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丹红 郏乾
摘 要: 为改变背背单词、学学语法的枯燥英语学习模式,本文探讨了选修课《英美音乐史》的开设。通过介绍、赏析、讨论、汇报和演出等多种教学模式,高中生在潜移默化中轻松地提高了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听力能力、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选修课程 跨文化意识 英美音乐史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课程中,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的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的高中英语教学在目标定位、教学形式、课堂组织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与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相比,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略显单一,为了更好地与世界接轨、与时俱进,必须进行新课程改革,将原本只有大学才开设的选修课程,开始在中学开设试点,这对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跨文化意识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所具有的民族文化思维,选修课程《英美音乐史》对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1.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现状
针对目前高中学生为什么学英语及如何学好英语的问题,笔者对浙江省温岭市第二中学2013级高一两个自然班共95名学生进行英语阅读学习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英语阅读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知道要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因为词汇和语法的障碍、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意识之间的差异,学生普遍觉得英语阅读是有难度的,尤其是阅读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他们不能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解读文本,挖掘文本内涵,体会文本承载的深层含义,所以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
2.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开设选修课程《英美音乐史》
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英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课程的开发指导思想编写《英美音乐史》教材。要求学生通过欣赏英美经典音乐,在文化意识、情感、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等方面形成一定的跨文化意识,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人生观价值观。重点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课程整合英美经典音乐,开设了英国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弥撒曲、经文歌,巴洛克时期得歌剧、清唱剧,现代音乐时期的交响乐,英国流行音乐,美国音乐发展史,17世纪、18世纪的黑人音乐,蓝调、灵歌、节奏布鲁斯、爵士,19世纪20年代的音乐复古与复兴,英美著名音乐节介绍,格莱美音乐奖对英美音乐的影响等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介绍、赏析、讨论、汇报和演出等多种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为选修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和课堂教学的执行者,我们希望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导师:以国际的视野引导他们奋斗的方向;以有效的方法指导他们的英语学习,以诚恳的态度辅导他们的实践练习,以健康的发展观疏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困惑,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英美音乐史》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选修课程的开发者,笔者在教材的开篇这样写道:音乐无国界,以音乐史为主线,以时代发展标志人物为主题,以原汁原味的歌曲听力和文本语篇为窗口,了解西方人文史。The music reflects the country’s multi-ethnic population through a diverse array of styles.Rock and roll,blues,country,rhythm and blues,jazz,pop,techno,and hip hop are among the country’s most internationally-renowned genres.
并且制订了如下的课程计划:
课时计划:
课时1:英国音乐发展史 概论(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
课时2:文艺复兴时期 牧歌、弥撒曲、经文歌
代表人物:泰利斯(1505-1585),拜尔德(1543-1623),吉本斯(1585-1625)
课时3:巴洛克时期 歌剧、清唱剧
代表人物:普赛尔(Henry Purcell,1659-95),韩德尔
课时4:现代音乐时期 交响乐
代表人物:艾尔加佛汉威廉士
课时5:英国流行音乐
代表人物:约翰·列侬
课时6:美国音乐发展史 概论
课时7:17-18世纪 黑人音乐 Black Music
代表类型(Blues,R&B,Jazz Soul,Hip Hop)
课时8:蓝调、灵歌、节奏布鲁斯、爵士(赏析课)
课时9:摇滚之我见(讨论课)
课时10:1920年代的音乐复古与复兴:乡村音乐的诞生
课时11:英美著名音乐节介绍
课时12:格莱美音乐奖对英美音乐的影响
课时13:小结和评价(汇报、演出)
4.《英美音乐史》课例
(1)课例介绍
该课例的主题是英国流行音乐,主要围绕以约翰·列侬为主音的披头士乐队展开,尝试使用特级教师何小怡的VIEW教学法之综合式的“语用迁移”策略:在课前的一两周,要求学生做课文话题延伸讨论,在人教版必修2的第五单元Music中,有与选修材料相关的知识和语料,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前提下,督促学生熟读课文,重温重点词汇和句型的运用。然后围绕这一节课的主题:英国流行音乐,选择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the theme of the popmusic in the UK进行讨论,呈现讨论时可能用得着的词汇、句型等,给学生的讨论提供必要的语言支架,再让学生形成口头报告,分组发言。
此外,布置课外延伸型作业。结合21世纪英文报中介绍深受学生喜爱的英国单向乐队One Direction的文章Succeed Directly《单向乐队的成功密码》的内容造句甚至成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感兴趣,很乐于不断吸收报纸中优美的词句,做到新旧语言知识的完美结合。
最后,课后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批改指导修正,下一课时学生上台讲解他们的作品,特别是优秀的创作作品要收集张贴在教室里,供大家学习参考。一方面,对于得到表扬的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激励。另一方面,对其他学生来说是一个榜样,一种推动。
总而言之,选修课堂的本质是一种知识和语言的积极迁移,置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于其间,以引发学生在新知与相关旧知的联系中拓展延伸、有所发展。
如付钰琪同学用第二模块第五单元的词汇,结合本课时主题,写了一篇the Summary of the Britpop,较准确地使用本学期所学的词汇:Britpop is a subgenre of alternative rock that originated in the United Kingdom.Britpop emerged from the British independent music scene of the early 1990s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bands influenced by British guitar pop music of the 1960s and 1970s. The movement developed as a reaction against various musical and cultural trends in the late 1980s and early 1990s,particularly the grunge phenomenon from the United States.In the wake of(在……之后)the musical invasion into the United Kingdom of American grunge bands,new British groups such as Suede(山羊皮乐队)and Blur launched the movement by positioning themselves as opposing musical forces,referencing British guitar music of the past and writing about uniquely British topics and concerns.These bands were soon joined by others including Oasis,Pulp,Supergrass,Sleeper and Elastica.Britpop groups brought British alternative rock into the mainstream and formed the backbone of a larger British cultural movement called Cool Britannia.Although its more popular bands were able to spread their commercial success overseas,especially to the United States,the movement largely fell apart by the end of the decade.
(2)课后反思
结合21世纪英文报的内容实现单元词汇的积极迁移是最具特色,也是最具成效的,几次练习之后,教师惊喜地发现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明显提高,出来的英语句子或小篇章颇有内涵,是对课文词汇的二次创造性使用。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先前上台讲解的学生准备充分、态度认真,提供的例句意思完整,结构正确,使得听讲的学生获益匪浅,感悟到好句的魅力,激发他们造出好句的欲望。(2)创造的潜力是无穷的。21世纪报中学生版语言地道、取材丰富,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每一期都像刚出炉的面包,热气腾腾,香味扑鼻,深受学生的喜欢,为学生创造性的输出提供优质的材料。这些是在常规的英语课堂中很难实现的,一是学生很难有兴趣点;二是教师更多关注语言点和语法点的落实;三是师生与生生合作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容易半途而废。
三、结语
通过学习选修课《英美音乐史》,高中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宽视野;能够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建构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符合时代需求的英语学习观;在一个自主探究、自发合作、自动交流的英语课堂氛围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过程,更是培养具有各方面能力的和国际视野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在一系列的活动参与中感知经验、获取经验,得到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从而在选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为开设选修课的教师,选修课的开设不仅要吸引英语基础好、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还要吸引英语基础差、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因此,英语选修课的名称不仅要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内容必须有吸引力。英语演讲(Public Speaking)、英语戏剧表演、跨文化交际、英语美文欣赏、英语影视作品欣赏、英语歌曲鉴赏、英美小说介绍等,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与其说学生是受课程名称的吸引,不如说他们是受英语国家文化的吸引。对高中阶段求知欲旺盛的学生来说,异国文化具有超强的吸引力,他们迫切地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因此,英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兴趣点,在介绍异国文化的同时融入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1-5(必修模块)[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少菲.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杨九俊,等.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5]宋乃庆,等.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