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性的对比研究

2015-09-10 07:22詹秋芳
考试周刊 2015年23期
关键词:根源语言

詹秋芳

摘 要: 语言是用于社会交流的语音符号、词汇、语法及意义的体系,是人类特有的,反映一个民族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语是语言的精髓,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英汉习语之间的差异性居于主导地位,其差异性折射出英汉文化的差异性。基于比较与对比、分析与综合,文章探究英汉习语在自然、文化和思维上的不同,挖掘习语差异的根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英汉在地理环境、气候、宗教信仰、典故、社会风俗和习惯上的差异,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正确理解英汉习语文化,促进英汉交流。

关键词: 语言 习语差异 根源 英汉交流

1.自然环境的差异

1.1地理环境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水产养殖业和捕捞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由此形成了大量与渔业、海洋相关的习语。中国幅员辽阔,农耕业发达,所以汉语习语多与农业有关。英语有asmute as a fish,汉语有“噤若寒蝉”;英语有to drink like a fish,汉语有“牛饮”,“蝉”和“牛”是中国农耕社会重要的象征物。英国人用as close/dumb as an oyster表达“守口如瓶”,用at sea表示“茫然、不知所措”,用on the rocks表示“触礁,濒临毁灭”。形容一个人花钱无节制、铺张浪费,英国人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中国人说“挥金如土”。中国有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生出的老鼠会打洞”“力大如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等等。

1.2气候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曾以《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来赞颂西风。诗中,雪莱将西风或秋风塑造为摧枯拉朽、去陈出新的形象,这反映出英国独特的气候特征。英国位于西半球、北温带,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呈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自大西洋拂面而来的西风,温暖而怡人,恰如中国的东风,每年给英国带来丰富的降雨量,由此孕育了许多与“雨”有关的习语:Rainy days:艰难岁月;It rains cats and dogs:大雨滂沱;To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趁热打铁。

工业革命之后,19世纪早期,大多数伦敦居民将煤炭作为日常家用燃料,排放出了大量的浓烟,加之英国潮湿的气候,整个伦敦市陷入了浓烟弥漫的境地,这样的大雾天气由此得名“London Fog”(伦敦雾),英国也随之被称为“the Big Smoke”(雾都)。与烟雾有关的习语有:In a fog:困惑不解;Do not have the foggiest/ faintest idea:全然不知;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有因必有果。

此外,由于居住环境的不同,英汉习语的修辞意象也大相径庭。当表示新事物大量出现时,中国人说“雨后春笋”,因为中国南方潮湿的春季滋润着大地,许多竹笋遍地生长;而英国人会说“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原因在于在英国蘑菇是很常见的植物。又如英国独特的生态环境使得黑莓俯拾皆是,故而有习语as plenty as blackberries,表达“多不计数”的意思。对于“多不计数”,中国人常会用“多如牛毛”,因为中国南方降水量多,土壤肥沃,人们用“牛”来耕田。

2.宗教信仰的差异

作为人类文明的特殊形式,宗教是人类对神秘世界和精神事物的哲学认知体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形成了自身的宗教信仰和心理。英汉习语借鉴两国人民各自的宗教信仰,反映了两国不同的文化。

英国人普遍信仰基督教,即便今天,我们也能看到基督教信仰在英国文化上烙下的深深印记。英国人相信“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英国人喜欢说my god (我的天啊),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go to hell(给我滚,下地狱去吧)。受《圣经》洗礼,他们借“Juda’s Kiss”(犹大之吻)来指责那些道貌岸然、背信弃义的人,用“Job’s Comfort”暗指弄巧成拙的安慰。受佛教影响,汉语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等。

3.历史典故的差异

历史造就了今天,人们吸取历史的智慧,习语与历史典故息息相关。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需要探索其文化与历史典故的渊源。

英语习语多与《圣经》、《伊索寓言》或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有关: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伊索寓言》);A dog in the manner:占着茅坑不拉屎(同上);Sounding brass:光打雷不下雨(《圣经》);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同上);Achilles’heel:致命弱点,要害(古希腊神话);The Trojan Horse:从内部瓦解敌人(同上)。

以下汉语习语来自中国古代寓言、典籍和神话传说,形象生动,发人深省,颇具教育意义:

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孟子·公孙丑上》);

邯郸学步:比喻过度模仿他人,不但没学到什么本事,反而丢失了自我(《庄子·秋水》);

夜郎自大:夜郎自大(《史记·西南夷列传》);

精卫填海:永恒志定、坚韧无畏(精卫是神话人物,出自先秦时代《山海经》);

身在曹营心在汉、成也萧何败萧何、既生瑜何生亮、鸿门宴(《史记)。

4.风俗和习惯的差异

社会实践是习语形成和发展的肥沃土壤,同时习语映照着社会文化。一方面,英国人以玉米、谷类、麦类和牛奶为主食,饭桌上常见面包、蛋糕等甜点及牛奶,故有earn one’s bread(谋生),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理论出认知),there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覆水难收),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鱼米之乡)。中国人的主食是大米,所以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生米煮成熟饭”,等等。另一方面,英国人视“狗”为亲朋,“狗”在英国文化里是中性词。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lazy dog(懒汉),a dog’s life(穷困潦倒的生活),work like a dog(拼命地工作)等。但在汉语中,“狗”往往为贬义,用于鄙视或谴责。譬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狼心狗肺、看门狗、走狗、狗头军师等。

5.结语

英汉习语差异的根源在于两国在地理环境、气候、宗教信仰、历史典故、风俗习惯上的不同。习语是了解文化的窗口,学习英汉习语差异,能加深英汉交流,深化人民友谊。文化博大精深,习语不断丰富发展,笔者希望英语学习者能活到老学到老。

参考文献:

[1]Aesop & Fritz Kredel.Aesop’s Fables[M].Grosset & Dunlap;Deluxe Co,1947.

[2]Bonnefoy.Y.Greek and Egyptian Mythologie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3]Boyce J.Holy Bible:Authorized King James Version[M].London:HarperCollins UK,2001.

[4]Kluckhohn Clyde.Mirror for Man[M].New York,Toronto:Whittlesey House,1949.

[5]Lotman J,etl.On the semiotic mechanism of culture[J].New Literary,1978.

[6]Shelley P B.Ode to the west wind[M].Michigan:Novello,Ewer & Co,2007.

[7]Tylor,E.B.Primitive Culture.New York:J.P.Putnam’s Sons,1920[1871].

[8]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罗贯中.三国演义[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6.

[10]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11]杨卓,宗和.佛学基础[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1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根源语言
语言是刀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凑合是离婚的根源
我有我语言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论语言的“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