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句读+合力分析+术语整合:解答历史非选择题的基本技术性方法

2015-09-10 07:22税光华夏仁贵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5年2期
关键词:清政府显性东北地区

税光华 夏仁贵

对于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的解答,学生除了需具备基本的学科能力外,还需掌握一些有效的技术性解题方法。根据学情交流及阅卷体验,笔者发现学生掌握的解题方法要么机械化,如纯粹地按照解题套路答题;要么复杂化,如用多种方法分析解答试题;要么笼统化,如不结合材料,直接根据设问答题;要么模糊化,如抓不住答题重点,想到什么就答什么。面对上述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定性句读+合力分析+术语整合”是较为简洁有效的解题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现结合例题进行详解。

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摘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第一步:定性句读。

这一步侧重对材料的阅读。定性句读是一种宏观阅读与微观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方法。定性是指用很少的时间宏观浏览材料及设问,然后把整段材料定性为纵向的政治变迁史、经济变迁史、思想变迁史、社会变迁史或者横向的政治比较史、经济比较史等类型,从而确定材料的主旨。句读是指以句号为标志,从微观上把整段材料划分为若干句子,然后以句子为单位阅读材料并提取材料中与“定性”有关的信息,包括材料中的显性信息以及可根据课程知识分析得出的隐性信息。

(1)材料的“定性”分析。

通过浏览材料(包括材料的文献出处)及设问可知:本题属于清朝社会史中的东北移民变迁史范畴。

(2)材料的“句读”分析。

材料一:

句①“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显性信息:人口由关外向关内迁移。隐性信息:满清政权的建立影响人口迁移;人口内迁带有强烈的武力征服、政治扩张色彩。

句②“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显性信息:清政府在东北地区设置“将军”且禁止关内人口迁向关外;移民流动需持有“路票”。隐性信息:“将军”的设置属于中国古代“中央—地方”权力关系演变的史实;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路票”表明清政府严格控制人口迁移,体现了清政府对人口流动的政策化管理。

句③“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摘有禁”。显性信息:清政府禁止东北移民的居住、新垦、伐木、采矿、掘宝等生产活动。隐性信息:清政府以禁止基本生产活动的方式严控东北移民。

句④“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显性信息:从乾隆年间开始,由关内向关外的人口迁移加剧。隐性信息:“闯关东”是清朝的三次重大人口迁移事件之一;天灾人祸影响人口自发迁移;清政府对民间自发的人口迁移控制不具有绝对性。

句⑤“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显性信息:迁往东北的人口数量加剧。隐性信息:清政府已经难以控制民间自发的人口迁移活动。

句⑥“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显性信息:清政府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隐性信息:清政府改变了先前禁止东北移民的政策;“时开时禁”体现了清政府对东北移民的政策化、规范化管理。

材料二:

句①“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显性信息:1689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的居民人数很少。隐性信息:俄国对东北地区的侵犯;清俄雅克萨战争;清俄边界划分的条约化管理;移民实边亟待加强。

句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显性信息:清政府在东北部分地区实行开放政策,促进移民活动。隐性信息:移民逐渐合法化;外来侵略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外来侵略促生了清政府开放东北的主动性;近代条约体制促使清政府改变移民政策;清政府主导移民。

句③“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铺”。显性信息:移民与原住民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隐性信息:移民加强了民族间、区域间、文化间的交融,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发展;移民实边有利于清政府对该地区实施行政管理。

句④“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显性信息:东北部分地区(呼兰)人口大增,经济、城市得到较大发展。隐性信息:移民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移民实边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移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关内人口压力。

句⑤“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显性信息: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沿边荒地;清政府在东北设置三省。隐性信息:清政府开放东北地区的官方性、主动性进一步加强;东北开放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地区的扩大必将促使关内外、国内外移民活动加剧;清政府主导移民;清政府对东北的行政管理设置由“将军”变为“省”;清末“新政”(包括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地方行政管理的近代化;省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句⑥“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显性信息:东北地区人口总数很大。隐性信息:关内外、国内外移民人口数量剧增;中央对地方移民的规模与速率可能失控;清朝末期中央集权的程度弱化。

句⑦“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显性信息:清政府制定了东北移民实边章程。隐性信息:清政府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移民的管理;清末“新政”(包括预备立宪)促进了国家对地方治理的进程。

第二步:合力分析。

这一步侧重对问题的解答。合力分析是指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合力论”的分析模式对与材料主旨有关的课程知识进行有效提取的过程。历史合力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状况、地理环境、偶然事件、各地区各民族各文明间的横向交往力等。由于历史合力能够与历史事件发生作用,故历史合力论既可以用来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又可以用来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

本题的历史合力分析如下:

社会经济因素:从历史原因看,清朝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影响了东北移民活动。与之相应,从历史影响看,东北移民活动缓解了关内人口压力,增加了清政府财税收入,加速了东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清朝关内外社会经济的发展。

横向交往力:从历史原因看,满族与汉族、西方与清朝、传统农耕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间的经济文化交融影响了东北移民活动。与之相应,从历史影响看,东北移民活动促进了不同民族、种族间的经济、技术、文化交融。

制度因素:从历史原因看,东北地区“将军”与“省”的设置,近代条约体制与清朝国家治理的民主化、法制化改革影响了东北移民活动。与之相应,从历史影响看,东北移民活动也促进了清朝国家地方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近代化进程。

政治状况:从历史原因看,西方国家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的移民实边。与之相应,从历史影响看,清政府的移民实边与民间的自发移民活动有利于抵御西方国家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

地理环境:从历史原因看,东北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且以平原为主,农耕地理环境优越,这影响了东北移民活动。与之相应,从历史影响看,东北移民活动加速了东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步:术语整合。

术语整合是指根据试题的设问要求,对前两个步骤所得出信息进行分类、精简并运用历史专业术语进行整合的过程。对于中学课程而言,这里的“设问要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是什么”(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与历史特点)、“为什么”(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背景)、“怎么样”(历史事件的影响或评价)。

在本题答案的拟定中,需要用历史专业术语整合的材料信息与课程知识主要有:民间自发移民;政府主导移民;合法与非法移民;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经济文化交融;政府移民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中央集权的强化或弱化;移民实边;政治环境变化(如新政权建立、外来侵略)促使移民政策发生变化;民间移民的规模影响政府的移民政策等。据此可拟定如下答案:

(1)①民间自发移民推动政府主导移民;②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与邻近国家;③移民规模呈现扩大化与不可控趋势;④政治环境变化引起移民政策的变化;⑤政府移民政策呈现出“禁止—松弛—鼓励”三个发展阶段;⑥政府移民政策走向法制化与近代化;⑦移民逐渐由非法走向合法。

(2)①强化了中央对东北地区的管理;②缓解了关内人口压力;③增加了政府财税收入;④移民实边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⑤促进了国内外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融;⑥加强了东北地区的资源开发;⑦促进了清朝国家地方治理的近代化进程。

在拟定上述答案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设问要求删除、精简部分材料信息与课程知识,如材料中的原因类信息、课程知识中的历史传统类信息、其他无关信息(中央集权的弱化)等。另外,我们还要使用历史专业术语,尽力避免使用口语化、方言化、文学化的语言。

参考答案如下: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对比拟定答案与参考答案可知,二者出入不大。由于我们应“据分值答题”,故不需要写出全部符合设问要求的材料信息与课程知识,上述拟定答案中,写出其中6条即可。

综上所述,就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而言,上述三个步骤简洁有效,各位考生不妨模仿训练。尽管如此,扎实的基础知识与长期的应试训练仍是备考核心,历史学科能力终究是离不开“技术”与“知识”的。

猜你喜欢
清政府显性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
《里瓦几亚条约》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第一次政治大借款的意图与困境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