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 杨秀云
摘 要: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友好邦交的历史源远流长。有文献可考的两国关系,至少已有21个世纪。遣隋使、遣唐使就是最好的见证。可以说中日间关系如何、交流程度和谐与否直接影响亚洲甚至是整个世界的稳定与发展。纵观中日间交流的历史,我们发现:中日间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频繁进行的同时,同时汉字圈的中日两国在文字方面的交流一直都在发生,并且也是双向的。语言历来都是交流的媒介之一,中日间的交流不停止,中日间在文字方面的互相引入也必定持续进行。中日建交、中国改革开放后,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逐渐增多,人员往来逐渐频繁,两种语言的接触也随之频繁。汉语中的新词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来自日语的日语外来语。本文从词汇的角度探讨当代汉语中日语借词的分类、特点,以及存在的原因和意义,并挖掘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
关键词: 中日关系 双向性 借词现象 外来语 社会变迁
引言
中日两国文化的根源相似,日本文化有很大程度的一部分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但是当今社会,汉语中却频繁出现日语的音译词或者外来语,汉语里的日语借词作为中日两国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不仅包含两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蕴含两个民族各自的世界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通过对两国的历史文化交流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入分析进一步研究日语对汉语的影响。
中国的信息业发展迅速,同时由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原因,全世界各地的产品均涌入中国,各国交流日益广泛,而“80后”“90后”等年轻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在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也与前人有很大不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与普及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使得不同地区、国家甚至全世界的人都能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在网络中大量的流行语都是来自日本,现代汉语的词汇呈现出了一种新的态势。
一、日语外来语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日本人在和世界各国接触交往的过程中,从各国的语言中吸收词语并使之日语化,形成了外来语,而且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广泛使用,这也是日语的显著特征之一。提起外来语,一般认为是从欧美各国吸收的词语,但是严格地说来,从中国吸收的汉语也是外来语,汉语毕竟不是日本所固有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社会发展的工具。语言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的需要,即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同时社会的变化在语言中也有所反映,在这方面日语外来语体现得尤为明显。外来语作为吸收外来文化的媒介,它与文化的吸收是并行的。因此,日语外来语不是一种偶然的语言现象,而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日语反输入于现代汉语主要有两次高潮,第一次为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第二次则为改革开放之后至今。第一次高潮中,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伴随着学习日本的先进科技文化,汉语中出现了很多反输入的日语词汇。这个时期反输入的日语词汇量相当惊人,并且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这个时期翻译的主要的特征为音译很少,主要以借形为主。第二次高潮与第一次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反输入的词汇量大大减少,主要以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的词汇居多。而翻译方式却增加了,有音译型、借形型和混合型,此外还存在改造语形式、语素的借用及假名的借用等方式。如今,借助互联网,日本的漫画和动画在中国乃至世界流行起来。伴随动画及漫画而产生的流行语,对中国的青少年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也是第二次反输入高潮中的一个显著特征。
现代汉语当中还存在日语反输入的特殊情形。这就是在二战前后所出现的被称作“昭和语”的日本词汇。比方说“町、番地、放送局、主催、出荷”等都在那一时期进入东北方言的日语词汇。日语的反输入,对现代汉语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文化方面来讲,由于日语的反输入,汉语当中出现了大量新概念。例如饮食方面的词就有寿司、茶碗蒸、寿喜烧、清酒、章鱼烧、生鱼片、味噌汤、关东煮之类的词语进入了汉语,反映了日本的饮食文化。
二、近现代日本汉语进入汉语的历史背景
中国在19世纪初期被西方打开门户后所界定的对译词,通过词典和书籍为日本所利用。而后日本独自地吸收和创造的新词又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通过留学生的翻译传到中国。这样,中日双方在近代新詞上便形成了大量同形同义词,而且这部分词同时也传到朝鲜半岛和越南等东亚及东南亚各国,构成了整个东亚的一种近代概念的共识。再如,20世纪初的中国出版的英华辞典已经开始收录日本造的新词了。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合资企业的增加,逐渐用起音译词来;进入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音译词越来越多;20世纪的现代中国出现了大量音译词,进入21世纪标志着世界的地球村化、网络化,更离不开音译词。
三、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汇
外来词对汉语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有关外来词的界定,史有为认为:“外来词”也叫“外来语”,在某种意义上,也同“借词”相当。在汉语中,一般来说,外来词是指在词义源自外族语中某词的前提下,语音形式上全部或部分借自相对应的该外族词,并在不同程度上汉语化了的汉语词;严格地说,还应具备在汉语中使用了较长时期的条件,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外来词。从层次上分析,外来词应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整体上借用外族语词语音形式的是狭义的外来词;第二,语音形式中一部分大致借用外族语词相对应的部分而另一部分则意译外族语词相对应部分的词是广义的外来词;第三,更广义地说,日语汉字词进入汉语后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外来词,不过这不是借音,而是借形,借的文字之“形”;此外,还有一种“仿译”词,根据外族语词的语素逐个意译而成,旨在语素对应和次序上及构成方式上保持了外来形式。如此就大体对“外来词”的内涵作了比较合理的界定。
汉语外来词中不可否认有一部分是从日语借进来的,这些词被称为“日语借词”,古代汉字对日本影响很深,日本的文字就是在汉字基础上产生的,日本人至今还使用部分汉字。日语汉字在词义、词语的构成上受到了汉语的很大影响,这为中国人吸收它准备好了语言基础。日本“汉语”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人借来的日本翻译的词语中,有些是中国历史上实有其词,但意义却大不相同。如:革命、教育、文学、文化、文明、经济、封建、机械、机会、唯一、演说、同志、精神、具体、专制、社会、劳动、表象、环境、保险、意味等。这些词语在古汉语中业已存在,但意思不同。如“社会”一词,原意为在社日(祭社神的日子里),同社成员的集会。日本人用“社会”翻译“Society”。
四、结语
从外来词的发展历程来看,语言和社会及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由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因素所决定的。语言移动的方向有时是由国家的经济及政治影响力所决定的。因为语言自身附带文化色彩,想要正确理解语言,就必须正确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反言之,对语言的理解越深入,对该国文化的理解的也会越深入。
日语外来语的吸收只是词汇的增加,对汉语的本质没有影响。今后外来语会不断进入汉语中。为了正确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仅要掌握单词和语法,更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的文化。两者同时进行,利用它们的优点使社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闫志章.日语外来语及其社会文化背景[D].2007.
课题来源:2014年度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通讯作者:杨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