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
新世纪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什么?能否用这样一句话概括:让教学回归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人本教育”。因此,新课程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是理念的转变,角色的转变,因为新课程实施的是“人的建设”。所以,新课程呼唤教师打开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心灵,必须有两串钥匙:一串钥匙挂着“尊重”、“保护”、“关爱”,一串钥匙挂着“唤醒”、“激励”、“发展”。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只有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对话、完整人格的交流,学生才会体验到做人的全部尊严,才会享受到被人尊重的生命快乐,才会使师生关系具有“教育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有些教师缺的不是知识,而是对学生的情感和爱。真正的教育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问意识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学生,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最佳优势。然而,这些最佳的优势能否有效利用,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师生关系。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学生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认为是对老师不敬、没有好好听讲、或是捣乱、钻牛角尖,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挖苦。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问题可问,从而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更谈不上自问意识。相反,如果教师能转变教学观念,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为学生自问意识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渗透人文主义思想,凸现生命的灵动
我认为人文精神涵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判断、审美理念、对历史的认知与认同、集体意识、关怀意识、道德意识国家意识等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健全人格的基石,如果这些东西模糊不清,一个人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拼搏的理由,就有可能走向虚无、反动甚至罪恶,在这样一种状况下知识有何用?传统课堂教学恰恰相反的是用对知识机械割裂式地传授代替一种感染、一种参悟、一种建构,缺少人文精神的课堂是毫无生机毫无前景的课堂,所以这将是我教学中关注的重中之重。例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是世界短篇小说长廊中的一篇不朽之作,它表达了一个永恒不变的爱的主题。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先讲了一件事:一对新婚夫妇在路上遇到了一起车祸,在千钧一发之际丈夫用尽生命的最后一丝气力推开了新娘,自己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学生听后眼眶湿润了,随即便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在探讨“什么才是真挚的爱”的过程中,学生一下子切入文章的主题,并且明白很多。学生这种结合自身感受的畅所欲言,不仅是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更多的是学生在评价的同时,学会对美与丑、善与恶的审视,道德情感得到发展,受到情感的洗礼。在教于光中的《乡愁》时,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仔细体会作者的心境,因为文章短短的几行文字,简单的几个画面就积淀作者的全部人生经验与情感体验,解读作品本身就是解读余光中的人生经历与人生况味,它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三、比较课文,让学生从中鉴赏美
运用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取新知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比较得越细,学生就理解得越深。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描写雪景的诗词,但意境不同。毛泽东的词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融合写景、议论和抒情,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每读一遍,便认为有一股浩然之气,使人眼界开朗,胸襟开阔,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岑参的写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雪花覆盖整个大地,特别是千万颗树木上的雪花,好似一夜春风吹开无数枝的梨花。这里,以春花喻冬雪,以南国暖色比北方寒景,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白雪压冬枝与一朵朵一团团一簇簇梨花压枝欲低的景象神似至极。诗人通过联想把边塞雪景绘成春景,营造出情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从而使诗句成为咏雪的千古绝唱。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不是雪后的奇寒,而是浓郁无边暖暖春意,更多的是渲染北国的奇寒,愁云惨淡,抒发出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情怀。
这样比较就知道:毛泽东由雪而评说古今,展示出革命英雄横空出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岑参咏雪中送别,感怀中咏雪。冰天雪地,愁云惨淡,抒发与友人分别而产生的令人无限惆怅之情。通过比较,二人胸怀立见根本不同。所以,运用比较映衬,最能显示形象的意境美。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新课改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都得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语文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课堂教学中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正确恰当地引导并珍视学生在阅读中鲜活的独特的体验,这样才能实现培养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才能让学生从心底热爱语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