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妙华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将语言与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时时处处注意渗透文化教育,这样使学生不仅学到应掌握的英语知识,而且从中了解更多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丰富英语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渗透小学英语文化教育。
一、日常交际语的渗透
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为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日常交际语渗透和培养呢?我着重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从称呼语着手
国内有不少学生和老师上课互致问候是这样的:“Good morning,students. Good morning,teacher.”殊不知,这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教材1A“Good morning,Miss Li.”时,我就启发学生就中文里对老师的称呼和英文中对老师的称呼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在英国文化中,学生一般称呼年纪轻的女老师为Miss(小姐),称呼男老师为Mr(先生),而不是如中文中所说的teacher(老师),等学到单词student,teacher时,学生已非常明白它们的用法。中西方称呼语的最明显差异在于:汉语称谓中,职务、部分职业和职称均可被列为头衔,作为称呼。而英语中则不然,如英语中就没有Teacher Gao的称呼。另外,在英语中,在不知其姓的情况下用敬称“sir”,而汉语中则用敬称老大爷、大叔、大嫂等。
2.从恭维语着手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You look young”,“You look nice”等句,应礼貌地以“Thank you.”作答。讲到这儿我给学生讲了个笑话:有一位美国客人在他中国朋友的结婚典礼上客气地恭维新郎:Your wife is very pretty.新郎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谦逊地回答:Where,where.(哪里,哪里。)美国客人一脸困惑,迟疑片刻,小心翼翼地回答: Well,everywhere. 学生听完,个个笑得前仰后翻。其实在英美文化中,恭维他人的外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以上句子的运用频率相当高。在以后的课堂上,当我跷起大拇指,热情地夸奖某位学生的出色表现时,学生都能够得体地、自信地回答我:“Thank you,Miss Wu.”
3.从道歉语着手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提及两种道歉语,一是“I’m sorry.”,二是“Excuse me.”。这两句话的含义虽然都是对不起,但用法不同,“I’m sorry.”侧重让对方原谅自己的过错,“Excuse me.”则是打扰别人时使用的礼貌用语。我向学生公布一份调查结果:道歉语的使用,无论是使用频率还是使用范围,美国人对道歉的使用远远高于中国人。学生纷纷表示怀疑,我又举了如下例子:中国某位公司领导参加会议迟到,只见他大摇大摆、慢慢吞吞地走进会议室,面无表情地看了看早已等候多时的职员说:“恩,都到齐了?那就开始开会吧!”而美国一位普通教授在上课迟到后会说:“I’m sorry. I’m late.”并诚恳地向学生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听完这个事例,某些学生若有所思。相信他们以后一定能够准确恰当得体地运用这两句话。
4.从招呼语着手
在学习朋友之间的问候语之前,我对学生说:中国人常以“你吃了吗?”“你到哪里去?”作为问候和打招呼。但在英国,如按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对方则会莫名其妙,听了第一句他们会认为你要请他吃饭,听了第二句则认为你在打听他的私事,极不礼貌。听到这儿,学生迫不及待地要学习西方人是如何打招呼的,最简单的就是Hello或Hi。另外,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都相当于“您好”,只是时间不同而已,Good night不是打招呼的话,而是告别时说的话。
二、生活通俗语的渗透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和句子,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都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贬义的词,在西方文化中却可能具有褒义。如dog,中国有很多其含贬义的词语,如走狗、落水狗,等等。但在英美人眼里,狗是亲密的朋友、伙伴,甚至将狗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如Lucky dog等习语,都是褒义的。另外,小学英语教材中有“How old are you? I’m ten.”的对话出现,其实,对于英美人来说,他们是很忌讳问此类问题的,因为他们觉得年龄是隐私,不愿别人干涉。所以当学生问我:Hi,Miss Wu. How old are you?我很神秘地笑笑,回答他们:It’s a secret. 并向学生讲了有关英美人的“隐私权”问题。相信当他们真正和西方人交流时,一定不会再问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各种习俗节日的渗透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西方的节日都有其丰富的背景历史,我利用重要的节假日及特殊的情景,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特别是在圣诞节这样特殊的日子,节前一个月内各大小商店餐厅等都已经开始布置环境、宣扬气氛,小学生也受其感染,开始互送卡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特殊的情景氛围,介绍外国文化,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印象深刻,学以致用。
在这些特殊的节日,我是这样做的:在愚人节,先对学生撒个谎(一般学生都想不到老师也会说谎),等他们都对老师的谎话信以为真的时候,才说出真话,然后在学生的欢笑声中给他们介绍愚人节的玩法和节日的目的是大家增进感情而不是恶作剧。在感恩节,引导学生将之与中秋节对比理解,虽然我们国家没有感恩节,可是我们只要对父母心存一份感恩的心,就会不断激励自己前进。圣诞节,是英语国家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就像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一样。两者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如圣诞大餐和除夕团圆饭,接送圣诞礼物和收压岁钱等。我在2014年的圣诞节那天,给学生介绍圣诞节的来历、特殊地位,然后引导学生将之与中国的春节对比,在师生的热烈交流中,学生兴致勃勃地学相应的一些单词、词组:Merry Christmas,Santa Claus,Christmas tree,Jingle bells,give presents,eat turkey,Spring Festival,lucky money等。这样不仅增添了学习情趣,加深了对语言的记忆,了解了异国风情,母语、英语互不干扰,而且真正起到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作用。
总之,小学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渗透西方文化知识教育,帮助学生既掌握语言知识,又了解外国的风俗、习惯、民情,从而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真正灵活、准确、得体地运用英语知识,达到交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