在五年级下册“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第2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出示“红黄蓝绿四支球队,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由于上一课时中学生已经有了“列举”的学习基础,加之以前有过有序列举的经验,所以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表示。

由于把课堂的主体交给了学生,列举的方法多种多样,学生将各种方法呈现在题板上:有的小组用文字写:红黄、红蓝、红绿、黄蓝、黄绿、蓝绿;有的小组画出图形示意图;有的小组用连线的方式;有的小组用字母来列举AB、AC、AD、BC、BD、CD;有的列算式:3+2+1=6场……可谓各显神通,精彩纷呈。

“学生已经会的,教师就没有必要教”。在上面案例中,教师把讲台交给了学生,把话语权还给了学生,把点评人变成了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 协调好学生个体想法与群体共识之间的关系,让不同个体的知识、经验、能力、思想都得到展现、碰撞、交流、提升。

(三)注重数学的学科特质,让课堂“意味深长”

数学学科教学立意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数学的整体理解能力,除了看到知识的“此时”,还要看到知识的“将来”,除了当下发展的“此岸”,还应有将来发展的“彼岸”。这也就是教师的数学素养,其中包括正确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精确把握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的逻辑关系,深刻领会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想,能够挖掘出知识本身所体现的思维方法、理性过程,能够正确把握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非核心素养等。

【案例5】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在执教“方程的意义”一课时,先通过天平让学生列出了一些等式、不等式,通过分类和辨析使学生认识了方程的定义,接下来吴教师进行了小结:“同学们刚才是通过什么来认识方程的?”学生回答是天平。吴老师边说边把天平藏起来,然后出示了一幅图——一个盛水为2000毫升的水壶刚好倒满2只水瓶和一只200毫升的水杯。“如果把天平收起来,你心中有天平吗?你能用数学语言说一说吗?”

“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2000毫升”“2000=200+2x”“2b+200=2000”“2y=2000-200”学生纷纷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时吴老师说:“同学们,你心中的天平被你调出来了!它帮你们找到了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这很重要。”接着,吴老师根据学生写出的一道方程式“x+20=100”,“你能根据这个方程讲一个数学故事吗?”数学课上还要讲故事,学生兴奋地投入到故事的编撰工作中。在后来的讲故事环节,学生对方程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方程教学是学生从算术到代数的思维过渡,能否通过学习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直接关系到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吴老师通过让学生寻找“心中的天平”,让学生逐步抽象,体验建模,抓住了等量关系这一教学立意的核心,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在理解过程中加深,使思维在碰撞中得以升华,认知能力在不断的自我调整中得以提升,抓住了数学学习的本质,使课堂呈现了良好的数学学习状态。

正如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教师的教学也要由浅入深,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同样要关注活动经验的积累、数学思想的渗透。正所谓立意为先,理念先行。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立意才会深远,承载才会厚重。

(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223002)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数学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超学科”来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