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织物结构与设计》教材的二次开发

2015-09-10 07:22许璀莹
考试周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二次开发

许璀莹

摘 要: 教材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批判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为出发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本文在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及学习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织物结构与设计》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方法。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织物结构与设计 二次开发

织物结构与设计是一门系统地、综合地讲述织物组织原理、织物组织特性和组织构作方法的实践性较强的纺织专业课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对于纺织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一门必修的主课程,本科院校的学生大都在二年级学习此课程,在经过了高中三年的学习之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中职学生大部分在初中长期扮演的是“差生”角色,他们往往缺乏信心和主动意识,造成思想上的封闭,因此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接受能力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现今的教材大都是针对本科及大专院校的学生编写的,因此中职教师在拿到教材后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材二次开发的必要性

对织物结构与设计的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就是指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课标或课程要求,在充分掌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针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增减及编排,整合教学资源,并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教材更适合具体的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要求。织物结构与设计教材的二次开发不仅是简单对课本进行梳理和罗列,而且是以现有教材为依托,实现教材的“重构”及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服务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需求

每位教师的知识背景及认知程度不同,对同一教材的理解会有所不同,而且教材编写者对知识的理解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把现有的教材作为材料开发,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吃透教材,把教材的“僵化性”变为教师的“自主性”[1]。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教材的使用者而不再是教材内容的机械传递者[2]。现有的教材对教师及学生而言都具有指导意义,学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将其作为学习的唯一依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现有教材,而是应该努力实现自主的个性化教学。这种自主性体现在教师需在课标与教材的指导下,在不脱离学情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的实际要求,根据知识结构自主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或改造,将编者对教材系统的、个性化的解读转变为教师自己的、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不仅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自主空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这对青年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

(二)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

本校坐落于江苏苏州盛泽,盛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丝绸纺织重镇,丝绸纺织业历来都是盛泽的支柱产业。因此本校纺织专业的毕业生就有较大就业优势,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适应社会及工作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是拿着课本照本宣科,而是应该在对盛泽当地的纺织行业(如:市场流行产品、企业急需人才等)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为当地企业培养对口的人才,让学生在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同时能感觉到“学以致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方法与途径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是用以开发无限宝藏的锁匙,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老师善于运用[3]。一般来说,二次开发教材的方法主要有补白、调序、删减、合并等[1]。

(一)对教材的“补白”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编者考虑到学习对象是抽象的、一般概念上的学生,并不可能用大量版面详细描述某个知识点。而在教材使用时,教师面对的却是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大相径庭。再加上职业中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本科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拿到织物结构与设计的相关教材时,仔细研读教材并查阅资料,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特征和多样化需求的前提下,对一些叙述简略抽象、概念晦涩难懂及知识盲点进行补白,使学生和教材编者产生共鸣,尽量消除教材的普遍性和学生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让“死”的教材变为“活”的工具。

案例一:对管状组织的补白

在制织管狀组织时,管状织物总经根数的确定决定了织物表层和里层连接处的织物组织的连续性;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否则管状织物的两侧边缘组织要受到破坏[4],为正确地确定管状织物的总经根数,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M■=R■Z±S■

式中:R■—基础组织的经纱循环数;

Z—表、里基础组织总计循环个数;

S■—基础组织的纬向飞数(系一个常数)。

在大部分教材中,对以上公式大都作如下解释“当投纬方向从右向左投第1纬时,算式取+S■;从左向右投第1纬时,算式取-S■”。实际上这并不是对这个公式的完整说明,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而且这句简单的解释也并不适用于所有管状组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以上公式进行了以下两点说明,并附上相应例题:

(1)S■为一向量,如组织为斜纹,对于右斜纹S■为(+)号,对于左斜纹S■则为(-)号;

(2)当投纬方向从右向左投第1纬时,算式运算符号取+S■;从左向右投第1纬时,算式运算符号取+S■。

例1:若以■↖斜纹为基础组织,表、里经纬纱的排列比均为1∶1,取Z=4,从左向右投第一纬的管状组织的总经根数为:

M■=R■Z-S■=4×4-(-1)=17

若是从右向左投第一纬,则总经根数为:

M■=R■Z+S■=4×4+(-1)=15

例2:若以■↗斜纹为基础组织,表、里经纬纱的排列比均为1∶1,取Z=4,则从左向右投第一纬的管状组织的总经根数为:

M■=R■Z-S■=4×4-1=15

若是从右向左投第一纬,则总经根数为:

M■=R■Z+S■=4×4+1=17

(二)对教材的删减

教材的编写者毕竟都是本学科的专家,有时为了展示其学术专长,会在教材中添加过于专业化或者脫离实际的内容。对于这样的教材叙述,教师完全可以进行适合自己和学生的删减。因为,学生对这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缺乏直接的感性认识,阅读经历不能与教材相匹配,生活体验更是不足,教师如果仅仅是机械地大量搬用教材,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很低下。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教师教得无奈、学生学得尴尬的恶性循环。与其硬着头皮“教”,还不如将其舍弃。在织物组织与结构教学方面,纺织专业教师采用的都是为高等院校纺织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还没有一本是专门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纺织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果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往往就会出现学生不感兴趣、听不懂的尴尬现象。例如: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织物组织与结构学》就是一本适用于高等院校纺织专业学生的教材,在本教材中花了大量篇幅描述三维织物,三维织物作为纺织复合材料的预制件悄然兴起并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发展航空寒天和国防尖端技术必不可少的高性能技术材料,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增强骨架材料,也是目前各国纺织界卓有成效的研究热点。了解纺织行业的先进技术非常必要,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能够理解三维成型的原理和绘制三维结构图的高度,若是教师花大量时间讲述此章节内容也只是徒劳无功,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瘦身”,仅仅让学生稍作了解即可。

(三)对教材的调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需要根据学习内容、目标的不同而调整教材顺序的情况,这是专业课学习的最基本特点。织物结构与设计是一门前后衔接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调序”有时是为了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有时还是为了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的学习更系统化和有序化。例如:原组织(平纹、斜纹、缎纹)是织物组织中最简单的组织,也是其他联合组织和复杂组织的基础,因此熟练掌握原组织的内容就成为学好织物结构与设计的必要条件,为了使教学顺序能够与学生的掌握程度相吻合,教师在原组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顺序:原组织的基本特征—原组织的组织参数及上机图的绘作—原组织的表面特征差异—原组织的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缎纹组织的绘作是大部分学生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对缎纹组织参数的理解:(1)组织循环纱线数R≥5(6除外);(2)单个组织点飞数需1

专业课教师需要超越“教书匠”的角色,批判性地运用教材,勤于做课程的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及学习的需要,不断修正教材,完善教学实践,彰显教学创造性,真正使教师“教的课程”转变为学生“学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赵士祥.高中历史教材[J].历史教学,2014,1:24-30.

[2]段朝丽.二次开发教材提高复习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4,5:3-4.

[3]孙丽珍.初中英语教材二次开发探究[J].理论研究,2014,29:189-190.

[4]顾平.织物组织与结构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0:146.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学校二次开发
浅谈基于Revit平台的二次开发
西门子Operate高级编程的旋转坐标系二次开发
浅谈Mastercam后处理器的二次开发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教学模式优化探究
中等职业学校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Micaps3.2 版本二次开发入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