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探究教学铭感“五”内

2015-09-10 07:22卢彩蓉
考试周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情理情思情趣

卢彩蓉

摘 要: 小学语文学习全程就是完整的探究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语文生活的全部。探究教学,又被称为发现式教学或探索性、研究性教学,其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探究”是新课程的主题词,是新理念,也是新原则,同时包含课堂教学新的方法和策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探究一般要经历“情感为经,营造探究氛围—情趣为睛,提供探究机会—情景为境,搭建探究平台—情思为径,拓展探究渠道—情理为镜,增强探究能力”这五个环节。探究学习资源设计不可能有固定模式,最终是为了努力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悟、自求、自得的过程,使探究活动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关键词: 情感 情趣 情景 情思 情理

探究教学,又被称为发现式教学或探索性、研究性教学,其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最先提倡运用探究教学方法。“探究”是新课程的主题词,是新理念,也是新原则,同时包含课堂教学新的方法和策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探究一般要经历“营造探究氛围—提供探究机会—搭建探究平台—拓展探究渠道—增强探究能力”这五个环节[1]。

一、情感为经,营造探究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营造接纳性、宽容性的和谐的课堂探究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小学语文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梁启超先生曾把激发情感比做磁力吸铁,认为情感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2]。有“激情”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动情”,能够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以情感为经为纽,营造探究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小学语文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情感的协调组织等作用,使学生在浓厚的课堂探究气氛中培养思维品质,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知、情、意、行中完善健全人格。师生情感的交融与共鸣水到渠成。例如,学习有关春天的优美古诗词:“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借助多媒体出示一组春色图,通过音乐、图片、语言使学生闻到色彩缤纷的鲜花的香气,引领学生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春天的美好,探究、积累、运用“风和日丽、和风细雨、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等词语,从而体悟浓浓的春意。语文教师要提升教育机智和丰富教学经验,应该抓住课堂教学情感主线,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线索,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呈现给学生一节精彩的语文课,让学生受益无穷。

二、情趣为睛,提供探究机会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应重视情趣化的教学。语文教师要因“趣”利导,画龙点睛,把学生潜在的情趣转化为现实性。在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独具慧眼,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文“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河上站了几百年了吧?”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学生有的认为是比喻,有的认为是拟人,还有的认为是兼用了比喻和拟人。面对学生针锋相对的争论场面,教师没有直接告知他们正确答案,而是要他们课外到图书阅览室或者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拟人”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慧眼”判断“德高望重”的意思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作者被老桥默默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既写出了桥的古老,又表达了作者对老桥的赞美和敬佩之情。继而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涧河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中的“站”字,能否换成“修”字?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体会到作者把桥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既写出了桥存在的时间久远,又体现了老桥的坚韧。因此,这个句子充满情趣,老桥承载着作者的感情,既有拟人、比喻的连用,形象生动而又具体,又有拟人、比喻的兼用,精彩传神而又深刻。

三、情景为境,搭建探究平台

叶澜教授说过:教师的教育智慧之一表现在具有根据对象的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以情景为境,教学设计要凸显语文知识的本质属性,这就要求教师找准所教知识与学生经验的衔接的着力点,搭建探究平台,为探究而服务[3]。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时,那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回荡在学生之间,升华在学生心中,彰显了合作探究学习之奇妙。挖掘课文中的人文美:茂盛的大榕树表现出生态环境好;群鸟的动态和静态描写表现出知识性、艺术性。教师让学生自选自读自悟,联系生活进行“环保”教育;学写解说词训练“习作”;学做导游锻炼“口语交际”;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欣赏,通过“百鸟图”的欣赏,学生看到了群鸟齐舞、百鸟归巢的动人景象;通过音乐的欣赏,学生听到了群鸟的动人歌声。把信息技术、美术、音乐等课程恰到好处地与语文学科有机融合,在触景生情的探究学习中,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课文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培养了细致观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综合表达、人际交往的能力。每个教学环节无不是在情景交融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知识与本领。

四、情思为径,拓展探究渠道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文以入情。”著名艺术家余秋雨先生认为,书籍能呈现一切智慧和美好并对比着愚昧与丑陋。“情者文之经”,如何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情思飞扬呢[4]?语文探究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利用课堂上学得的探究方法进行有效迁移。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因此,应以情思为径,拓展探究渠道,从而让学生的语文探究更有思维深度。

例如,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在学习课文最后一段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五壮士为什么要选择跳崖?有的学生说:“为了不让敌人俘虏,五壮士宁可跳崖牺牲。”有的学生说:“五壮士选择跳崖时依然保持团队精神,手拉手纵身跳,保留一丝希望,说不定可以幸免于难。”(事实证明,跳崖后,五壮士中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但葛振林、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摔断了腰,被战友们救护归队。)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强化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师趁热打铁追问:课文题目为什么不叫《狼牙山五战士》?学生讨论交流后达成共识:从接受任务、痛歼敌人、诱敌上山、顶峰歼敌,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英勇献身,五位“豪杰”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令人肃然起敬。学生在观壮行、品壮语的学习过程中,情不自禁地“热血沸腾”,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五、情理为镜,增强探究能力

沈从文先生曾说:“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惟转化的文字,为形象,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态,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生存和延续。”[5]小学语文探究教学倡导在观念上注重平等、民主、开放;在过程中强调自主、体验、个性;在形式上表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各式各样;在目标上追求实事求是、多元化、与时俱进。教学是艺术,更是科学。探究能力包含的内容很多,但最基本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仅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能力,而且以情理为镜,通过这个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反思教学得失,实现教学双赢。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教学时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教师先引导学生交流“家庭信息调查表”,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导入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接着让学生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解决生活中合理使用零花钱的热点问题,关于有效预防近视的重点问题,怎样预防流行感冒的难点问题等,情理教学如蓬勃伸张的枝叶和遒劲挺立的树干相得益彰。注意选择课题要力所能及,要有实际的意义。一些学生把书中提供的“近视”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还把这个研究课题分为几个方面,分组进行探究。然后,教师乘胜追击,引领学生进入“研究报告”的学写阶段。

总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学习全程就是完整的探究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语文生活的全部。探究学习资源设计不可能有固定模式,最终是为了努力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悟、自求、自得的过程,使探究活动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海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4).

[2]卢家楣.情感教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5]胡明道.阅读教学现状探因[J].语文教学通讯,2001(7).

猜你喜欢
情理情思情趣
十月情思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主持人语:情理与法律
当归寄情思
丝路情思
知真求通中的情理交融——基于历史阅读的情感培养为案例
法外开恩:郑继成刺杀张宗昌案中的情理、法律与政治
拗九粥情思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