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胜娟
艺术家创作作品都讲究留白,即在作品中有意不透彻地表现,留下一些空白让欣赏者用各自独特的想象填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样,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艺术作品,作者也会使用含蓄的艺术手法留下一些空白获取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我们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留下的艺术空白,找准教材中最能促发思维的想象点,引导学生补充这些空白,让学生驰骋想象、纵横思维,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不仅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表达和写作能力,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目的。
一、巧用情节进行补白,引导学生走近文本
文学作品中,作者由于构思、炼意和布局谋篇的需要,常常在叙述事情发展的过程时省略一些情节。对于这类“空白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感知、去体验,以此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然后在调动学生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充实情节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章的情感体验更细致。
例如,教学《普罗米修斯》一文时,结合描写普罗米修斯忍受痛苦的文字:“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又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我设计了这样的情节进行补白:“他遭受的痛苦仅仅是这些吗?仅仅是一天、两天吗?教师动情描述,整整3万年来,一心为人类着想的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脚下是万丈深渊,让人心惊胆战,3万年里,夏日炎炎,太阳像火球似的炙烤着大地,狂风来了,雷电来了,凶恶的鹫鹰也来了,同学们,普罗米修斯受罚的情形看到吗?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纷纷补白:我仿佛看到了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冬天北风呼啸,皑皑白雪,雪花落在他的头上、脚上,他几乎成了一个冰冻的雪人:炎炎夏日里,太阳炙烤着他,皮肤被晒得全部裂开;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在引导学生对这处“空白点”进行想象后,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这样的补白既丰满人物形象,又强化说的训练,切实做到语文姓“语”。
二、巧用插图进行补白,升华学生心中情感
针对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新教材配备了大量彩色插图,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些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文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直观、最简便的“教具”和“学具”。课文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深化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载体,也是陶冶学生心灵情趣的良好素材。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蕴涵在课文插图中的知识信息,激发学生的想象,把文中描绘的情景和表达的感情具体描述出来,从而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内涵。
如我在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时,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2012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时的场景。为了让学生更能感受到建设者们身上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让学生试着为这张照片写一篇解说词。
学生这样写道:2012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世人的目光在这里聚焦。风火山隧道口上高高地树起“世界第一高隧,风火山隧道”的牌匾。鞭炮声、欢呼声、掌声把风火山变成欢乐的海洋。筑路大军们挥舞着彩旗,高呼着“胜利”的口号,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欢庆他们的胜利。
三、巧用标点仿写补白,使阅读变得细腻
标点符号在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文本是一个整体,那么标点就是其中跳动的血液。标点的留白使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想象更丰富,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标点补白,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让小小的标点鲜活起来,变成一缕缕跃动的思绪。
如教学《爱如茉莉》时,我带领学生巧借标点,体会语言文字背后隐含的深意,我出示这句:“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这句话加上自己认为合适的标点符号。学生加上标点后这句话就变成了:“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加上感叹号后,情感更加强烈:“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表达强烈真爱的同时,省略号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我总结:“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作者为什么偏偏运用了不起眼的逗号、句号呢?”学生这才感悟到真爱是平平淡淡的。
四、巧用结尾进行补白,放飞学生创造思维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作者为了在表达上更有效果,往往在结尾处留下空白,给学生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抓住这一“空白点”进行补白,就能延伸情节,开拓想象空间,放飞学生思维。如《小摄影师》结尾处这样写道:“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鲜明对比。小男孩还会再来吗?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展开想象,往下编写这个故事。由于学生的“期待视野”不同,续写的文章五花八门,但都突出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留白无处不在,善补才能精彩”。教师只要在平时教学中留心留意、用心揣摩,发掘文本的“空白点”,在课堂上灵活利用“空白点”,并让学生有充裕时间进行补白,就能真正做到“跳出教材用教材”。