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2015-09-10 07:22焦莹君
考试周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焦莹君

摘    要: 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学历史教师就要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

关键词: 中学历史    教学方法    多元思维

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学类型的学科,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除了肩负传授历史知识、传承传统文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任务以外,还承担着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任务。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等。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学历史教师就要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探索了一些新的历史教学方法,在此提出和同行探讨。

一、多元思维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巧设疑难,激活思路。“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在讲授西安事变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蒋介石曾疯狂追杀共产党,共产党为什么不乘机消灭蒋介石?”学生可能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了积极思维。经过学生讨论,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统一认识,从而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二是纵横历史,多元思考。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如,以一国历史为线索,在讲抗日战争时,把“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联系起来思考。三是创设情境,拓展思维。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时仅靠教材中的材料是不够的。教师要想办法向学生提供一些与教材有关联、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新材料,创设新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新的思维。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有意识地引入最新史学研究成果,以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在对新观点的甄别论证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教师精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技能,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实现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探索。例如在讲授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时,导入新课后用幻灯片逐步向学生展示围绕国家如何走向近代化的系列问题: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所理解的近代化的含义;②当国家走向现代化成为一种历史发展趋势时,先进与落后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当时中国各种政治力量态度如何?③请结合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比较说明两国开始走向近代化,最终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课堂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问题情境,往往能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合作、教学合作,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三、情境教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使自己所上的课“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譬如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时,在课件中穿插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的这一悲壮惨烈的历史片段,只见同学们屏住气息、神情凝重,有的同学捏紧拳头、满腔悲愤,有的同学扼腕叹息、泪流满面……师生共同被民族英雄邓世昌那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深深震撼。又如:在讲授《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我选择了爱国影片《我的1919》,截取了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与日本代表据理力争我国山东主权的场景。“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无视中国主权,操纵最高委员会夺取山东的一切特权,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日本夺取山东,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中国就要灭亡了!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办?!”“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北洋政府!”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和当年青年学生一样的爱国口号……通过这些方式,成功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震撼,纷纷表达意见,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人生观与价值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串联知识教学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采用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又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讲授历史。此外,可以以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非常重要。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有条不紊的,是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1]于朝晖.新课程背景下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初探[J].世纪桥,2011(11).

[2]李琼.中学历史教学现状之思考[J].学理论,2011(02).

[3]顾玲玲.“把课堂还给学生”理念下的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J].世纪桥,2010(03).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中学历史教学刍议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