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保林
歌德说:“相信生活,它给人的教益比任何一本书籍都好。”赋予课堂以生活的内容、性质和意蕴,是教育得以成功的因素之一。如能这样,“让学生享受愉快的语文课堂生活”的教育理念就会落实在教学行为中。前些日子,我上古诗《小儿垂钓》,有些案例体现了这样的想法,本着抛砖引玉的精神,愿与大家一起分享。
案例一
——营造“在场”的生活情景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说说你的钓鱼经历。
(学生回忆交流钓鱼经历)
生:我喜欢钓鱼,只可惜上次钓了很长时间,也没有钓到一条。
师:没有钓到鱼,心里怎么样?
生:很难过。
师:那么,你以后还会去钓鱼吗?
生:我还会去钓鱼,下回争取钓一条大鱼。
师:虽然没有钓到鱼,但是你还是很喜欢钓鱼,是吗?(生回答是)
师:同学们,钓鱼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不光我们喜欢钓鱼,古代的小朋友也喜欢钓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儿垂钓》。
【评析】
学习是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认知活动,缺少学习者的情感、思维、认知参与的学习,是游离于外的客体学习,是被动学习,是无意义的学习。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就要让学生有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在场”的感觉。上述教学是怎样营造“在场”的生活情景的呢?
第一是追求生活视野与文本视野的融合。教师让学生回顾自己的钓鱼经历,目的就是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追求学生的生活视野同文本视域的融合,为学生的走近和理解文本,准备一个潜在的经验,营造一个前提。
第二是追求学习生活与常态生活的交融。在上述师生对话中,生活化的语言为学生很好地模拟了一个生活场景,课堂教学演变成学生所认可的常态生活。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场景中学习知识,这样,知识才是伴随着其生命成长的,具有原生态的性质,有生命的质感。
案例二
——开掘丰富的生活意蕴
师:一个小孩子钓鱼是再平常不过了,作者为什么要去写他呢?再读读诗,说说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同桌相互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这个小孩子钓鱼非常积极。你看他头发乱蓬蓬的,说明连头发都没有梳理就出来钓鱼,是多么地急不可耐呀!
生:我觉得还有一种可能,他是偷偷出来钓鱼的,也许父母亲根本不知道,或者不让他出来钓鱼。
生:我觉得这个小孩子钓鱼很会选择地点。“侧坐莓苔”说明这个地方很阴凉,避免了阳光曝晒。
生:我还觉得这个小孩子懂不少钓鱼技巧。他隐藏在草丛中,就是不让鱼儿发现自己,也避免了外人打扰。
生:我还觉得这个小孩子既聪明又懂事。小孩子招手叫路人过来,然后轻轻告诉他,既避免了惊走鱼儿,又帮了路人的忙,很不简单。
【评析】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从“蓬头”体会出小孩子钓鱼的迫不及待;从“侧坐莓苔”体会到小孩子钓鱼的有模有样;从“草映身”体会到小孩子的韧性和决心;从“遥招手”体会到小孩子的聪明伶俐。如此有趣的小孩子,如此有意蕴的生活,不让学生体会感受,我们的教育还要追求什么呢?所以,我们必须厘清和定位教育的价值,也许我们可以从林崇德教授的话里得到一定的启发,学生学什么——“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生命是不可重复的,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学生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了解生命和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要从课堂做起,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案例三
——创生审美的生活艺术
师:诗中的小孩子是那样的活泼可爱,老师愿意演那个路人,谁愿意来演这个小孩子?
(师生模拟演习“借问”“遥招手”的情景)
师:谁愿意做嘉宾,对刚才的表演你能点评一下吗?
生:我觉得路人问路时要有礼貌一些,因为“借问”是指有礼貌地问,而不是这样大声地叫喊。
生:我觉得小孩子演得还不错,钓鱼的姿势、神态都很专注,招手的动作也很像,如果小孩子能轻声地为路人指路就更好了。毕竟,招手叫路人过来就是为了给他指路。
师:说得多好呀!看样子,同学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我再演路人,同学们一起来演小孩子怎么样?
(教师和全体学生一起表演)
师:演得真好!多么机灵可爱的孩子呀!想一想,路人回家以后,肯定要将今天遇到的事情告诉家人,如果你是路人,你会怎样告诉家人呢?
生:今天,我遇上了一个小孩子太有趣了,他连头也没梳就来钓鱼,真可爱。
生:今天这个小孩子钓鱼还真像,选的地点好,长满莓苔的地方很阴凉,还用草遮掩身体,他肯定能钓到鱼的。
生:这个小孩子很聪明,向他问路,他招手叫我过去轻轻地告诉我,既不影响钓鱼,又帮了我的忙,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师:这样聪明伶俐的小孩,诗人还为他写了一首诗呢!
(学生一起背诵)
【评析】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幸福而又尊严地生活。教育和生活要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克服教育与生活脱节,甚至是剥离的现象。
上述的教学片段体现教育对生活的旨归,教师与学生的模拟表演,路人和家人的情景对话,这些趣味盎然的“模拟生活”不仅能让学生对诗的内容深化理解,更能让学生体会生活的无限乐趣,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美好、真诚、善良、和谐等幸福生活要素。我想,这样的生活课堂是审美的,存在着难以言传的意蕴。倘若我们常常如此,教育的目的就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创造和生成出有意义的学习生活。在这高品质的学习生活中,情感的积淀、素养的提高、人生境界的提升将成为可能。这样的教育是指向学生未来的教学,使学生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