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015-09-10 07:22邓怀庆
考试周刊 2015年25期
关键词:培养方法创造力

邓怀庆

摘 要: 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当代社会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年轻一代能否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本研究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及成效,根据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生物课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方法,从而让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以后的生物学习中得心应手,走上社会后也可以成为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中学生物教育 创造力 培养方法

创造力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吉尔福特在1950年《论创造力》的演说词中指出,创造力是“一种最高级的能力,是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1]。古今中外,国家及各级教育者都非常重视创造力的培养。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我国教育事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目标。社会的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陈至立在《知识经济、创新体系与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谈到:“知识经济发展强调劳动者必须具有较全面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2]在如今竞争愈演激烈的社会中,教育者不能再仅仅教授给学生知识,而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将学到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新问题。要想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中学阶段学生个体的生理、心理发育逐渐成熟,对外界事物具有好奇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发明创造的潜能。当前对中学生创造力的已在多学科中进行,但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进行培养的研究较少。生物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是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培养的很好素材。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中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及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在生物课堂上进行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为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1.中学生创造力的一般特征

林崇德(1999)认为与儿童的创造力相比,中学生的创造力有如下特点:(1)中学生的创造力不再带有虚幻的、超脱现实的色彩,而更多地带有现实性,更多的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情境激发的;(2)中学生的创造力带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有意性,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解决新问题;(3)中学生的创造力更成熟[3]。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结构特点不同,因而在不同学科中进行创造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例如: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可以从人文、情感、听说写等方面进行培养,在政治方面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理解能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进行。生物科学是自然学科的基础,研究生命的起源在于进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发现自然奥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中学生物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现状

生物学与生命息息相关,改革后的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就是培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能够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生命的美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我动手能力,以及勤于思考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并没有得到重视。因为生物在初中是副科,不参加中考,课时比其他课的课时少,有些学校为了抓升学率,就把生物课的时间给了其他课,这导致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上课时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知识的传授上,并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从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不会考虑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在缺乏主动性的情况下,不能把知识熟练掌握升华,更不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目前中学生物课堂比较单一,老师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甚至出现“满堂灌”的情形,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听老师讲从来都不动大脑思考问题,考试的时候就把老师认为是重点的内容背下来应付考试,本来学生有想法或是有创造性也被扼杀。具体教学方式有以下几种。

轰炸式:老师生物教学中不组织学生合作式学习,也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科,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新现象的发现及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但是老师为了赶进度,不尊重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将知识直接讲授给学生,不管学生是否真的听懂和理解知识。课后也不能及时听到学生的信息反馈,教师也不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视为容器而不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接受主体,这样学生的创造力被活生生地浇灭了。

训斥式:有个别教师把自身的上位放在学生位子之上,以教训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完成教学内容,不考虑学生的心情更不会考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挫伤了学生创造的积极性。

压迫式:中学生压力比较大,他们刚刚从小学升到初中,要学的科目增多,学习任务也越来越严重,他们对初中的生活不习惯,认为生物课不重要,于是上课的时候就睡觉。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会考,把考试重点画出来,让学生背,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考试的任务而学习生物。这些现象造成教师错过了对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时期。

3.中学生物学科及学生特点

生物课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学科,它涉及面广,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及生物工程等多个专业,涉及制药业、医疗业、环保业、农业等多方面问题,是对整个自然生命进行探究的学科,让学生掌握生命的奥秘,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对生命产生了好奇心学生才会开动思维探讨生命。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属于儿童—少年期,心理从幼稚向成熟过渡[3]。一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二是独立性和依赖性等的特征、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的特征”[4]。正是由于这种心理不同发展阶段特征错综复杂性,导致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初中生心理的发展的动摇性和可塑性很大,同时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利于其后续的身心发展[5]。

4.中学生物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方法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开展创造性教学,即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中所含的创造性因素,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性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这就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策略。根据学科及学生特点,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加强中学生物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4.1更新教师观念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6],老师是主体,而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只是起指导作用,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而不是要老师强迫式地学习,开动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思考问题,这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老师不能只是满堂灌,而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师可以拿出时间和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这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4.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进行创造力培养,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寻根究底;培养学生思考、质疑的良好思维品质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学生应该多开动大脑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而不是老师说什么就什么,要多想想,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自然界中的生物之谜很多,教师可利用各种生物现象进行设疑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如讲植物的叶时介绍“植物为什么吃荤?”;讲鱼类动物时,提问为什么鱼类会“死不瞑目”、“鱼鳃真的是苦的吗?”;讲解两栖动物时,介绍“青蛙的舌头为什么长在口腔的前端?”“青蛙为什么只能看到运动物体而不能看到静止物体?”等等,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4.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尤其是在实验课上,有目的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如在讲授《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中各种细胞器的制作时,教师就可以进行有效指导,从多方面考虑选取适合的材料,比如经济、环境、材料的易获取、稳固的效果,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选用橡皮泥或浅蓝色的彩色纸片,还可以建议他们两种材料都做,看那种材料做出来的效果好,进而选择出最适合的材料。如选择彩色纸片可以用剪刀把彩纸剪成小纸条,对小纸条折叠成内质网的形状,把折叠好的彩纸用固体胶固定好,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可以用红豆种子代替,这样我們的内质网就做好了,同时对学生提问,对内质网知识点掌握不全的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愉快地完成细胞器的制作,同时培养了动手能力。

4.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通过学生亲自触摸、观察、实验,使感官协同作用,手脑并用,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程度大大提高。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组织生物兴趣小组。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由学生自由合作动脑设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及变化,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总结得出自己的实验结论。实验分析较好的鼓励学生写成创新小文章进行投稿,当学生尝试到成功的愉悦后,会更努力地学习和研究。

4.5树立平等宽容的师生观

树立平等宽容的师生观,有利于形成师生和学生之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智力活动情景;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创造因子出现最佳活动状态——表现出勇于探索、质疑问难、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出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直觉敏感、产生灵感的智力状态。现代师生观认为: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人格上师生应该是平等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在人格上得到了尊重,心理上得到了满足,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和学生心灵的交流,用个人丰富的生活经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热爱生活之情[7]。

总之,在新课改倡导下的新型教学活动中,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年春.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D].2007.

[2]王建云.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D].2004.

[3]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4]卫红霞.初中化学教学合作学习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5]安敏.初中创造力的培养活动与实验[D].南京师范大学,2011.

[6]傅维利,维荣.关于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师生角色观的比较与评价、比较教育研究[D].2000.

[7]杨飞.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教学创新,2007(7).

猜你喜欢
培养方法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孩子唤醒了我的创造力
智商、创造力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