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等
摘 要: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仅取决于各类人才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质量。针对影响当代文科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制约因素,本文从高等学校教育目标出发,分析当前高校文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具体原因,提出培养文科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關键词: 文科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要素,为国家兴旺发达提供不竭动力。人力资源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素。发达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以教育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以来,以思维创新和能力创新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极大地推动了经济飞速发展。而我国每年虽有数以万计的经管类等文科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问题,社会却难觅急需并适合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导致这种需求与供给失衡尴尬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管类等文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整体素质不高,从而无法满足社会对这部分人才的需求。本文结合高校管理实践谈谈如何加强对文科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文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目前,大学生尤其经管类等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对创新教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应试教育教学培养模式观念和体制普遍存在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使教育者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自古以来就倡导儒家思想,这种理念在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都有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国人缺少创新思想的认识和培养,这在高等教育中有明显表现。具体表现在:高校课程体系设计缺少灵活性和弹性,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不够合理,缺少前瞻性;教学目标不够合理,没有与时俱进,过分注重学生专业能力而忽视综合素质培养;以知识传授作为教学重点,忽略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脱离,学生缺少足够的实践机会。
2.高校创新氛围和基础不足。
良好的创新氛围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意愿的产生和加强,同时使其创新能力不断发展。但现在我国很多高校创新氛围不浓郁,提供的条件和设施不完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有限,无法提供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平台。只有少数学生有机会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多数学生只能望洋兴叹,何谈创新成果转化,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热情。目前各类创新类竞赛和活动的要求不同,水平也参差不同,学生的创新潜质难以挖掘和发展。
3.部分高校组织的创新实践活动流于表面形式。
高校的创新实践活动应该是提高文科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现阶段高校文科类创新实践活动的影响范围不够全面,实际成果和效果不够理想,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学生缺少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多数优秀教师忙于科研和教学工作,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创新活动的热情不高;高校实践管理模式过于呆板停滞,内容不够丰富;高校缺少相关政策鼓励教师投入学生创新活动,同时高校没有提供足够的专项资金支撑。
4.忽视创新能力培养,不能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创新能力培养。
与理工科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不同的是,文科学生创新能力有特殊的内容和形式。文科学生的创新实践性相对于工科生较弱,创新结果和表现形式有很多不同和特点。理工科生通过试验结果、产品、图纸等,其创新成果都是显而易见的。而文科学生专业实践性不强,创新成果形式不明显,有局限性,所以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在高校是不被重视的。很多高校为了追求发展,制定了相关文件和鼓励措施,但并没有根据文理科学生的专业特点量身定制适合文理科的培养模式。
二、文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文科学生缺少创新能力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和意识有重要影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既有有利的方面,又有很多不利影响。首先,中国文化发展体现出大统一的思想,独树一帜被认为是怪异的,所以学生个性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其次,我国封建社会和教育提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意识依然有广泛影响,依旧影响着现代人的心理,唯读书论的意识还存在着,大学生的学习变得急功近利。如果大学生抱着这种态度学习,则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必然会受到阻碍。
2.教育传统理念的影响。
教育传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首先,我国传统教育中过分强调教育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忽视学生主体位置和作用,使学生过分依赖老师的讲授,这使教学过程缺乏主动学习和民主学习的氛围;学生盲目迷信书本和教师权威,不能培养他们用批评的眼光和意识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意识。其次,传统教育强调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和填鸭式教育,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尽管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较多,但创新、协作沟通、实践能力等相对较弱,进而影响学生创新思想形成和创新能力提高。此外,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相对重视理科专业建设的现象,高校在理科专业建设方面往往会投入更多金钱和师资,而在文科专业投入和重视度都要少很多,相应的对文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和投入也少一些。
3.社会环境因素。
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国内国际形势复杂,有正面因素也有负面因素,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造成不利影响。首先,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冒险和付出甚至失败,必须付出相应代价,而社会本身就有诸多诱惑,很多教师和学生难免会受到影响,经不起眼前利益的诱惑,急功近利,不愿意创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很多停留在口头和形式上。其次,高校里很多学生功利思想严重,更多的精力时间放在专业课、考研上。良好踏实的态度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关键,浮躁的状态只会让学生的创新活动功利化,创新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三、加强高等学校培养文科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举措
1.浓郁创新氛围,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高校应加强学风、校风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是高校精神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培养创新型人才必要的条件。它能通过良好的学风、校风引导启迪学生今后人格、思维方式、学术风气、行为规范的形成。新形势下,高校应致力于学风、校风建设,在不断提升大学生内涵、修养等内质的同时,努力营造严谨务实的学术风气和求知氛围,培养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
2.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文科类知识主要靠形象思维,很少涉及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又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因此,文科类大学生加强理工类基础知识的学习,对锻炼自身思维的多样性、完整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弥补创新思维训练的不足、知识结构和掌握不足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文科类大学生基础知识教育,就是通过开设理工类、通识类必修课、选修课,开展名师举办的内容丰富多彩的讲座等活动,使学生在广泛汲取知识的同时,素质情操都得到提高。
3.借助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品质。
加强文科类大学生具有创新人格和创新思想的教育。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育人活动。创新人格需要不拘泥陈规的思维方式,而活跃的思维方式则离不开乐观、合作的意识;注重对文科类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的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是创新者的必备品质和成功要素。最后,应加强文科类大学生勇于实践精神的培养,使他们通过失败总结经验,不断努力最终获得成功。我们应该认识到,高校不仅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任,同时肩负着“现实的最大需要,同时是那些认为学校应当有意识地参与多变社会的建设的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韦联桂.刍议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策略[J].全国商情,2013(14).
[2]王红伟.我国文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历程及现状研究[J].知识经济,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